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壯舉
中國歷史上有過輝煌的紀錄,涌現(xiàn)出許多締造這些輝煌的歷史文化名人,鄭和肯定是他們當中最具世界知名度的一個。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6月15日,他率領27800多人,分乘208艘木制帆船,由太倉的劉家港(劉河鎮(zhèn))出發(fā),開始了持續(xù)28年之久的七下西洋的壯舉。
今年是鄭和第一次遠航600周年,是一個值得全人類紀念的日子。
因為,他創(chuàng)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紀錄,到達了亞洲、非洲30多個國家、地區(qū),航線之長、航程之遠、持續(xù)時間之久,在當時世界上無人可比。
因為,他的第一次遠航,比哥倫布首航美洲早87年,比達·伽馬開辟東方新航路早93年,比麥哲倫從美洲航行菲律賓早116年。
更因為,他的船隊規(guī)模之大、船舶之巨、航海技術之精良,在當時世界上無出其右。鄭和的寶船,最長的長44.4丈、寬18丈,排水量14000噸,載重量7000噸,儼然海上的巨無霸。美國學者李碧曄(LouiseLevather)關于鄭和的專著《當中國稱霸海上》稱:一艘44丈的船舶,有448.8-493.5英尺長,一般寶船長度介于390-408英尺之間,寬度介于160-166英尺之間,“這是直至目前為止,世界各地所建造過的最大的木造帆船”。而達·伽馬率領的葡萄牙船隊只有4艘三桅帆船,85-100英尺長,其中最大的“圣迦布利爾號”載重量才120噸,與鄭和的寶船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舉世公認,鄭和創(chuàng)造了世界航海史上舉世無雙的輝煌。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在《人類與大地母親》一書中如此贊美鄭和下西洋:“15世紀后期在葡萄牙航海設計家的發(fā)明之前,這些中國船在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所到之地的統(tǒng)治者都對之肅然起敬。如果堅持下去的話,中國人的力量能夠使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文明世界的‘中央之國’。他們本應在葡萄牙人之前就占有霍爾木茲海峽,并繞過好望角;他們本應在西班牙人之前就發(fā)現(xiàn)并征服美洲的?!?/p>
美國歷史學家墨菲在《亞洲史》中這樣評論鄭和下西洋:“如此大力開拓航海技術和遠洋探險,在世界范圍內(nèi)來說也是空前的?!?/p>
大海之子
《明史·宦官傳》開卷第一篇就是鄭和的傳記,文章第一句話寫道:“鄭和,云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jiān)者也?!蔽闹胁⑽刺峒八南仁?。人們對他身世的了解,也只是:鄭和,本姓馬,云南昆陽人,回族,明朝軍隊攻入云南,鄭和被俘,送入燕王(朱棣)府中當了小太監(jiān)。因在“靖難之役”中有功,被明成祖朱棣提升為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并改姓鄭。
1913年,有人在云南昆陽發(fā)現(xiàn)了鄭和父親馬哈只的墓碑,1937年,有人發(fā)現(xiàn)了《鄭和家譜》,上世紀80年代初,有人發(fā)現(xiàn)了《鄭和家譜首序》、《塞典赤家譜》,鄭和的先世逐漸明朗。專家們經(jīng)過考證后得出結論:鄭和是元朝政治家、中亞布哈拉貴族賽典赤的六世孫。而賽典赤是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由阿拉伯遷徙到中亞的布哈拉,再由布哈拉遷徙到中國。鄭和本姓馬,這個馬姓,來源于穆罕默德的譯音。
美國《百科全書》的鄭和條,如此寫道:“15世紀初期的中國將領鄭和,幾乎于葡萄牙人乘船繞過非洲抵達印度100年前,就率領海軍對印度洋作過七次遠征。鄭和為一名去麥加朝圣過的伊斯蘭教徒馬哈只之子,約在1371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取名馬三保。鄭和家自稱為一名早期蒙古云南統(tǒng)轄的后代,并是布哈拉國王穆罕默德的后裔?!?/p>
中外學者在這一點上是不謀而合的,也是與歷史文獻記載相一致的。《元史·賽典赤贍思丁傳》說:“賽典赤贍思丁,一名烏馬爾,回回人,別庵伯爾之裔,其國言賽典赤,猶華言貴族也?!睂<医忉?,“賽典赤”的意思是“尊貴的圣裔”,“贍思丁”的意思是“宗教的太陽”,“烏馬爾”的意思是“長壽”,“別庵伯爾”的意思是“領袖”,專指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賽典赤在元朝聲名顯赫,他后裔的一支,就是很不起眼的昆陽馬氏。由于這樣的家世,鄭和的祖父、父親都曾到過麥加朝圣,是虔誠的伊斯蘭教徒。明成祖朱棣任命鄭和領導下西洋,訪問印度、阿拉伯、東非各國,這一壯舉應該說是很有政治眼光的。
