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學日語——私は日本語を勉強しています”。 初學日語,所以無知者無畏,經(jīng)常在這里寫一些論日語心得,承蒙懂日語的網(wǎng)友賜教,在下不勝感激。雖然說是“初學”,但是算下來也已經(jīng)一年有余。梁啟超先生認為,中國人只要方法得當,“學日本文者,數(shù)日小成,數(shù)月大成”,“慧者一旬,魯者兩月,無不可以手一卷而味津津矣”。本人雖然不是“慧者”,但也從來不曾把自己劃在“魯者”之列,可是我學日語已經(jīng)六個“兩月”何以依然不可以享受“手一卷而味津津矣”之愉悅和快感呢?如果不是大愚若智的話,我想一定是學習方法不得當?shù)木壒省?/font> 那么怎樣學日語才算是方法得當呢?1933年上海商務出版社出版的《日本文法輯要》一書中這樣寫道:“吾人對于日本文,不可認為外國文,當視為漢文之一種,即漢文之雜有日本方俗言語者。吾國文字,雜入方俗言語者甚多,即經(jīng)史中亦屢見之。佛書中之梵語,元史中之蒙古語,尤連篇累牘,讀其文者,若不理解其方俗言語,則文義亦不易了解,但吾人固不因其雜有方俗言語而不認為是國文。日本通用漢文,為吾同文之國;唯于漢文中雜有假名以記其方俗言語。吾人茍稍加研究,識其假名,治其文法,則理解其文字,較之讀佛書與地史,猶易易焉。”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說我們應該把日語看成是中國文字的一個方言,只要稍加研究讀日語比讀佛教經(jīng)典和中國古代典籍更容易。比如說“我”這個字,日語中用“私”這個漢字表達。在漢語各地方言中還有“俺”、“咱”、“厄”、“偶”、“阿拉”等等不同說法,我們盡可以自“私”地把日語也當成一個漢語方言。 話雖然是這樣說,但是真要學好日語還要解決兩個具體問題。首先,我們必須要面對不忠實的“假朋友”(我這里借用法語詞faux amis的直譯,“假朋友”指拼法與英語相同但含義不同的法語詞)的欺騙與干擾。日語中的漢字畢竟都是從中國借取的,即便在現(xiàn)代意義上已經(jīng)是同文殊解,但是追根溯源也還是有可能在中國古籍中找到些蛛絲馬跡的。比如為了解釋日語中“勉強”二字,清人在《中庸》搜索到“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句,認定“勉強”就是“發(fā)奮也”、“勸學也”,因而就是“學習”的意思。再比如日語中的“面白”,在現(xiàn)代漢語中用來描述美女化妝后的臉色,但是在日語中卻是“有趣”的意思。清末一位叫但燾的學者搜腸刮肚居然在唐詩中為“面白”找到了這樣的“依據(jù)”:“馬上誰家白面郎”。這句詩本是杜甫在《少年行》的一句(“ 馬上誰家白面郎,臨街下馬坐人床。不通姓名粗豪甚,指點銀瓶索酒嘗”),不但原文是“白面”,與日語中的“面白”詞序不同,而且我們怎么也看不出來杜甫筆下的白面少年如何“有趣”。清末學人最喜歡干的一件事情就是給日語漢字找根據(jù),其目的是讓“東都人士讀之而生水源本木之思;中土學子見之自此不致駭為域外異字”(但燾《日語古微》)。要是什么字找不到根據(jù),當時的中國文人相當?shù)挠魫?,往往無奈地解釋:“不知其義何居”、“特義有歧耳”。其實要是使出牽強附會的本領(lǐng),我覺得任何一個日語漢字詞都是可以找到解釋的,只要方便我們這些“中土學子”記憶就可以了。舉例來說,日語的“手紙”這個詞,是漢語中“書信”的意思。要是找根據(jù)的話,我們可以這樣想:中文稱親手寫的信為“手書”,但是當時日本人借字的時候沒有搞清“手書”的確切含義,又把“書”與“紙”混為一談,于是中文有特定含義的“手書”就演變成了日語中泛指的“手紙”。