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篆刻藝術(shù)不僅成就了一大批名家,而且也得到廣泛普及。這里對篆刻的工具和技法。簡要地介紹一下。
1、 工具與步驟
刻刀是篆刻的主要工具,有平口、斜口、單面、雙面等刀型??痰秾挾燃s0.5~1cm,長度為15cm左右,刃鋒與刀桿兩側(cè)為90°,兩刃面夾角度為15°~40°,質(zhì)地為高級合金鋼(鋒鋼)(見圖5-2)。也可以根據(jù)各人的習(xí)慣決定刀之大小、輕重、厚薄、平斜、方圓、利鈍,刻刀刀桿的中段最好綁些布條、麻繩、皮條等,防止勒手和滑手。
除刻刀之外,還需準備筆(狼毫小楷、小白云等)、墨、硯(也可用墨汁)、紙(宣紙)、小鏡子、牙刷、砂紙、印床、印泥和篆刻工具書(見圖5—3)。
印稿上石有直接反寫、水印翻稿等多種方法,也可將印面涂黑直接刻制,對于初學(xué)者還是翻稿為宜。先用宣紙根據(jù)石材大小,設(shè)計所刻內(nèi)容,用濃墨寫好(正字)(見圖5—4)覆于印面(成反字),用毛筆蘸水輕輕將宣紙刷濕(見圖5—5),再在上面覆蓋報紙三、四層,爾后在這報紙上用牙刷背面反復(fù)磨擦(見圖5—6),掀開設(shè)計稿后,宣紙上的墨字即在印面上,如不夠清晰,將原稿對著鏡子,按鏡子中反字用筆再修改即可刻印。
2、刀法
①執(zhí)刀的方法:一種為執(zhí)筆式,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刀桿,無名指及小指抵住印章(見圖5—9);另一種為握刀式,是大拇指與四指對握,將刻刀握于拳心(見圖5—7)。
②運刀的方法:
切刀法:刀桿與印面約成40°~60°角,刻刀右角先入石,再豎起成90°,先伏后起,一刀完畢提起再刻第二刀。向外或向內(nèi)切刻。(見圖5—7、5—8)
沖刀法:刻刀的一角入石,刀桿與印面的角度30°~45°,可向前、后、左等方向順勢不斷推進(見圖5—9、5—10),根據(jù)石質(zhì)軟硬脆韌等情況掌握深淺力度。
切、沖刀法在刻印過程中可兼而用之,“以刀代筆”,心中要有書法的筆意,才能發(fā)揮出刀的性能。齊白石、吳昌碩刻朱文印,多用切刀和沖刀結(jié)合法,筆畫上邊用沖刀刻,下邊用切刀刻,刻成的印文自然形成蒼老古樸的藝術(shù)效果。
在篆刻的過程中,又有雙刀法和單刀法兩種:
雙刀法:是將白文線條的兩側(cè)分別刻去,然后再在線條的兩端各補一刀(見圖5—11)
單刀法:是將刀在白文筆劃中間運行,刀口向著一側(cè),即形成一側(cè)光潔,另一側(cè)呈齒狀,如果同一方向重復(fù)進刀或中鋒進刀,線條會由單薄成深厚,而單刀用沖刀法表現(xiàn)效果更佳(見圖5—12)。單刀法為一刀刻成,不加修飾,可以顯示出隨意天成的情趣。
刻白文印可以用單刀法,也可用雙刀法。朱文不論印文粗細均須用雙刀。雙刀法即將刀角緊貼筆畫的外邊,刻完一側(cè)再調(diào)轉(zhuǎn)刀口刻筆畫的另一側(cè),把字的筆畫外部依次刻掉。
3、邊款的雕刻與拓印
邊款也是印章組成的一部分,一般邊款刻在印章左側(cè)面。邊款的內(nèi)容最簡單的只刻一個名字,如“某某刻”;有的再加上刻的年月,以及齋名。邊款與書畫落款一樣,也有上、下款之分。上款有記刻印的目的,或為某人所刻,或記一件事,刻一首詩,款長的可以順左連續(xù)刻下去,若四面都刻的,應(yīng)從正面開始。
邊款的刻法是單刀切入,如點(用刀右角從上向下切入)[見圖5—13]、橫(用刀右角從右向左切入)[見圖5—14]、豎(用刀右角從上向下切入)[見圖5—15]、撇(刀右角入石、向左下切入)[見圖5—16]、捺(刀右角入石,向左上切入)[見圖5—17]、挑(刀左角入石向右上切入)[見圖5—18]、折(豎折是豎+橫,橫折是橫+豎)[見圖5—19]
、豎鉤(豎后向上一挑)[見圖5—20]、鉤(弧線運刀,注意銜接)[見圖5—21]。
邊款的書體有正、草、篆、隸、行,在刀味上,可追求商周青銅器、秦瓦漢磚、漢代碑碣、北魏造像的神韻,盡量刻得古樸典雅。
拓邊款先準備好拓紙(連史紙或宣紙)、棕老虎、拓包(內(nèi)裝棉花,外以綢緞包扎)和毛筆,步驟為:
①、清洗款面粉屑、把連史紙或宣紙在款面上蘸濕紙面(見圖5—22),用宣紙吸去過量水分;
②、將拷貝紙覆在拓紙上,用棕老虎輕輕拍打(見圖5—23)(可抹少許油,使拷貝紙不宜破,拷貝紙要常換),反復(fù)五六次,直到邊款文字清晰可見,連史紙或宣紙呈現(xiàn)半透明狀態(tài)。
③、用拓包蘸濃墨,再將拓包在玻璃板上拍打幾下,使拓包含墨均勻。然后從無字處開始有序地輕輕拍打拓紙,拓紙上逐漸形成黑底白字,直到字跡清晰(見圖5—24),待拓紙上的墨干后,才可將拓紙揭離印石,揭紙動作要輕,不可將紙弄皺、弄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