她,是這樣一位作家——
以她的真誠去尋求暗淡生活中的亮光,青年時代就從云南毅然投奔延安,成了革命戰(zhàn)士,她又以革命者的真誠在東北寫下了第一個短篇《煤》,從此登上了文壇,成了作家。
是幸運,也是成功?!睹骸穯柺?老作家葉圣陶和端木燕良就撰文推薦,并被譯成外文,在美國、蘇聯(lián)、東歐一些國家的刊物上登載。
但是,她不是喧囂的溪流,而是澄澈明凈的一漲清水。她不聲不響地走自己的路,雖然“走得很吃力,很緩慢?!?。她不是一個多產(chǎn)的作家,但她創(chuàng)作的每篇作品都有自己的追求。她把自己的藝術眼光集中到普通人的身,“尋找人們心靈的珍珠”。②因此,她奉獻給讀者的是珍珠連綴成的閃光的項鏈。
但是,她并不為評論界特別注目,甚而至于在那些當代文學的宏觀論著里還沒有“李納”這兩個字。我們決不要責怪評論界偏心,在那個評價體系的坐標圖上,“李納”原是個連不成線的點。
在這里在我這張坐標圖上李納是一顆璀燦的明星,是一條無限延長的射線的端點:李納,彝族當代的第一位女作家。
她的短篇小說是用真誠連綴起來的一串串珍珠,真可謂流光謐彩而最為鮮艷奪目的是表現(xiàn)民族生活的篇章。
有評論家認為,最能代表李納文學成就的是她的短篇小說。但是,如果孤立地來看這些短篇,如果僅僅把這些短篇放到一個評價體系的理論格局中去衡量,也許會被認為主題太淺薄,人物刻畫也不夠豐滿。如果整體來看,如果進行多向性審視,我們確實可以認定李納短篇小說的藝術成就是相當高。
首先,我們應該找到作家的藝術視角。
李納是位真誠的作家,她說“創(chuàng)作不應該是用筆寫,而應該是用心寫。”“作家應該有廣闊的視野,豐富的知識,明澈的洞察力,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一顆真誠的心?!?③李納正是以她那顆赤子之心去感受生活,去尋找人們心靈的珍珠,用心血創(chuàng)造出作品,所以我認為李納的短篇小說是用真誠連綴起來的一串串珍珠。細心的讀者會發(fā)覺,李納的每篇作品都滲透了真誠,是用真誠感應生活中的美和向上的東西的。任何作品都不能脫離時代,李納的也不例外。但是李納的創(chuàng)作思想?yún)s是一貫的,并不因為三十多年來政治的風風雨雨,和理論界的變幻莫測所動描。描寫普通人的生活,揭示他們的精神美,就是她在創(chuàng)作上的美學追求忠于人民,為成千上萬的人而創(chuàng)作,就是她的“藝術良心”。她總是朝著這個方向走,從未離開這曾經(jīng)努力走過的路。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民族的氣質(zhì)決定了她的真誠,民族的精神造就了她摯著的追求。雖然她的作品并不都是寫的民族生活但她的民族氣質(zhì)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不能不滲透到作品當中。
按照作品的題材,我們可以將李納的短篇小說劃分為四個系列進行分析研究。因為這些處于同一歷史時期或同一生活題材的不同篇章,正是從不同層面,多角度的描述,互見互補,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歷史感的。這樣利于我們更深入更全面地對作品進行評價,不但可以找到關于作品的總的判斷,而且既可以確定作品的外在聯(lián)系審美關系能意義和價值,也可以確定作品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結構的意義和價值。
第一系列 廠礦生活作品系列
這是一組反映生活變革的優(yōu)秀短篇,我們深切地感到是作家以真情實感編織的藝術圖畫,如生活本身一樣率真,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認識價值,讓人感到鼓舞,感到生活的信心和前進的力量。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抗戰(zhàn)勝利后幾夭,李納就響應黨的號召“到新區(qū)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開辟工作”,隨著一個干部大隊從延安到了東北。一九四八年,她深入礦山,發(fā)表了以礦山為主人公的第一篇小說《煤》。這篇小說是李納的成名作,也是這組小說中的代表作。小說寫的是哈爾濱一個有名的小偷在工會主席和工友們的幫助下獲得新生的故事。老作家葉圣陶說“據(jù)說這位李納還是初寫小說的,他一開頭就走準了路子,教人看了他的小說自然而然領會他的題旨,不但領會而且親切有味,這一點特別值得稱贊?!?④葉老的評價是很高的。但是,各個時期有不同的接受心理。就當時來說,我仍也許會認為《煤》與《白毛女》揭示的是同一主題:“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彪m然作為短篇小說不如《白毛女》容量大,但作家是從精神世界去揭示這一主題的,所以其認識價值和社會影響是不小的。