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自用: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意思。自專:獨斷專行。)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反:通“返”,引申為復興、復辟的意思。)(孔子說:“愚昧卻喜歡自以為是,卑賤卻喜歡獨斷專行,生于現(xiàn)在卻要返回古代道路上去。)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這樣做,災禍一定會降臨到他的身上。”)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議禮:議訂禮制。制度:在這里作動詞用,指制訂法度??嘉模嚎疾煳幕瘋鞒?。文,禮樂法度。指以禮樂教化治理國家的政治措施。)(不是天子就不要議禮制,不要制訂法度,不要考訂規(guī)范文字。)今天下車同軌,(車同軌:車子兩輪間的距離遵從相同的標準。軌,車轍。)書同文,行同倫。(書同文:指字體統(tǒng)一。行同倫:指倫理道德相同。)(現(xiàn)在天下車子的輪距一致,文字的字體統(tǒng)一,倫理道德相同。)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作:改作,即修訂創(chuàng)制。樂:音樂,指文化藝術。通過禮樂教化治理天下。)(雖有相應的地位,如果沒有相應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禮樂制度的;)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雖有相應的德行,如果沒有相應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禮樂制度的。)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征也;(夏禮:夏朝的禮制。杞:國名,傳說周武王封夏禹的后代于此,故城在今河南杞縣。征:驗證。)(孔子說:“我述說夏朝的禮制,夏的后裔杞國已不足以驗證它;)吾學殷禮,有宋存焉;(殷禮:殷朝的禮制。宋:國名,商湯的后代居此,故城在今河南商丘縣南。)(我學習殷朝的禮制,殷的后裔宋國還殘存著它;)吾學周禮,(周禮:周朝的禮制。)今用之,吾從周。” (以上這段孔子的話散見于《論語·八佾》《論語·為政》。)(我學習周朝的禮制,現(xiàn)在還實行著它,所以我遵從周禮。”)
中庸之道的本質,就是合乎自然,順乎人情,適乎時宜。《禮記·正義》說:“上經(jīng)論賢人學至誠,商量國之有道無道能或語或默,以保其身。若不能中庸者,皆不能量事制宜,必及禍患矣。因明己以此之故,不敢專輒制作禮樂也。”而孔子有其德而無其位,故只能是“從周”而已。
所以遵循中庸之道,就是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不越位,不退縮,承擔自己該擔負的責任,忠于自己肩負的使命,不做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
【史例解讀】
以治理天下為己任
崔暹,字季倫,北齊博陵安平(今河北省安平縣)人。是漢朝尚書崔寔的后代。初官左丞吏部郎,后遷御史中尉。在任期間,為官清廉,辦事公正,不徇私情,不畏權貴,敢于揭發(fā)權貴重臣的罪狀。威名日盛,朝廷內外人皆畏服。
崔暹年輕時避居渤海。初次面見皇上,相談歡愉,當即被任命為左丞吏部郎。他剛上任,就向朝廷引進并薦舉人才。他說邢邵的才干可做府僚,并掌管機密文書。世宗很信任他的話,就立即征請邢邵,十分倚重。但是,后來邢邵在言談之中,經(jīng)常詆毀崔暹。世宗聽了,心里很不高興,覺得邢邵人品不正。就對崔暹說:“你總是稱說邢邵的才能,但邢邵卻專門誹言你的不足,你實在有點呆傻??!”崔暹說:“邢邵所說我的短處,我說邢邵的優(yōu)點,都是事實,這是不必在意而猜忌的。”
學不晚矣
西漢劉向《說苑》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這天,晉平公對師曠說:“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七十歲了,但很想再讀些書,求得一點學問,只是覺得年紀大了,已經(jīng)日薄西山,恐怕太晚了!”師曠說:“既然您已經(jīng)知道天色已晚,那么為什么不把蠟燭點燃呢?”晉平公以為師曠在搪塞,就生氣地說:“我和你說的是正事,作為臣子你怎么敢嘲笑我呢?”師曠說:“我是一個盲眼人,所以光明只在我的心里,任何的光亮都對我沒有影響,但是我哪里敢跟君王您開玩笑啊!我聽說過,一個人在少年時期好學上進,那就好像是旭日東升,光彩奪目,前程不可限量。中年時期不甘庸碌,仍然堅持刻苦學習,那么就好像是烈日當空,銳氣正盛,人生的歷練經(jīng)驗與知識的累積,會令他的前途不可阻擋。老年將至,猶且堅持不懈,不愿放棄學習,就像晚上點起了蠟燭,光輝雖然不比太陽,但也足以將黑暗照亮,有了這螢螢燭光的照亮,總比在黑暗中摸索強得多呀!”晉平公聽了師曠的話,贊嘆地說:“太師說得好啊!”
