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以干姜為君。張仲景治療陽虛,每以“辛甘化陽”法,與后世所用“補陽法”迥然不同。
干姜配甘草,辛甘化陽,治療中焦陽虛有寒似已足夠。加人參補氣,白術健脾祛濕,似乎側重于治療中焦氣虛有寒有濕。
經(jīng)方中有甘草干姜湯,只是甘草與干姜并非等量,而是甘草倍量于干姜:“甘草四兩(炙),干姜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div>
甘草干姜湯出自《傷寒論》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fā)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div>
此條論述陰陽兩虛之人誤治其表的變證及救治方法。后世醫(yī)家將甘草干姜湯解作溫復中陽之方。如曹穎甫在《傷寒金匱發(fā)微合刊》中指出:“甘草干姜湯溫胃以復脾陽,而手足自溫。所以不用附子者,以四肢稟氣于脾,而不稟氣于腎也。其不用龍骨牡蠣以定煩躁、吳茱萸湯以止吐逆者,為中脘氣和,外脫之陽氣,自能還入于胃中也。此誤用桂枝湯后救逆第一方治,而以復中陽為急務者也?!?/div>
辛甘化陽治療陽虛、酸甘化陰治療陰虛,不取其補而取其化,這實在是張仲景遠高于明清溫補學派之處。毋庸諱言,臨床治療是有境界高低之分的,而這種高低之分并不取決于歷史的先后。
談到辛甘化陽,我們自然能想到甘草配桂枝、甘草配干姜、甘草配附子。桂枝走上,干姜走中,附子走下。冉雪峰在《冉氏方劑學》中在談到甘草干姜湯時指出:“查此方溫中益氣,復陽回厥,乃小制其劑,以和法為溫法也。方制與桂枝甘草湯相似,但彼方桂枝量倍甘草,此方甘草量倍干姜;彼方是溫上而保心陽,此方是溫中而振脾陽。又與甘草附子湯相似,但桂枝溫外,附子溫下,干姜溫中,各有各的適用部位?!?/div>
至于本方何以甘草量倍干姜,注家多認為甘多于辛重在守中助陽。筆者考慮,可能與本證陰陽兩虛有關??紤]到陰血不足故甘草倍量,其用法有如炙甘草湯中炙甘草量大為君。倘單純中陽不足,似乎沒有必要呆守甘草倍量干姜,臨床常可等量使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yōu)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優(yōu)惠券還有10:00過期
馬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