作為一個從動蕩時代的暗淡生活中投奔革命的彝族青年,對新生活的感受是質(zhì)樸而深沉的《煤》作為對新社會的謳歌也是誠摯而深沉的。但是在八十年代,接受心理發(fā)生了變化,作為一個優(yōu)秀作品其豐富的藝術內(nèi)涵,也會產(chǎn)生新的對位效應。評論家劉夢溪說:“日社會把許多人拋出生活的正常軌道,使他們喪失人格的尊嚴,新社會一項重要任務則是把人的尊嚴重新加以喚醒,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關心人、信任人、理解人、尊重人,即把人當作人,才能喚起人的尊嚴?!睹骸愤@篇小說,揭示的就是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李納同志的立意是很深刻的。” ⑤由于文學研究思維空間的拓展,“文學是人學”的命題的深化,評論界重視了人的價值觀念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xiàn)。那么,從人的尊嚴的回歸這一意義上來說,我們完全可以認為李納的《煤》在一九四八年就已達到何士光的《鄉(xiāng)場上》的思想高度。這里絕沒有降低和貶損何士光同志的作品的含義,因為時代不同其社會認識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都不同。李納的《煤》是鞭撻舊社會,謳歌新時代,何士光的《鄉(xiāng)場上》是控訴“四人幫”,歌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李納偏重于人的靈魂的重鑄,何士光則是寫人的內(nèi)心的覺醒。
這里值得提出來的還有寫于一九五一年的《愛》,這是寫新社會使好人再生。這又是從另一側面贊頌新社會。由于生活所迫曾經(jīng)賣過妻子的老實農(nóng)民,在黨團組織的熱心幫助下,重新與結發(fā)妻子團聚,重新獲得了夫妻之愛,母子之愛。作品的內(nèi)涵是豐富的、深沉的。
這一作品系列除了收集在《煤》這個集子中的全部短篇,還應包括寫于五十年代后期的《女婿》、《楊小梅》等以女工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全國解放后,李納來到北京,在中央文學研究所學習,畢業(yè)后分配到中國作家協(xié)會當駐會作家。一九五三年到紗廠探入生活,擔任車間黨支部副書記。以女工為題材的作品是這段生活的反映?!杜觥穼懗隽巳说膬r值觀念的變化。離過婚并有一個孩子的女兒,還能找到志同道合稱心如意的女婿,這是從舊社會過來的紀大娘所驚異的。社會的變革帶來觀念的變化是何等重要和深刻。《楊小梅》寫了工人階級的責任感和榮譽感怎樣在一個年青工人心中萌發(fā)。新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導致心靈內(nèi)精神火花的碰撞而形成思想境界的升華。
在這一組以廠礦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中,作家以敏銳的眼光透視變革時期的生活,把筆觸伸向人的心靈,著眼于人的靈魂的重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建,所以是成功的。李納以真誠來感應新生活的巨大變革帶來人的精神面貌的變化,正因為如此,在當時一大批禮贊翻身解放,謳歌新社會的作品中,她的小說才顯得格外深沉而豐滿。如果我們從追求作品的思想認識內(nèi)容占壓倒優(yōu)勢的評價體系中走出來,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一小說系列,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李納一個了不起的成功。那就是不以作品中的人去表現(xiàn)變革時期的生活,而是通過變革時期的生活表現(xiàn)人。她不追求人的精神世界的外化,而是力圖揭示人物邃的靈魂搏斗。所以李納的作品才不僅僅在當時感到“親切有味”,在今天也還有藝術感染力。
第二系列 安徽農(nóng)村生活作品系列
一九五八年中國作協(xié)駐會作家下放各省市,李納到了安徽,在宣城雙橋農(nóng)業(yè)合作社落戶,并擔任黨支部書記。這是一個狂熱和災難先后降臨的歷史時期,產(chǎn)生于這個時期的作品往往是虛假的,而那些虛假的作品雖然名噪一時,卻都經(jīng)不起歷史的淘汰。李納這個時期的作品卻留下來了,雖然算不得珍品,卻也不失其真。李納實現(xiàn)了這個特定歷史時欺的最佳選擇。她當時目睹了農(nóng)村發(fā)生的種種令人不安和痛心的念事。她說“看著這些,真叫人心痛得落相,但農(nóng)民的勇敢、勤勞、善良等高貴品質(zh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卻深深感動了我。這時期,我寫了歌頌人民和大自然斗爭的小說,描寫了他們的善良和犧牲精神?!?⑥李納以對人民赤子般的真誠,寫下了《過客》、《新糧倉》、《兩個社主任》、《明凈的水》、《兒子》等作品,都收入了短篇小說集《明凈的水》中。我們應當否定當時“左”的錯誤路線下狂熱而愚蠢的行為,我們應當鞭撻那給人民制造災難的錯誤做法,但我們不能否定人民群眾中質(zhì)樸而崇高的精神火花,我們不能不看到人民群眾中善良而美好的品質(zhì)情操。因此,我們認定這一組作品的社會歷史價值,我應當欽佩作家的最佳選擇和作品的成功表現(xiàn)。
