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毓美墓
□雷輝志
清道光年間,山西渾源縣有一位著名的治河專家栗毓美,在多年的治河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以磚代?!钡闹巫o堤工程措施,為我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栗毓美(1778-1840),字樸園。1801年,年輕的栗毓美經過考試,被選拔到河南做官。他先后擔任過知縣、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等職。1835年,被提拔為河東河道總督,主持黃河中下游的水利工程。由于他在河南做官多年,親眼看到多次河水泛濫、田園被淹、民眾流離失所的凄慘景象,所以他對治水特別關心。早在他做武陟知縣時,就參加了沁河防護和馬營筑壩工程。
一次,栗毓美在負責備料時,發(fā)現(xiàn)殘缺的舊磚墻由于多年雨水沖刷、泥沙浸灌,非常堅固,大斧也難以鑿開。他想,既然磚遇泥水會更加堅硬,那么能不能用磚筑壩、用磚代埽堵塞決口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栗毓美深入民間,走訪磚窯。磚工們深知磚的性能,紛紛建議用磚筑壩。磚工們的建議,加上自己的考察,他堅信磚可以代埽。
“?!?,是我國古代筑壩護堤、堵塞決口時采用的一種工事。它是用山木、柳枝、蘆葦、秸稈等原料,裹上泥土、碎石,然后用竹索扎結而成。埽很龐大,有的高達幾丈,長十幾丈。用蘆葦制作的稱“蘆料”,用秸稈制作的稱“秸料”,用柳枝、山木制作的稱“梢料”。無論蘆、秸、梢料,均不能單獨使用,需用土石填壓,一層料一層土,堆積起來方成“埽工”。它可就地取材,具有造價低、施工容易的優(yōu)點,但不經久,也不堅固。埽,早在我國北宋初年就已廣泛運用,一直延續(xù)到清代。
栗毓美擔任了河道總督后,就決心試行“以磚代?!钡姆桨?。他很重視調查研究,每遇狂風暴雨,他都要親自檢查河提水壩,觀察水情。那時候,河南地區(qū)有一種“串溝”,這種串溝,開始只是河流與堤壩之間的水灘,后來積水增多,便形成水溝,久而久之,水溝與支河串通,有的直接注入黃河。這樣,串溝漫溢,往往漫注堤下,威脅堤基,一遇大雨,河水、溝水連成一片,造成堤壩塌陷、泛濫成災。對于這種隱患嚴重的串溝,前幾任河道總督都無能為力。栗毓美到任之后,親自乘坐小船對串溝的情形進行了調查。他發(fā)現(xiàn)在原武至陽武一帶,由于串溝直接注入黃河,黃水經串溝漫溢40余里,隱患很嚴重。又發(fā)現(xiàn)武陟、滎澤地區(qū),串溝與沁河連通,河堤兩岸灌滿了水,隨時都有塌陷的危險。這兩處的險情,急需要采取措施。栗毓美首先在有險情的原武、陽武一帶筑起了60多道磚壩。完工不久,就遇到一場大雨。結果舊有的埽壩決口好幾處,而新的磚壩卻安然無損。磚壩試筑成功,使栗毓美大受鼓舞。他滿懷希望地向道光皇帝上書,建議設立官窯燒磚,推廣“以磚代?!钡闹魏臃桨?。但由于御史李莼、尚書敬微等人的反對,栗毓美的建議沒有得到支持。
1838年春秋兩季,河南中部地區(qū)連續(xù)遇到了近20年來未曾有過的大洪水,好幾處埽壩被水沖壞,決口成災。栗毓美建筑的磚壩,經受了洪水的考驗,屹立不移。不僅如此,在儀睢、中河兩地方堵塞決口時,先是用埽,當埽下水后,由于水勢大,埽立即被急流沖走。后來改用拋磚,才穩(wěn)住了水勢,堵住了決口,化險為夷。從此以后,不僅當?shù)氐拿癖?,就連河堤兩岸的文武官員,對磚壩的威力也深信不疑。
第二年,栗毓美對幾年來試用“以磚代?!敝蔚慕涷炞髁巳婵偨Y,再次上書道光皇帝。他說:過去筑壩用埽,首先要制作埽段,既費工又費料;下埽后,埽壩與水面往往形成直角,每下一次埽,埽段加長,堤基加深,很容易被水沖塌;埽經不起風吹日曬,雨水侵蝕,不容易儲備,因此,不是一種長久之計?,F(xiàn)在改用磚,沿河有幾十座民窯,可以隨時買到燒磚,使用方便,省工又省料;用磚筑壩時,壩身與水面可以砌成鈍角,加固壩身,不容易塌陷;磚本身性澀,下水后容易與泥沙凝固在一起,時間愈久愈堅固;磚不怕風吹雨打,烈日曝曬,儲存方便,如果在黃河、沁河兩岸附近儲備磚塊,可以做到有備無患。所以,“以磚代?!笔且豁椄镜拇胧?。這次道光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但是,由于栗毓美多年來積勞成疾,于1840年5月,在視察河情途中病故于鄭州行館。而此時,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腐朽的清政府再不過問他的建議?!耙源u代?!钡闹卮蟾母?,沒有得到推廣。
在栗毓美擔任河東河道總督的5年中,河南地區(qū)沒有發(fā)生過大的水患。河南人民對栗毓美的死,深感悲痛,當他的靈柩從河南北上運往山西時,沿途民眾揮淚相送,竟“千里不絕”。
百余年來,這位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專家,一直被山西、河南人民深深懷念。在栗毓美任過職的地方,為他建立了祠廟,把他作為“大王”(河神)來拜祭。至今,許多關于栗毓美治河的故事,仍然在百姓中廣泛流傳。他撰寫的《治河考》和《磚工記》(稿本)兩部著作,仍是今人研究古代水利工程技術和水利發(fā)展史的重要資料。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