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性行為。如:食、睡、性、防御心等。特點是不學自會。
2、情感行為。如:喜、怒、哀、樂、悲、恐、驚。特點是受外界刺激后自然流露。
3、交往行為。如:人際間的語言交流和書面交流。特點是互動性。
4、模仿行為。如:小孩對大人語言和行為舉止等的模仿。特點是不自覺性。
5、學習行為。如:學說話、學走路、學知識、學文化、......特點是吸納性。
6、制造行為:如:制造工具,制造機器,蓋高樓,建大橋,......特點是復制性。
7、創(chuàng)造行為。如:新產品的研制和開發(fā),新理論、新學說的創(chuàng)立等等。特點是創(chuàng)新性。
人類不同于其他生物,同時具有生物和社會雙重屬性,據此可將人類行為劃分為本能行為和社會行為兩大類。
本能行為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生存、繁衍、防御心。
1.與基本生存有關的本能行為,如攝食行為和睡眠行為;
2.與種族保存有關的本能行為,典型的表現是性行為;
3.攻擊與自我防御行為,這種本能行為廣泛存在于低等動物乃至人類,表現為對外來威脅的反抗、妥協(xié)和逃避。
社會行為的涵蓋面非常廣,如職業(yè)技能行為、社會角色行為、娛樂行為等。
可見,社會行為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為了自身的生存、生活和發(fā)展而形成的一系列行為,其根本動力為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和驅動。
影響人行為的因素
1.先天因素:遺傳,有證據表明在遺傳基因上,的確對人的行為有影響。
2.后天教育:父母的培養(yǎng);師長的教導。
3.社會心理因素:社會知覺;價值觀;角色扮演(包括工作崗位、同事、朋友、伴侶、父母、子女等)。
4.個體因素:個人信念、自我概念、認知能力、個人性格、人生經歷等。
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認知、自我情感體驗、自我意志。
5.環(huán)境因素:不同的地域、場合、群體。
人的言行是由現實條件(經濟條件、政治地位、智識才華)、認知層次、個人性格、精神風貌等因素共同影響的。
影響人行為的社會心理因素包括:
社會知覺對人行為的影響,價值觀對人行為的影響,角色扮演對人行為的影響。
(一)社會知覺對人行為的影響。
社會知覺包括對他人的知覺,對人際的知覺和對自己的知覺。
知覺是眼前客觀刺激物的整體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
客觀刺激物既包括物也包括人?
人在對別人感知時,不只停留在被感知的面部表情、身材姿態(tài)和外部行為上,而且要根據這些外部特征來了解他的內部動機、目的、意圖、情感、觀點、意見等等?
人的社會知覺可分為三類:
一是對個人的知覺。主要是對他人外部行為表現的知覺,并通過對他人外部行為的知覺,認識他人的動機、意圖、情感、觀點等內在心理活動。
二是人際知覺。人際知覺是對人與人關系的知覺。人際知覺的主要特點是有明顯的感情因素參與其中。
三是自我知覺。自我知覺是指一個人對自我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表現的概括認識。
人的社會知覺與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常常是不一致的,這就會使人產生錯誤的知覺或者偏見,使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在自己的知覺中發(fā)生歪曲。
(二)價值觀對人的行為的影響?
價值觀是人的行為的重要心理基礎,它決定著個人對人和事的態(tài)度,是接近或回避、是喜愛或厭惡、是積極或消極,決定著個人在社會中追求什么。
(三)角色對人的行為的影響?
在社會生活的大舞臺上,每個人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人是領導者,有人是被領導者;有人當工人,有人當農民;有人是丈夫,有人是妻子,有人是父母,有人是子女等等?
每一種角色都有一套行為規(guī)范,人們只有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為規(guī)范行事,社會生活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否則就會發(fā)生混亂。
角色實現的過程,就是個人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在角色實現過程中,常常會發(fā)生角色行為的偏差,使個人行為與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矛盾?
產生社會知覺偏差的原因有:
第一印象;暈輪效應;優(yōu)先效應;近因效應;刻板印象;寬大效應;消極性偏差;驗證性偏見;事后聰明偏見;自我投射效應;自我重要性偏差;我們是世界的中心;自我實現預言。
第一印象:也稱初次印象,指兩個素不相識的人第一次見面時所形成的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獲得被知覺者的面部表情、身材姿態(tài)、儀表服裝、外部行為等方面的印象。
暈輪效應:是指我們在觀察某個人時,對于他的某種特質(特征或品質)有清晰明顯的知覺,由于這一特質從觀察者的角度來看非常突出,從而掩蓋了對這個人其他特征和品質的知覺。
也就是說,這一突出的特征或品質起著一種類似暈輪的作用,使觀察者看不到其他品質,而僅憑借一點信息就對這個人的整體面貌做出判斷。
暈輪是指太陽周圍有時會出現的一種光圈,遠遠看上去,太陽好像擴大了許多。
暈輪是由于懸浮在大氣中的冰晶把太陽光或月光折射而形成的光學現象。
優(yōu)先效應:是指一個人最先給人留下的印象有強烈的影響,它與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
近因效應:是指最后給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強烈的影響。
刻板印象:又稱定型效應,是指人們頭腦中形成了對社會上某一類人的比較固定的看法。
消極性偏差: 是我們雖然向往美好,但內心卻傾向感知負面的消極信息,更看重壞消息帶來的影響。
自我實現預言:
自我實現預言也即自我暗示,即個人信念,指的是個人有一個將要發(fā)生什么情況的信念,因而使可能的事情變成了現實。也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形成了一種期待,就會把它當成信念,從而朝著這個方向去準備或努力。
最終,他的行動使信念成了現實,即實現了預言。
簡而言之,人們預先主動建立起的期待,傾向于調動和這種期待相一致的知覺方式和行為方式。
自我實現預言很多時候是不自覺的行為,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自我暗示的強大力量。并且,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定律,對于個人事業(yè)成敗起著非常關鍵作用。
自我實現預言是中性的,關鍵在于是否符合客觀事物的真理真相,是否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趨勢,自己是否有能承載強勢文化的心性、品格和能力。
在此基礎上,預言人如果相信事情會朝樂觀的方向發(fā)展,相信事情成功的概率比較大,那事情就會朝成功和樂觀的方向發(fā)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