在當時,李納這些作品顯然是不夠狂熱的,所以不會引起多大反響,然而在今天卻又被認為有所遺憾和不足。評論家劉夢溪認為這些作品“對生活的概括比較膚淺,故事情節(jié)的偶然因素很大,人物有的流于浮面化,還多少帶有當時‘左’的風潮的痕跡,因而這些作品的藝術生命力顯得單薄了。作家是不能超越養(yǎng)育他的時代環(huán)境的,任何作家的作品都是人民群眾情緒的記錄,即使象李納這樣的一度被指為與‘右’的事物劃不清界限的作家,在特定時期也難免受一些‘左’的影響,這并不足怪,不這樣才是不可理解的呢。” ⑦我們贊同評論家歷史地看問題的眼光,但卻不能同意給作品強加“左”的印記。這些作品雖顯得單薄,卻不乏真誠。我們應當看到這些作品是作家為人民群眾熱忱所感化的真誠之作?!哆^客》中的于立,也許正是作家的化身,也可以說是作家的一種寄寓,她不正是為人民群眾抵抗洪水災害的精神感化而自覺投身到抗洪第一線嗎?失去對人民的熱忱,失去對人民的真誠,作家的作品也會失去光輝的。對人民群眾崇高精神品質(zhì)跳謳歌和對“左”區(qū)路線涂脂抹粉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
在這組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凈的水》。女主人公竹青單純、溫柔、善良,她愛她的丈夫,丈夫卻一心撲在工作上為抗旱找水廢寢忘食。李納非常細膩地刻劃了作為賢妻良母的竹青怎樣被千部群眾劈山引水的熱情所感化而投入抗旱斗爭。當竹青默默地望著那明凈的水,“她的心快樂地跳動著,渾身熱血奔流,新精神在她身上誕生。水,洗凈她心上的灰塵,她的心變得明凈了!”作家完全從生活出發(fā),揭示人物的心靈美。李納筆下的人物不但不是圖解政策的工具,而且也不是用以表現(xiàn)外部事件的外化物,而是有著極其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的充滿生命活力的人。竹青堅定地走進抗旱大隊的行列,丈夫贊賞的眼光,表現(xiàn)了這對夫妻的相互理解,多么真切而又質(zhì)樸的感情。這篇小說中的人物有血有肉,并不單薄更不浮面化。就是今天讀起來我們?nèi)匀豢梢愿械饺宋锏纳袂?、氣韻、姿態(tài)和內(nèi)心情感的微妙變化,體味到這個短篇小說作為藝術品的樸實、優(yōu)美、激情洋溢。
在《新糧倉》中寫了個農(nóng)業(yè)社的李主任,在那個為了政治任務可以任意損壞林木的年代,他寧愿自己住草屋獻出自己造屋用的杉木建糧倉,也要保住金頂山上的青松。不但有舍己為公的品質(zhì),還有遠見卓識,在當時是可貴的,在今天同樣是難得的。李納作為作家的洞察力是十分敏銳的。如果也要認為“難免受一些‘左’的影響”,確實是不可理解的了。
這組作品中比較深刻的應當是《兒子》。木匠趙師傅從江南到江北尋找失散多年的兒子,而請他去修水車的李大爺?shù)酿B(yǎng)子正好是他失散的兒子。作家細膩地描寫了這場心理沖突,兩個父親的親子之愛,都是充滿人性的,而勞動人民淳樸、善良、推己及人,互相關切的崇高美德,更是感人。一方愿自己承受著內(nèi)心的極大痛苦愉愉離開,“人不能光顧自己”,一方卻認為“咱不能喪良心”將對方追回。我們的作家是有膽識的,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敢于在作品中以誠摯的深情描寫人性,張揚人性,贊頌勞動人民的美德,這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第三系列 滇南民族生活作品系列
藝術應該追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卓有魅力的藝術品是以自己富于美感的藝術形象,提供給讀者認識價值,給讀者以崇高、美的道德情操熏陶。李納描寫滇南民族生活的這些小說,正是這樣的卓有魅力的藝術品?!豆媚浮贰ⅰ冻纺岽蟮?、《婚禮》、《月琴》等作品不但充滿了滇南的鄉(xiāng)土韻味和色彩,還具有十分鮮明的民族特征。魯迅先生曾經(jīng)強調(diào)“藝術上也必須有地方色彩”,才能使自已民族的文學與“環(huán)境各異”的世界各國文學“不至于千篇一律?!?⑧他還認為“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⑨這說明在世界性的審美范疇中,愈有地方色彩的獨創(chuàng)的民族文學,才愈能激起其他民族的新穎感。正因為如此,我們認為李納這組作品不但是她在藝術上最成熟的,而且是她所有短篇小說中最有藝術光彩的部分,是作為一個彝族女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的核心部分。