鄭和沒有辜負明成祖對他的期望,用他的后半生出色地完成了下西洋的任務,海外各國對他的外交活動給予了高度評價,使他在那些國家贏得了至高無上的聲譽。
最后一次航行完成,船隊正穿越印度洋回歸祖國時,62歲的鄭和病逝在他的寶船上。按照鄭和的遺愿,葬禮根據(jù)伊斯蘭教的儀式進行。尸體經(jīng)過清洗,裹上白布,在伊斯蘭教徒“阿拉是偉大的”吟誦聲中,頭朝向麥加,扔入茫茫的大海。這位偉大的航海家,把他最崇敬最熱愛的大海作為長眠之地。
確實,他是大海之子,他是屬于大海的。
按照他的遺愿,帶回南京的只有一雙鞋子和一撮頭發(fā),葬在南京城外的墳墓里,供后人憑吊。
魂歸大海的鄭和,成為南洋群島華人移民心目中的保護神,祭祀他的廟宇———“三寶公廟”,遍及東南亞各國。至今,旅游者依然可以一睹其昔日香火旺盛的風采。
“四夷來朝”
明朝為什么要派船隊下西洋?這是一個聚訟紛紜的問題,中外學者有著不同的解讀。
上世紀70年代初,拉丁美洲的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總理威廉斯訪華時,來到上海,訪問復旦大學,希望與歷史學家討論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問題,我應邀參與討論。威廉斯先生本人是歷史學家出身,出版了拉丁美洲史專著《從哥倫布到卡斯特羅》,對鄭和下西洋有所研究。他把鄭和下西洋與達·伽馬、哥倫布等歐洲人的航海探險加以比較,并得出結論:當時的中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按照航海的實力,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不應該是西班牙人,而應該是中國人。
這似乎是西方學者幾乎一致的看法,也是旁觀者的客觀評價。但是,他們忽略了對鄭和下西洋與歐洲“地理大發(fā)現(xiàn)”不同的國內(nèi)背景的分析。達·伽馬、哥倫布的航海探險,是為了奪取殖民地,奪取黃金白銀,作為資本的原始積累。而在鄭和下西洋的明朝初年,中國國內(nèi)并無這種需求。
那么,明朝為什么要下西洋呢?
用明成祖朱棣的話來說,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顯然,政治外交目的是第一位的?!睹魇贰む嵑蛡鳌氛f得比較具體:“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边@后半句“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云云,與“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是一個意思,就是為了擴大明朝在海外各國的政治影響,顯示天朝大國的富庶與強盛。至于前半句“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則純屬內(nèi)政問題。
此事說來話長,不妨長話短說?;莸奂唇ㄎ牡?,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長孫朱允?,在位僅4年,就被他的叔父———燕王朱棣發(fā)動軍事政變,趕下了臺,從此下落不明。是焚死?還是逃亡海外?眾說紛紜。明成祖朱棣起先懷疑建文帝已經(jīng)逃亡海外,所以派遣鄭和前往海外尋找。后來探明建文帝在云南一帶的蹤跡,就打消了前往海外探尋的意圖。關于這一點,《明史》也記載得很清楚。在鄭和下西洋的前期,他確實負有尋找建文帝的秘密使命,但是,在以后的十幾年中,這種使命已不復存在,下西洋依然繼續(xù)進行??梢?,“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示中國富強”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無可懷疑的。
明成祖去世后,繼位的明宣宗在宣德五年(1430年)給鄭和的“往諭諸番國”的詔書上說:“茲特遣太監(jiān)鄭和、王景弘等賚詔往諭,其各敬順天道,撫輯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边@仍然在貫徹先帝的初衷———“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同年,鄭和船隊途經(jīng)福建長樂,為了感謝天妃(即媽祖)對航海安全的保佑,特地在長樂南山寺立了一塊碑。在碑文中,鄭和透露了下西洋的目的:“宣德化而柔遠人?!?/p>