既然書信成了“手紙”,那么“手”就可以作為“信”的象征,所以日語中的“切手”就是漢語中“郵票”的意思。日語中還有一個奇怪的漢字詞“怪我”,各位腦筋急轉(zhuǎn)彎猜一猜是什么意思。為了方便記憶,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個場景:當年日本人跑到中國游學,看見兩個中國人走路不小心撞到一起,其中一位還不幸受了點傷。事故發(fā)生后,兩位還一個勁的客氣,這個說:“怪我、怪我”,那個也說“怪我、怪我”??吹竭@情形,旁邊的這位日本人就把“受傷”和“怪我”聯(lián)系起來了,所以今天日語中的“怪我”就是漢語“受傷”的意思。 所以,日語詞匯中的“假朋友”對中國人來說還不是一個大問題,學好日語更重要的是要“理順”日語語法,讓中國人便于理解。當然,從語言學上說,日語的語言系屬尚有爭議,有人認為是阿爾泰語系,也有人認為屬于單獨的日本語系,但還沒有人認為日語屬于漢藏語系。所以,我這里捉摸日語語法與漢語的關(guān)系純屬實用主義,完全沒有語言學的依據(jù),只為了方便自己理解日語,早日“手一卷而味津津矣”。按照我的理解,日本人說話說起話來慢條斯理,有前戲,有過程,最后是高潮,丁是丁,卯是卯,不像我們中國人說話干脆利落。日本人不管說什么事情,先不慌不幫交待大背景,到底要說的是什么事情、和什么人或者什么地方有關(guān),然后再說具體什么什么的干活。比如說“我想去日本”這句漢語,一共5個音節(jié),一氣就呵成了。要是翻成日語那就要先進入前戲:“就說我吧”;然后闡明去向:“日本那兒”;最后動作高潮:“行走想的干活”(“私は日本へ行きたいです”),一共13個音節(jié)(Watashi wa Nihong e Iki Taidesu),比漢語要啰嗦得多的多了。雖然羅嗦,但是我們中國人并不陌生,特別是看過《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平原游擊隊》這些經(jīng)典電影的朋友們對這種“鬼子語法”都很熟悉。 好多年前讀書學英語的時候,老師總是說要學習好首先就要端正“學習目的”,但是這個“學習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我想起了當年臺灣高震東先生創(chuàng)立的“臺灣忠信高級工商管理學校”,其留美班英文教材第一頁上印著這樣一段話:“中國人學英文是我們的國恥行為,學英文是中國最可悲的行為,但我們不得不學,因為別人超過了我們。今天我們必須學習他們的科學,然后才能超過他們!我們要以夷制夷!非把英文學好不可,所以要咬牙切齒學英文!我們學英文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去美國洗盤子刷馬桶,去伺候外國人,去做丟盡祖宗八輩臉的事!”具體到日語學習,不僅要端正學習目的,還要端正學習態(tài)度,具體來說就是你到底把日語當成是外語還是方言,這是我們中國人能否學好日語的一個關(guān)鍵問題。如果你認為日語是外語,首先在氣勢上就輸了一陣,背單詞、學語法、考等級三座大山壓上,翻身也難。如果我們把日語看作漢語方言,心理上便占盡先機,“日本文漢字居十之七八,其專用假名不用漢字者,惟脈絡詞及助詞等耳”(梁啟超語),外加“鬼子語法”,這日本語又有何難哉! 最后,讓我們用我在本文一開始舉的那個例句“我正在學日語”來復習一下。要說“我在學日語”,你不要著急,先慢慢進入前戲:“就說我吧”;然后闡明對象:“日語的有”;最后是動作高潮:“學習的干活”—— “私は日本語を勉強していま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