這幾個短篇中《姑母》和《婚禮》中的主要人物都未標明民族成分,其余則是直接寫撤尼人的。撒尼,是彝族的一個支系。舊社會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少數(shù)雜居于城鎮(zhèn)及近郊的彝族同胞往往隱瞞了自己的民族成分,他們一方面更多一些接受漢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又頑強地保持住自己的民族氣質(zhì)和性特特征?!豆媚浮芬黄忻黠@的紀實性,“我”和“姑母”當是這一種情況,《女婿》中的小藤母女以及老董李大爹都或多或少流露出雜居彝胞的民族素質(zhì)。李納在寫這些小說時 是帶著強烈的民族感情色彩的,雖然發(fā)表這些作品時人們也還不知道作家本人也是一位彝族。情感力量的強度與對生活開掘的深度是成正比的,所以這些小說才是成功的。作者自己也是喜愛這些作品的,因為其中有她的理想寄托,字里行間傾往了對本民族人民的摯愛。作品的成功是與作家自知、自信、自尊、自強的民族意識緊緊相聯(lián)的。我們認為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是少數(shù)民族優(yōu)秀作家的基本品格。李納是具有這種基本品格的作家,所以在她的作品中表現(xiàn)出對本民族災難深重的歷史命運的關切,產(chǎn)生一種悲壯、沉重的歷史感。在《撒尼大爹》結尾處,作家寫道“我最愛的高大爹被押走了,被亮晃晃的刺刀押走了!我捧著他送給我的煙盒,對著那個背弓箭的人呆呆地看著,我覺得,從他的眼睛里也滴下了兩顆淚水?!边@木質(zhì)的英雄雕象的淚水,是作家深刻的憂患意識的表現(xiàn)。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作家胸中流淌著本民族的血質(zhì)。
文學理論界曾經(jīng)熱烈地討論文學的客觀再現(xiàn)和主觀表現(xiàn)。如果說在第一、二兩個系列的小說中李納偏重于對現(xiàn)實的敏銳感應和對生活的真實反映,那么在這個系列的作品中更多地是側重于表現(xiàn)人的真情實感和時代精神,體現(xiàn)出主觀表現(xiàn)文學的傾向。正因為如此,這幾篇小說才以表意抒情見長,充分展示了撩人情思,余味無窮的藝術特征和強烈的個性色彩,濃濃的情和淡淡的白描手法結合得妙極了。
民族的自我認同感、自我意識是與民族共同存在的,是一個民族的最終標志。作為文學作品的民族性也主要表現(xiàn)在精神文化和民族自我意識的形式上。我們彝民族是粗獷、強悍的,因此反映在其他民族作家的筆下,往往就成了穿著彝族服裝的張飛、李逵,這是由于他們?nèi)狈γ褡遄晕乙庾R所以對人物個性特征的認識是膚淺的,浮泛的。在李納筆下的撒尼人是有血有肉的,不論是《撒尼大爹》中的高大爹,還是《月琴》中的昂大爹,不但有俠腸義骨,還有一顆易感的心。姑母這個藝術形象更為鮮明,她善良、單純、是非分明,具有一種柔弱中見剛強,淡泊中呈高潔的品質(zhì)。作家通過具體事件的描繪,展示她在生活的撞擊中發(fā)光的心靈。正由于作家強烈的民族意識,她筆下的人物才具有性格的豐富性、深邃性。
李納的成功,不僅僅在于滲透在作品中的民族意識,而主要是民族性與時代精神在深層意義上的結合。姑母性格閃光之處,是她敢于反抗強暴的斗爭精神,這正是處于民族壓迫、階級壓迫下時代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如果說姑母和高大爹身上具備的是一種質(zhì)樸的自發(fā)的反抗精神,那么在昂大爹在老董身上更多地體現(xiàn)了自覺的革命精神。這種民族性與時代精神在深層意義上的結合,來自作家對本民族獨特文化心理的深刻理解和對時代精神的把握。李納就是這樣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才能對這一切有深刻的認識,才能在作品中充分發(fā)展和表現(xiàn)自己的藝術個性。
這一組作品中作家對風俗民情的描寫可以說得心應手,真切生動,寫出了那種古樸、純真、奇異的美。這樣作品不但有認識價值、審美價值,還有民俗學價值和文化人類學價值。
列寧說:“藝術是屬于人民的。它必須在廣大勞動群眾的底層有其最深厚的根基?!?⑩李納那一顆誠摯的心是與滇南鄉(xiāng)土、彝族同胞緊緊相連的,這是她“最深厚的根基”,所以這一束用心血澆灌的藝術花朵才分外嬌艷。
第四系列 知識分子生活作品系列
李納寫于“文革”以后的大部分作品以知識分子生活為題材的。作家對現(xiàn)實人的思考更為深刻。這組小說中凝聚著作家人性惡的優(yōu)慮和對人性美的贊頌。作家其質(zhì)樸的真誠對待生活,而生活卻給了她嚴峻的考驗,十年浩劫李納成了安徽省文界的重點“罪犯”,長期關牛棚,這必須使她更進一步思索現(xiàn)實人生。她在新時期作品有了新的深度,更清楚地看到了生活在的曲折多艱的矛盾狀態(tài),重視了文學對活的批判性。
