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張介賓《類經(jīng)圖翼·中星歲差考》有關(guān)于中星的闡釋:“中星者,所以驗歲時之氣候,每于平旦初昏,見于南方正午之位者是也,四時十二月以次而轉(zhuǎn)?!庇纱丝梢娭行鞘枪湃苏J(rèn)識時間的坐標(biāo)。
由于星系運(yùn)動,中星的位置也隨著時間發(fā)生變化?!额惤?jīng)圖翼·中星歲差考》羅列中星位置的變異狀況“第在堯時天心建子,甲辰冬至,日次虛鼠;(注:日次,日舍次。于子)漢太初冬至,日次牽牛;(注:丑也)唐大衍冬至,日次南斗;(注:丑)宋至今冬至,日次南箕。(注:寅)又堯時中星昏中昴,今則昏中近奎矣。古今不同如此,始見歲差有度也?!?/div>
以冬至為例,昏中星因歲差66年1度而有變,現(xiàn)列歷史加以比較:
堯時: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呂氏春秋》:仲冬之月,日在斗,昏東壁中;
宋文帝時,何承天上元嘉歷:冬至日在斗14度;
宋歐陽修《新唐書》:今甲子冬至,日在斗24度,昏奎8度;
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冬至昏東壁中偏西四度二十六分;
《協(xié)紀(jì)辨方書》:冬至昏刻酉正1刻2分,按冬至后則為戌(婁奎宿)
《清史稿》冬至昏東壁中偏西四度二十六分。
“歲差者,以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歲有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天度行四分之一而稍有余,日行四分之一而頗不足,故天度常舒,日度??s,天漸差而西,日漸差而東,此所以古今有導(dǎo),自堯時至今已差五十余度。東晉虞喜謂約以五十年差一度,何承天以為太過,乃倍其年而又覺不及,至隋劉焯取二家之說而折中之,謂七十五年差一度,自后諸說不同,至元世祖用郭守敬所造授時歷,謂六十六年有奇差一度者,似為近之;然歲久時更,恐尚有未能必者?!?/div>
按張介賓著書時間約在1600年算,距今有411年,又要加6度余了。
至于在風(fēng)水的運(yùn)用上,以什么標(biāo)準(zhǔn)作為確定中星的位置,這恐怕要取決于驗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