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很有名,常常是讀書無用論者或者嘲笑讀書人的口頭禪。其實,這句詩只是詩中的一句,原詩只是作者對自己屢試不中的自嘲、宣泄罷了,直白的說就是一時的氣話,是對自己不得志的感慨,并非像大家現(xiàn)在理解的那樣,否定了一切讀書人。
“百無一用是書生”出自清代詩人黃景仁的《雜感》。黃景仁是乾隆年間人,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為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后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xiāng),年僅35歲。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詩人已經(jīng)二十歲,才華依舊卻仍與功名無緣,獨自飄零的他胸中自然不平,內(nèi)心充滿愁苦。于是,就寫下《雜感》一詩一吐胸中不快。當時他的老師邵齊燾和他的朋友都勸他少寫這類苦吟的詩,這樣不吉利不說,還容易郁積憤懣,增病勞形。黃景仁對此也認真考慮過,卻難以釋懷,始終都無法脫離苦吟的魔咒。
【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