寫于六十年代的《廣闊的藍天》是這作品的前奏或序曲。這篇小說中的女主人林箏,還是單純和善良的,她滿懷一顆真的心去看望在山區(qū)小學任教的未婚夫張明可愛的山村,質(zhì)樸的農(nóng)民,燃起了她的情,可是張明對農(nóng)村的冷漠,對工作的失職,在事業(yè)上的退卻,使她感到羞恥、傷心,情感被裂了。李納在謳歌真善美的時,用她的筆鞭撻了怯儒和卑賤的靈魂。篇小說顯示了作為現(xiàn)實主義的批判力量。
經(jīng)過十年浩劫,李納對各種人物的嘴臉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寫于七十年代末的《溫暖的心》、《戰(zhàn)友之間》對現(xiàn)實人生的思考更加深沉,作為文學對生活的批判性更強烈了。作品也從單線式結構發(fā)展為復線結構,強化了真善美與假丑惡的對比。作家借作品中人物之口提醒人們“十年慘痛教訓要接受,空有一個善良的愿望是不行的!” 她在揭示如陸韻、康云、李植、林慧、黃耀華、范平等革命干部美好心靈的同時,把筆指向馬百變、趙因等蛀蟲,盡情地鞭撻那骯臟而邪惡的靈魂。批判的筆力是無情的,同時又掩映著生活的光彩。
真誠而善良的女作家,就象她自己那真誠而善良的民族,從單純走向復雜。但她還是渴望現(xiàn)實人生充滿溫暖,希望人間充滿愛。她總認為“作品的作用,在于提高人的精神世界,它應該是引人向上的,應該鼓舞人們?yōu)槊篮玫睦硐攵鴳?zhàn)斗。” ⑧與此同時她獻給讀者一篇描寫延安時期革命戰(zhàn)士的佳作《涓涓流水》,她以水彩般明亮的色調(diào),飽含詩意的抒情,優(yōu)美而質(zhì)樸的語言塑造了一個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女教師于凡的光輝形象,寫得真切感人,是一篇優(yōu)秀之作。
作家應當有自己的藝術個性。李納就是一位藝術性十分鮮明的作家。
如果我們用一個固定的框架,憑著一個一成不變的評價體系去衡量作家作品,那么藝術個性越是鮮明的作家作品往往越會暗然失色。列寧說“無可爭論,寫作事業(yè)最不能機械劃一,強求一律,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無可爭論,在這個事業(yè)上絕對必須保證有個人創(chuàng)造性、個人愛好的廣闊天地,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內(nèi)容的廣闊天地。”⑩評論界已經(jīng)意識到并且注意從多角度多層面對作家作品作全面審視。一些過去不為看重的作家作品在新的評價體系中不斷升值。例如沈從文的抒情小說就是這種情況。如果按照小說一定要發(fā)掘和表現(xiàn)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矛盾沖突的評價標準,李納的短篇小說就有較少觸及現(xiàn)實生活中尖銳的矛盾沖突的不足,但我們?nèi)嬖u價李納短篇小說,注意到她的藝術個性和審美追求時,她的作品顯然要大大地升值。
那么李納的短篇小說有什么藝術特色?其藝術個性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
人們常說:真正的藝術家善于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美。李納就是這樣,她把自己的藝術眼光集中到平凡崗位的普通人身上,注意到發(fā)掘他們心靈深處的美質(zhì)。典型或表現(xiàn)為性格塑造,或表現(xiàn)為意境創(chuàng)造,都是一種凝聚、溶化在富有個性色彩的藝術晶體中普遍性的生活。李納短篇小說中意境創(chuàng)造往往勝于性格塑造。她在追求作品的思想認識內(nèi)容的同時,更注意追求感覺形式的愉悅因素,強調(diào)個人感情和審美理想的表達。所以,她的小說讓你既感到象生活本身那樣樸實、自然,又象生活本身那樣復雜、嚴峻。沒有曲折的故事和離奇的情節(jié),只是生活,流暢得象河流般的生活。有些篇章暗合了情節(jié)溶化、結構散化、主題多義、追求紀實等新觀念,但又沒有打破時空限制的大的跳躍,只是按照時空順序娓娓道來,婉約清麗。雖然難免微弱纖巧,卻能撥動讀者的心弦,激起他們的心底的陳陣情感的漣漪。
著名評論家黃秋耘認為“她的藝術風格有點象《二十四詩品》中所說的‘娟娟群松,下有漪流……如月之曙,如氣之秋,。使人讀起來有明快清新之感,而精致的描繪和委婉的筆致,亦足以顯示女性作家的特長?!?⑩的確,文字質(zhì)樸,著色雅淡,婉約細膩,活靜溫馨,正是李納短篇小說的風格。
還必須特別指出的是李納塑造了多采多姿的女性形象。李納說:“我有幸接觸許多平凡崗位上的人,在眾多人物中,除少數(shù)外,都各自帶著優(yōu)美的素質(zhì)走進我的世界。尤其是中國的女性,在舊社會,他們受著比男人更沉重的壓迫,一旦覺醒,對于舊生活的拋棄,義無反顧,對新生活的執(zhí)著,舍死忘生。她們最高的道德準則,就是人民的利益。有時,她們表現(xiàn)得比男人更勇敢,思想比男人單純。我愛這些人?!闭浅鲎赃@樣的認識,這深深的感情,李納筆下的女性個個性格鮮明,她們那單純、溫厚、善良的美好心性總是反射著生活之光。