知識是無止境的,學習是沒有年齡界限的。只有學習是獲得真知,提升修養(yǎng)的有效途徑。
做好分內之事
韓昭侯(?—前333),韓國君主、戰(zhàn)國七雄之一。在位時期任用申不害為相,變法勵治,內修政務,外御強敵,使韓國政權得以鞏固,國勢安定。
一次,韓昭侯飲酒過量,和衣醉臥床上。宮中侍寢的官吏中,專管冠冕的典冠司儀主動取了一件衣服,給韓昭侯蓋在身上。韓昭侯酒醒后,看到蓋著的衣服,心里很高興。于是詢問身邊的侍從:“誰替我蓋的衣服?”
侍從說:“是管理冠冕的司儀。”
韓昭侯當即沉下臉來,命令把專管冠冕典冠司儀和專管衣服的典衣司儀找來。
韓昭侯問:“哪位給我蓋的衣服?”
典冠司儀說:“是我。”
韓昭侯又問:“從哪兒拿來的衣服?”
典冠司儀說:“是從典衣司儀那里取來的。”
韓昭侯就問典衣司儀:“是他來向你拿的衣服嗎?”
典衣司儀說:“是的。”
韓昭侯說:“身為寡人身邊的侍從,典冠擅自離開自己的崗位,卻去做自己職權范圍以外的事,這是越權。典衣司儀作為掌管衣物的官員,很不負責任地就隨便將衣服取給別人,這是明顯的失職行為。如果人們都像你們這樣做事,豈不是擾亂了朝廷的正常秩序了嗎?因此,必須從重懲處,讓大家引以為戒。”
于是,韓昭侯下令嚴厲地懲治了典農司儀和典冠司儀。
巧化危機
李樂,字彥和,號臨川,青鎮(zhèn)(今烏鎮(zhèn))人,寄居烏程。明隆慶二年進士,出任新淦知縣。剛到任,守門的衙役傲慢無禮,李樂杖責其人。為官直聲清節(jié),著聞朝野。立身高潔儉約,關心民間疾苦。常常自我評價說:“無心之失甚多,有意之惡不作。”著有《金川紀略》《見聞雜記》。
明代嘉慶年間,李樂升任禮部給事中。他發(fā)現(xiàn)科考舞弊,立即上奏皇帝,結果激怒了皇帝。皇帝卻以故意生事罪,下令用封條貼上李樂的嘴巴,并明令誰也不能揭去,意在定他死罪。這時,一位官員越眾而出,揮手打了李樂兩記耳光,大聲斥責說:“在圣明的天子面前多言生事,罪該嚴懲!”當即把封條打破了?;实垡矡o從怪罪他。這個人是李樂的學生,他巧妙地解救了自己的老師。
強諫只要有勇氣就行,但是應變應對更要有智慧。既不出賣良知曲意附和,又能處變不驚,審時度勢,以高明的政治智慧和靈活的策略,找到那個最合邏輯的解答,從而避開鋒芒,化解危機。
“求逞于人”莫如“與人同欲”
楊津,字羅漢,本名延祚,楊津是高祖賜給的名字。北魏弘農(今河南省靈寶縣北)人。歷岐州、華州、定州刺史,累遷中軍大都督、司空等。為人端莊恭謹,以器度見稱。為政寬仁,百姓稱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