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毓美(1778~1840),字含輝,又字友梅,山西省渾源縣人,清嘉慶七年(1802年)以拔貢考授河南知縣。以后歷任知州、知府、布政使、護理巡撫等職。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河南山東河道總督,主持豫魯兩省河務。
黃河下游河道兩岸均有不少灘地,尤其河南河段,河寬灘廣,每遇伏秋大汛,洪水漫灘,將灘面沖成許多串溝,首尾與大河相通,往往分溜成河,沖刷大堤,造成決口之患。栗毓美到任伊始,經(jīng)過調查研究,對整治灘面串溝隱患,十分重視。道光十五年秋,北岸原武、陽武(今原陽縣境)兩汛串溝分溜,刷成支河,沿堤上下40余里,處處吃緊,險情嚴重,栗毓美親到工地指揮搶險。這一帶堤防,原不靠河,平時未備工料,若用秸埽搶護,堤段太長,不可能全線廂修。鑒于當時灘地民房被淹浸塌,房磚頗多,認為磚與石相仿,故決定收買當?shù)孛翊u,試拋磚壩搶護,計自陽武板張莊至孫家堤30多里的堤段,經(jīng)40個晝夜搶修,共筑長短磚壩60余道,從而挑溜外移,化險為夷。這些老磚壩,一直保留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道光十六年二月陽武三堡串溝過溜,逼近堤根,串溝寬一百二十余丈,深一至二丈,亦采用磚壩截堵串溝,不久淤為平地,效用顯著。
栗毓美試用磚壩成功后,曾向皇帝上書請求推廣,但遭到一些在朝的官員反對,認為拋磚不如修埽,購磚不如購料。粟毓美一再上書力爭,認為每年黃河兩岸,多用石料護埽,但石料采運困難,價格高昂,計一方石可購兩方磚。同時碎石虛方大,磚料虛方小,一方磚可當兩方石用。而秸料埽,抗洪能力不強,年久易于腐爛。建議用備防石料、秸料的經(jīng)費沿堤多置磚窯,燒制大磚,以備工用。到道光十九年,皇帝才批準制磚修堤的建議,進行推廣。河工用的大磚為橢圓形,每塊重20斤左右,中有圓孔,可以用繩穿系易于拋修,并可用以砌筑壩體。這是黃河上御水工程的一次革新。直到1949年,黃河在開封還設有磚料廠,專門燒制河磚,以補石料之不足。
栗毓美于道光二十年病逝任內,任河督雖僅五年,治績卓著,死后道光皇帝向近臣說:“栗毓美辦事實心,連年節(jié)省帑金數(shù)十萬,一旦病故,誠為可惜?!焙笕藶榱思o念他,為他修建了祠廟,拜他為“河神”,稱為“栗大王”。著有《栗恭勤公磚壩成案》一書。
道光皇帝御賜祭文
朕維河流順軌,皇防重匡濟之才,海若安瀾,疏淪仰懷柔之績,既殊勛庸。栗毓美秉資明干,植品端方,始小試于中州,壘膺薦剡,愛剖符于南豫,屢著循聲,符丹綸紫悖之重申,歷翠板紅薇而疊晉宏,材茂煥久,邀特達之知水利,夙諳聿重修防之任,嫻泄滯通渠之法,安流策導源陂之功,九州底績風清竹箭,消雪浪于蕩平地,固滄桑速云艫之轉運,嘉,睿川之力,倚任維殷。茲考績三年,殊恩載沛方冀永資,夫臂畫豈意遂?悼夫論徂類已胥蠲,恤典籍褒夫蓋。封彩霞、吳氏為一品夫人。特賜官銜,靈其不昧尚克欽承。
林則徐祭文
公終日立泥淖中,磚甫出水勢尚動搖,即率先屹立壩頭,隨時與廳員營弁請求治策,于二三將生未生,無不預謀抵御,然其深意,不惟節(jié)省經(jīng)費己也,將以埽二所節(jié)之費,移而培大堤固,則漫溢之患可永除。宣房萬福所以,為國家計者,甚至奈何?未竟其施,而殉也。河標黃運,兵專事椿損,城守兵雖習弱,技藝時勢亦非所閑,公惟濟寧地縣,曹袞宵小時窺發(fā),操防末可忽,田增演,三才速戰(zhàn)諸陣勢,躬自教練。文設義學五所,令兵丁子弟讀書。二月十七日巡工至鄭州胡家屯多食,感奇疾旬厥,卒年六十有三。閩海林則徐頓首拜撰。 摘自《百度百科》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