此后,“海外諸番國”,“際天極地,罔不臣妾……皆捧珍執(zhí)摯,重譯來朝”。不僅與以前有外交關系的國家,加強了友好往來;而且以前沒有外交關系的國家,也紛紛與中國建立友好關系。有些國家不光是派遣使節(jié),甚至國王率領王妃、陪臣前來中國,朝見明朝皇帝。永樂十四年(1416年),鄭和完成了第4次下西洋任務,正在準備第5次下西洋時,亞洲、非洲17個國家和地區(qū)派遣使節(jié)來華朝貢,出現(xiàn)了“諸番臣充斥于廷”的盛況。
各國使節(jié)搭乘鄭和的船只,紛紛前往中國朝覲明朝皇帝,在下一次下西洋時,鄭和又把他們送回各自的國家。這種“四方來朝”的局面,就是明朝皇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明朝宮廷宴請各國使節(jié)的宴會上,響起了這樣的歌聲:
四夷率土歸王命,都來朝大明。萬邦千國皆歸正,現(xiàn)帝廷,朝仁對。天陛班列眾公卿,齊聲歌太平。在歌聲里,我們仿佛可以感到,朝廷上下對于下西洋的成功———“四夷來朝”,充滿了歡欣鼓舞。
奇跡之謎
鄭和下西洋到過哪些地方,在隨同鄭和出使的馬歡所撰《贏涯勝覽》、費信所撰《星槎勝覽》、鞏珍所撰《西洋番國志》以及《鄭和航海圖》等書中,有著比較明確的記錄。它包括東南亞的近鄰,印度洋沿岸各國,阿拉伯半島各國,東非沿岸各國。諸如,越南、柬埔寨、泰國、文萊、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孟加拉、印度、伊朗、也門等均為所到之地。
然而西方學者認為,鄭和的船隊可能繞過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進入了大西洋,也可能到達了澳洲,甚至美洲。由于在我國的歷史文獻中找不到根據(jù),大多數(shù)人對此持懷疑或否定的態(tài)度。歷史研究和自然科學一樣,講究實證,一切憑事實說話。西方學者當然不會信口開河。我們不妨采取探討的態(tài)度來對待這個“奇跡之謎”。
一生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早就指出,鄭和船隊中的一些船只繞過了好望角,進入大西洋是完全可能的。墨菲也在《亞洲史》中斷言:“(鄭和船隊)有些船可能遠航到了好望角或甚至繞過了它。”我認為,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至于鄭和船隊到達了澳洲的說法,也并非無稽之談。西方學者菲茨杰拉爾德(C.P.Fitzger鄄ald)在其論著中進行了考證。1879年,在澳洲達爾文港附近,當?shù)氐娜藗冊谝豢脙砂倌甑拈艠涓?,發(fā)現(xiàn)了中國道教“三星”之一———壽星的雕像,帶有明代的風格。我國文獻中也有類似的蛛絲馬跡。《星槎勝覽》記載,鄭和船隊的船只曾經(jīng)到過達爾文港北方的吉里地悶島(Timor),有人認為就是今日的帝汶島。另有西方學者指出,《鄭和航海圖》有一個叫做“哈甫泥”的地方,可能是南極洋的科爾圭蘭島(KerquelandIsland),這表明鄭和船隊到達了南半球。以上信息說明,鄭和船隊是否到達澳洲,是一個值得繼續(xù)探討的問題,不必急于否定它。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英國學者孟席斯(GavinMenzies)在2002年發(fā)表了驚世駭俗的研究結論:鄭和的船隊比哥倫布早72年到達美洲大陸,比麥哲倫早一個世紀實行了環(huán)球航行。接著,他在《1421:中國人發(fā)現(xiàn)世界的一年》一書中,全面論證了鄭和船隊率先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觀點。他說,在美洲,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中國古代的盔甲、墓葬,一些村莊的名字帶有中文的痕跡。
這些話,聽起來似乎有點像天方夜譚。不過,他并非信口開河。孟席斯雖然不是歷史學科班出身,只是一名退役的海軍軍官,但是,他為了研究鄭和航海的事跡,到過120多個國家的900多個博物館收集有關資料。書中附錄的幾十幅歷史地圖、歷史文物與遺跡的照片,就是其中一部分。這種虔誠的獻身科學的態(tài)度,令我們這些以研究中國歷史為終生事業(yè)的人們敬佩。
當然,孟席斯的推論并非無懈可擊。我們可以抱著寬容的態(tài)度:關于鄭和下西洋,還有此一說,使得這個學術問題平添了些許神秘的魅力。
這些“奇跡之謎”,帶給我們的迷惘,也許今后還會繼續(xù)下去。當然,除了“奇跡之謎”帶來的迷惘,還有另外一些迷惘,比如,我們怎樣來回答西方學者提出的問題:
———同中國過去在科學技術上的某些創(chuàng)新一樣,中國的航海成就也未能乘勝加以發(fā)揚。征服大海、全球擴張和以海洋為基礎的商業(yè)革命,就此拱手讓給了當時較為貧窮但較少自滿的歐洲人;
———當世界的一半已經(jīng)在中國的掌握之中時,加上一支無敵的海軍,如果中國想要的話,另外一半并不難成為中國的勢力范圍。在歐洲大冒險、大擴張時代來臨之前的100年,中國有機會成為世界的殖民強國。但中國沒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