長篇小說《刺繡者的花》是跨文化的藝術結晶,描寫了在滇南民族文化的搖籃里,在時代精神的感召下一位革命母親的成長歷程,展示了彝族人民絢麗多彩的生活畫卷。
說《刺繡者的花》有作家生活經(jīng)歷的直接投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李納曾經(jīng)卷入當時歷史斗爭的波濤,沉浮在生活漩流的底層,從而對現(xiàn)實生活獲取強烈的印象,深刻的認識,并葆有充沛的激情和卓異的見解,使自己心靈的觸角,跟人民火熱的斗爭息息相通。但就其反映的社會政治背景而言這部長篇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歷史的寫實。作品從本世紀二十年代寫到四十年代,包括了從北伐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到解放戰(zhàn)爭這么長時期的歷史跨度。這三十年間,處于西南邊睡的滇南社會急劇演變,各種力量之間存在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這里作家不僅僅讓各社會階層的不同人面對社會政治的急劇變動作出反應,而且讓作品的主人公隨著革命斗爭的發(fā)展歷程走完她人生的道路?!敖o我們展示出一個中國母親的靈魂,一個默默地承受著人生的重擔,平凡而又高貴的中國母親的靈魂?!?⑩應該說《刺繡者的花》獻給我們又一個可以立于中外文學作品革命母親畫師中的光輝形象。
首先,作家寫出了五巧這一母親形象的復雜性和真實性。高爾基筆下的母親出身于血統(tǒng)工人世家,生活在無產(chǎn)階級隊伍之中,馮德英《苦菜花》中的母親出身赤貧,生活在苦難深重的農(nóng)民中,五巧則復雜得多。她出身固然是勞動者繡花女工卻也是小家碧玉,后來又成為封建士紳家庭的媳婦。一方面過著較安定的生活,一方面又受著封建家庭的思想桎梏;一方面是門第不對的婚姻,潛伏著悲劇結局,一方面又有體貼自己的丈夫,令她一往情深。后來政治的急劇變動使她的丈夫杜天鴻從大革命中的熱血青年墮落為國民黨右派,并且公開遺棄了她,這使她受到巨大的打擊。生活的急劇變化是造成人物性格變化的主要依據(jù)。作家不但寫出了五巧平凡而曲折的經(jīng)厲,而且深刻地揭示了她所受的催殘、壓迫的沉重、苦痛。這是她反抗性格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出身于剝削家庭的中國革命者隊伍中,固然有不少如陳永直式的叛逆者,但也有不少如小儀這樣有一個生活在封建家庭中而受苦受難的母親哺育的革命者。正由于此,五巧和小儀的形象才是真實可信的。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一個小家碧玉賢妻良母,走上革命道路,卻又是那樣剛毅絕斷。如果僅僅從她所受的苦難,她的不幸命運來認識,勢必感到她的思想發(fā)展過于迅速,性格缺乏相應的變化。但是,如果我們從產(chǎn)生五巧這一藝術形象的文化背景來認識,我們就會看到五巧性格剛毅絕斷的合理性及其性格形成的深邃性。
作家從小說的開始到結束一直貫穿著對滇南這個縣城文化背景的描寫。全書二十四章民族風情,民俗文化的描寫占不少篇幅,特別處在開頭的第二章和結尾前的第二十三章,都詳細地寫了火把節(jié)。作家是用這些描寫來揭示人物的性格形成的文化氛圍。要知道文化心理是民族性格的深層因素,又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體現(xiàn)。民族風情、民俗是最能展示社會文化心理的?;鸢压?jié),就是一個反抗強暴的精神象征。五巧不但從陳永直那里正面接受革命道理的教育,還從這一滲透反抗精神的文化氛圍中感受到人民的精神火花。作家很注意描寫五巧在這典型環(huán)境中的民族文化因素的性格影響。這樣來看,我們就感到五巧在還沒有一定政治覺悟的情況下支持女兒到延安的行動是真實的,而且對后來她走上革命道路的剛毅頑強也覺得是可信的。五巧這一革命母親的形象之所以成功而又頗具特色,就因為她不但受到時代精神的感召,而且產(chǎn)生于特殊的文化背景。
