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強迫癥患者讀《論語》系列第13篇之《子路》篇,以前文章見文末鏈接:
《子路》為《論語》第13篇,全篇30章,比較知名的有“名不正,則言不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欲速,則不達”、“君子和而不同”、“不占而已矣”等。
一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譯文:
孔子說:“把《詩經》三百篇背得很熟,讓他處理政務,卻不會辦事;讓他當外交使節(jié),又不能獨立地辦交涉。把詩背這么多,又有什么用呢?”
楊絳先生有句話非常知名,就是“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這里孔子說“書讀多了你也別牛,辦不了事又有什么用呢?”《詩經》,四書五經之一,傳世的有305篇,為敘述方便,后世統(tǒng)稱為詩三百,它的內容非常豐富,無所不包,故經常讀《詩經》的人,即使足不出戶,也應對人情世故、邦交禮儀、治理國家的道理有所知曉,但如果讀來讀去,除了會背誦以外一無所獲,那這樣的讀書就沒有意思了??鬃訉@樣的讀書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
莫死讀書
二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唬骸拔狳h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strong>
譯文:
葉公告訴孔子說:“我的家鄉(xiāng)有個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告發(fā)了父親。”孔子說:“我家鄉(xiāng)的正直的人和你家鄉(xiāng)的正直人不一樣: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p>
此葉公即“葉公好龍”之葉公,他本名沈諸梁,春秋末期楚國軍事家、政治家,因封地在葉邑,所以自稱葉公。他在葉地興修水利,畫了很多圖紙,因傳說龍主管行云降雨,故圖紙上多有龍的圖案,有人心生妒忌,就造謠說葉公畫龍不好龍,到了漢代,劉向在《新序·雜事》編了“葉公好龍”的段子,廣為流傳,以至于人們一提起葉公,就想起葉公好龍,如果據(jù)此認為葉公喜歡弄虛作假,表里不一,那也是冤枉葉公了。
葉公好龍
本段話的重點在于“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如何理解,難道父親和兒子之間互相包庇反而成了直率嗎?靜思君認為這句話是有大前提的,而非簡單的“德治”大于“法治”這種觀點。首先孔子說“吾黨之直者異于是”,可見“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主體是孔子教育下的、禮儀之邦的人,而非沒有道德觀、是非觀的市井無賴,故而他們做了錯事,必然有隱情。在孔子那個年代,本來就世風日下,若再一味地遵從法制,不講人情,則老百姓的道德觀就會更加淪喪,長此以往,人人檢舉揭發(fā),豈不天下大亂?故而孔子對葉公所說的“子證其父”感到憂慮,于是他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也是一種直率。
三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子曰:“行已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strong>
曰:“敢問其次。”
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strong>
曰:“敢問其次?!?/strong>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kēng)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strong>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譯文:
子貢問道:“怎樣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說:“自己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出使外國各方,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貢說:“請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中的人稱贊他孝順父母,鄉(xiāng)黨們稱他尊敬兄長。”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zhí)己見,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弊迂曊f:“現(xiàn)在的執(zhí)政者,您看怎么樣?”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哪里能數(shù)得上呢?”
“言必信,行必果”應該是廣為流傳的,但后面這句“硁硁然小人哉”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有時候人們發(fā)生爭執(zhí),怒火攻心,經常講出很難聽的話,這樣情形講出的話也“言必信,行必果”嗎?孟子有言:“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想必這是深刻理解了孔子的“硁硁然小人哉”了吧。
何必言必信,行必果?
如果您覺得內容不錯,對您有幫助,歡迎關注靜夜思學。
強迫癥患者讀《論語》系列第1篇:偏執(zhí)癥患者讀《論語》-《學而》篇
強迫癥患者讀《論語》系列第12篇:強迫癥患者讀《論語》-《顏淵》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