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社會知覺就是指個體對社會環(huán)境中的人和群體中的社會現(xiàn)象所產(chǎn)生的直覺判斷和初步認識的過程。社會知覺實質上是對人的知覺,由于知覺者被知覺者的特點,以及知覺情景因素的復雜性,社會知覺往往發(fā)生偏差。社會知覺偏差很多,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印象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暈輪效應,定型效應等。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應時刻提醒自己預防和控制社會知覺偏差的發(fā)生。
一、 正確對待第一印象效應,防止“先入為主”
第一印象也稱初次印象,是指一個人在同他人初次接觸時所形成的最初印象。它是一個人通過對他人的外部特征的感知,進而取得對他的動機、情感、意圖等方面的認識,最終形成關于這個人的印象。在人與人的知覺過程中,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如果一個人在初次見面時給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就會影響人們對他以后的良好判斷,反之則形成不良判斷。
一般來說,第一印象的作用是消極的。首先,第一印象的形成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周圍不同環(huán)境或事物的影響,而很少會單純地根據(jù)人們的觀察去直接形成印象。例如,在一個豪華客機上遇到一個人,與在一輛公交車里遇到一個人,這兩種環(huán)境下形成的第一印象會有很大的差別;第二,第一印象是根據(jù)被觀察對象的一個有限的行為形成的,而且是高度個體化的偶然的反應,它忽視了對被觀察對象的個性,智力等的考察,因而帶有一定的片面性,有可能歪曲被觀察對象;第三,第一印象會造成認知上的惰性,形成對被知覺對象的固定看法。所以第一印象在班主任工作過程中會造成“先入為主”的首因效應,這給班主任帶來認識上的片面性。對某學生的第一印象好,就看不到他的缺點,第一印象不好,就看不到他的優(yōu)點。因此,班主任應正確對待第一印象效應:一方面,在看待學生時,一定要避免受第一印象的不良影響,不能先入為主,要有發(fā)展的眼光,要以第一印象為先導,連續(xù)觀察感知,反復深入甄別,防止對學生的錯誤判斷和錯誤結論。另一方面,班主任一定要注意給自己的學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要和同學見好第一次面,談好第一次話,幫助學生做好第一件事,樹立班主任在學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二、 防止暈輪效應,以免“一葉障目”
暈輪效應是指我們在觀察每個人時,對于他的某種品質或特征有清晰明顯的知覺,由于這一特征或品質從觀察者的角度來看非常突出,從而掩蓋了對這個人其他特征和品質的知覺。也就是在知覺過程中,通過獲得知覺對象某一行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將其擴大成為整體行為特征的認知活動,好像刮風天氣到來之前,晚間月亮周圍出現(xiàn)的日暈把月亮光芒擴大了一樣。暈輪效應實質上是一種邏輯推理上的以點及面效應,即根據(jù)一個人的個別品質做出對其全面的評價。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以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班級的學生分別做了一個試驗證明了暈輪效應。上課之前,實驗者向學生宣布,臨時請一位研究生來代課。接著告知學生有關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況。其中,向一個班學生介紹這位研究生具有熱情、勤奮、務實、果斷等項品質,向另一班學生介紹的信息除了將“熱情”換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項都相同。而學生們并不知道這兩種介紹間的差別。下課之后,前一班的學生與研究生一見如故,親密攀談;另一個班的學生對他卻敬而遠之,冷淡回避??梢?,僅介紹中的一詞之別,竟會影響到整體的印象。學生們戴著這種有色鏡去觀察代課者,而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暈輪。所以,在學校班主任對學生智力的看法很可能受學生本人相貌、舉止、家庭背景以及一些無關的事情所影響。這種偏差不僅影響班主任對學生的行為,而且最終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所以,暈輪效應的極端化就是推人及物了,從喜愛一個人的某個特征推及到喜愛他整個人,又進而從喜愛他這個人泛化到喜愛一切與他有關的事物,這就是所謂“愛屋及烏”。
暈輪效應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其特征具體表現(xiàn)在這三個方面:一是遮掩性,二是表面性,三是彌散性。因此,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善于根據(jù)每個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合理地運用暈輪效應。首先,班主任要深入學生的實際,了解考查。作為班主任,在了解和評價某個學生時,不要過早地根據(jù)自己的主觀印象簡單地下結論,更不能憑感情用事,片面地根據(jù)一時一事就對某個學生一概給予肯定或否定。而要充分認識主觀印象的表面性、膚淺性和虛假性,冷靜分析,客觀評價,深入實際,全面了解考查。其次,班主任要一分為二,全面分析。遇到具體問題或事件時,要注意多運用發(fā)散性思維,從多種角度進行分析和思考。對待好的學生不能“一好百好”,對待差的學生不能“一差百差,一無是處”。