作家所描寫的這一滇南縣城的文化特征是不同于其他地域的,就是它的跨文化性質(zhì)。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歷史上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zhì)財富的總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歷史上各民族間的文化關系有過對抗、隔閡,也有融合、溝通,但總的來說雖有相互影響但又都是相對獨立存在的。漢、彝文化之間就是這種情況。但是在具體的地域,由于復雜的歷史原因,也會產(chǎn)生這種跨文化性質(zhì)的地域文化。作家筆下的航遠縣正是具有這種漢彝文化在不斷沖突中互相融合互相吸收而形成的特殊的文化氛圍。統(tǒng)治階級的民族壓迫造成民族間的對抗、隔閡勞動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又形成民族間的理解溝通。這里漢、彝文化既有差異,又有認同。例如火把節(jié)本來是彝族的一個節(jié)日,在這個縣城已象端午、春節(jié)一樣變成全民族的節(jié)日了,既有彝族的歌舞、摔跤等活動,又有漢族的唱戲。同樣,這里的漢族節(jié)日習俗中也增添了一些彝民族色彩。作家正是這樣通過文化心理的描寫展示人物性格的深層因素,同時又是為了更進一步體現(xiàn)民族文化精神。
作家李納是彝族,出身的血統(tǒng)使她具有強烈的民族自我意識、民族氣質(zhì),而作家生活的環(huán)境又使她更多的接受了漢文化的熏陶,并受到先進思想的哺育,這樣她以自己的真誠和勇氣,憑著豐富的文化層次,從全新的角度來觀照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價值,對民族精神進行內(nèi)在省思。她從民族的落后與災難中,感到振興民族精神還在于發(fā)揚民族精神文化的優(yōu)質(zhì),所以她滿懷激情地贊美彝族的真誠、質(zhì)樸、強悍,更贊美那勇于追求真理,敢于反抗強暴的精神。所以我們說作為民族文學作品的《刺繡者的花》是跨文化的藝術結晶。
正是出自對彝族人民的尊敬與摯愛,李納特別詳細地寫了彝族人民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這是有歷史依據(jù)的。在黑暗統(tǒng)治下的云南,是彝族人民首先在圭山(即小說中的鳳凰山)樹起“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大旗的,并且誕生了由地下黨領導的滇南第一支游擊隊。李納還塑造了綠林英雄老普,革命青年小普,善良、剛毅、質(zhì)樸的普大嫂,熱情樂觀的金畢江等彝族人民的形象。五巧和普大嫂的友情是作品情節(jié)發(fā)展的一條重要線索揭示了主人公從彝族人民那里吸收了一定的精神力量。小儀等革命青年深入鳳凰山彝區(qū)的描寫真切而感人?!洞汤C者的花》展示彝族人民絢麗多彩的生活畫卷。
當然,《刺繡者的花 》的成功不但在于塑造了一個革命母親的形象和彝族人民的群象,還在于圍繞五巧寫了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李納擺脫了“左”的思想羈絆,正面寫了一個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的知識分子中的堅定的革命者陳永直,這是小說中一個重要人物,作家對這一叛逆者的形象的塑造是有一定深度的。他的剛毅、頑強、膽略,以及忠于革命的赤誠之心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寫得真實而可信。群眾領袖老董,寫得富于傳奇色彩而不一般化。磨面大嫂是一個很有特色的人物形象,不但把五巧的性格烘托得更加鮮明,而且是一個獨具風采的女性典型。另外如五巧的父母葉信和葉老媽,同樣承受著黑暗勢力因襲的重擔,他們的性格是有差異的,作家把這一對老人寫得很有分寸感。還有杜天鴻,以及杜云輝、杜老太婆、大兒媳錢玉英,狗腿子劉二這一系列反面人物也寫出了他們特定身份的特定性格,沒有給人臉譜化和漫畫化的感覺。
最后,談一談語言運用問題。文學語言不僅僅是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技巧和手段,而且是作為藝術生命淵源之一的本質(zhì)。李納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語體和文體的個性是十分鮮明的。葉圣陶在推薦《煤》的時候就贊賞她“能夠運用活的語言”。⑩李納在她那特定的生活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的構成中,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語域和語體,并自覺地運用這一特長,顯現(xiàn)出個人的獨特風格。她的富于民族特色的語言不但具備一種內(nèi)在的自身的美,還富于生力和活力,融進藝術創(chuàng)造之中就能發(fā)揚自己的藝術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這在《刺繡者的花》中是特別突出的。她以清新明麗的語言,描繪出鮮靈活脫的鄉(xiāng)土風情和人物,在詩情畫意中寫出人物內(nèi)心的細膩變化,濃淡相宜,美不勝收。
《刺繡者的花》獲首屆人民文學長篇獎,是當之無愧的。
前面說過,越是反映本民族文化特點的文學作品,越具有世界性。所以我堅信李納和她的作品不但為彝族文學史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對彝族文學的發(fā)展將會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而且會象她的《煤》一樣走向世界的。將會有更多的人知道彝族當代第一位女作家李納。李納已經(jīng)是六十又幾的人了,雖然年近古稀還在辛勤地從事寫作,我們期望著她的新作問世。
注釋:
①②⑧《李納小說選·自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第一版。
⑥⑩⑩ 轉引自度修明《彝族女作家李納》,載1986年第3期《民族文學》。
⑤⑦劉夢溪《李納小說偶談》,載《文學的思索》,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5年8月第1版。
⑧致何白濤,見《魯迅全集》第12卷317頁。
⑨致陳煙橋,見《魯迅全集》第12卷391頁。
確蔡特金:《回憶列寧》,《列寧論文學與藝術》(二),第912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版。
⑩《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列寧論文學與藝木》,第68—69頁,1963年版。
⑩《人性、人道主義和我們》,載《文藝報》1984年第6期。
李納簡介:云南路南人。中共黨員。1943年畢業(yè)于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文學系。1943年后歷任延安中學語文教員兼年級主任,《東北日報》副刊編輯,作家協(xié)會作家支部駐會作家,安徽文聯(lián)專業(yè)作家,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中國作家協(xié)會作家出版社編審,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四屆理事、第五屆名譽委員,少數(shù)民族作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1948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
作者簡介:
安尚育,男,1938年3月生,彝族。中共黨員。1957年畢業(yè)于畢節(jié)師范學校,后在家鄉(xiāng)織金擔任過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師范學校教師,1980年8月調(diào)貴州省地質(zhì)局第二水文地質(zhì)隊子弟學校任高中教師,1982年8月調(diào)貴州民族學院任教,曾任預科副主任、藝術系副主任、民族語言文學系副主任,現(xiàn)為貴州民族學院教授,貴州省政協(xié)委員,兼任貴州省文藝理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貴州省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學會副會長,貴州省作家協(xié)會民族文學委員會委員。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少數(shù)民族學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寫作學會會員。發(fā)表過詩歌、小說、散文、影視文學劇本。作品入選各種集子。發(fā)表學術論文60余篇,計100余萬字。論文《關于民族性、現(xiàn)代意識和彝族文學的思考》獲國家民委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科研成果三等獎;《李納論》獲首屆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成果優(yōu)秀論文獎;當代彝族作家系列論文獲首屆當代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評價獎。另有多篇論文在省內(nèi)獲各種獎。論文《貴州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與地域文化生態(tài)》入選《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精品文庫》(評論卷)。參加編寫《彝族文學史》、《彝族文學概論》、《貴州少數(shù)民族民間文學作品選講》等專著。《20世紀貴州詩歌史》是其潛心研究貴州百年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部專著。傳略錄入各種傳集、辭典、名人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