三、 運用近因效應,注重前后聯(lián)系
近因效應是指最后留下的印象具有強烈的影響,往往決定著人們對某人或某事的特征的解釋。它和第一印象的作用正好相反。一方面,當兩類不同的社會知覺的信息連續(xù)地被人感知時,人們總是傾向于去相信第一印象;當兩類信息不連續(xù),隔一段時間傳送第二類信息時,第二類信息就成了最新的,最新信息給人印象深刻,人們相信最新信息;另一方面,在知覺熟悉的人或事時,近因效應起到較大的作用;在知覺陌生人或事時,第一印象起到較大的作用。如一個一直表現(xiàn)不錯的人,最近做了件錯事,人們就會認為他的思想在變壞,正在走下坡路,推翻了原來對他的看法和評價,發(fā)出“想不到他原來是這樣的人”的感嘆。
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應正視近因效應的存在并正確地運用它。首先,要預防近因效應的消極影響,不能不看過去,只看現(xiàn)在,而應該以聯(lián)系發(fā)展的態(tài)度感知事物,把對學生的每一次感知,都當作我們認知事物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避免形而上學的片面性。其次,重視和把握從每一個學生身上獲得的最新信息,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此,班主任在對待學生,尤其是教育“差生”時,對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好的思想萌芽、言談舉止和學習進步等,哪怕是一點點,都應及時分析,并在適當?shù)膱龊喜扇∵m當?shù)姆绞接枰员頁P、鼓勵,積極實施對差生的轉變,這樣班主任工作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對于學生中出現(xiàn)的不良言行,也要認真分析、妥善處理,要避開近因效應的影響,使其消除在萌芽之中,使學生能在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下,時時處于發(fā)展進步之中。
四、 糾正定型效應,全面看待學生
定型效應是指人們把在頭腦中形成的對某類知覺對象的形象固定下來,并對以后有關該類對象的知覺產(chǎn)生強烈影響。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不斷地感知某類對象,因而對該類對象逐漸地形成了固定化的印象。生活在同一地域和同一文化背景中的人們,常常表現(xiàn)出許多行為上的相似性。比如商人大多較為精明和算計,知識分子一般都文質彬彬等等。如果這些特征被列入人們的認知模式中并固定化,就成了定型效應。在知覺某一特定個人時,知覺主體傾向于用刻板相一致的解釋即定型效應。所以,當評價某一特定學生時,總是傾向于用上述固定觀念套在該生身上,這樣就勢必影響對學生認知的準確性,從而削弱德育效果。其消極作用在于使人對他人知覺的僵化和停滯,阻礙知覺主體準確地認識他人。因此,對學生的準確了解必須建立在較長時間實地觀察的基礎上,而不應先入為主地從定型效應出發(fā)。
定型效應的產(chǎn)生有其認識的根源。人的思維總是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個別。所以,在某些條件下,定型效應有助于人們對他人作概括的了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基本的概括方法,這種方法的積極作用是在于把現(xiàn)實中的人們加以歸類,以便加速認識的過程。但是,在沒有充分掌握全面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所作出的概括,就會形成偏見。所以,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定型效應的積極作用,又要克服其消極的影響。從積極作用方面看,刻板印象可以幫助人們了解一定的事實,簡化人們的認識過程,幫助人們更有效地了解和應付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從消極影響方面看,刻板印象可以使人們的認識僵化、停滯,阻礙人們接受新事物和開拓新視野,并在判斷他人的時候,把群體所具有的特征都附加到他人身上,導致過度概括的錯誤,這些消極的影響是主要的、明顯的。所以,班主任在工作中尤其要擺脫這種消極的心理現(xiàn)象,不能因學生有某方面的不足或一時做錯了事,把他看“死”,輕率地把他歸入某一個落后的群體。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對待學生不論性別、相貌、個性、籍貫、家庭背景、能力高低,一視同仁,盡量消除定型效應的干擾,通過對學生長期的觀察和了解,對學生作出客觀的、全面的評價,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質量。否則,必然導致班主任工作上的偏差和失誤,造成師生關系惡化,影響班集體的凝聚力和學校教育質量。
總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項復雜工作,班主任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還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班主任往往會帶有社會知覺的偏差去了解學生,以致造成一些認識的誤差,所以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要預防和調(diào)控各種社會知覺偏差,從而,促進班主任工作質量的提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