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shù)學簡單根本開放的策略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市港僑中學
現(xiàn)行初中數(shù)學教材是把某部分知識分成幾段進行編寫的,現(xiàn)在先學一部分,然后暫時放下,去學習其它的內容,等學生忘得差不多了,再回過頭來學習之前的內容,如此往復。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學前面的就不知道后面的,只有學了后面的才知道前面的學為何用,學生總處于“盲人摸象”的境地。使用這種用知識“碎片”充實的教材,教師只好一點一點的灌輸,學生只能一點一點的接受,思維囿于一個個的小方格里,學生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不能從整體上感悟知識生命意義,更難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中學數(shù)學陷入了“老師難教,學生怕學”的困局,“整理碎片”成為當務之急,初中數(shù)學課程與教學的再造,勢在必行。
為何簡單根本開放
在基礎教育界,全國各地正進行著一場轟轟烈烈的教學改革,可以說,教改成了新常態(tài)。由教中心轉向學中心,已經(jīng)形成課改的共識,先教后學還是先學后教成為傳統(tǒng)教育與現(xiàn)代教育的分野。先學后教成為課改的主流,這種課堂教學大都經(jīng)歷個體自主獨學、小組合作互學、集體展示群學三個環(huán)節(jié),而這三個環(huán)節(jié)有著內在的邏輯關系:學生勇于展示的前提是小組合作學習要有深度、廣度和效度,要能在小組同學互為補充的條件下形成共同的學習成果;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是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之上的,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有了與同學對話的“資本”,同學之間才可能進行有價值的交流、探討和質疑,才可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也就是說,集體展示的前提是小組互學,小組互學的前提是個體獨學,可見學生能否自主學習成了問題的關鍵。
質疑這種課改的教師認為,數(shù)學是公認難學的一門學科,即使有老師教學生都難以學會,學生怎么有可能通過自主學習把數(shù)學學好呢?而實踐這種課改的教師,大多數(shù)都是通過編制學案或導學案方式讓學生先學的,卻仍然發(fā)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依舊困難重重,有的甚至陷入了“學生不會學,教師不會教”尷尬囧境。
生本教育很好地解決了能讓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只有讓數(shù)學好(hǎo)學了,才有可能讓學生好(hào)學數(shù)學,才能真正把核心性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讓學生能自主學習、自主構建,最后才能讓學生在真正意義上學好??梢哉f,生本教育從源頭上解決了當前教學改革的問題。那么,怎樣的設計才是好學的呢?生本教育認為,對現(xiàn)行數(shù)學教材進行簡單的整合難以達到好學的要求,提出要采用簡單根本開放的策略,對初中數(shù)學課程與教學進行生本式再造。
何為簡單根本開放
簡單
簡單有兩重含義:一是容易,二是大道至簡。
所謂容易就是便于理解和操作,其反面就是復雜,復雜意味著冗長和繁雜,往往使人迷失。只有把數(shù)學變得容易了,學生才好(hǎo)學。如:剛剛進入初中的學生已經(jīng)對正數(shù)的加、減、乘、除及其運算率爛熟于心了,初中數(shù)學的第一章有理數(shù)只是新引進了負數(shù),或者說只增加一個數(shù)-1而已,只要把負數(shù)搞清楚,問題的一切就迎刃立解了。 郭思樂教授經(jīng)常舉的例子:一場比賽,甲隊上半場贏2球,下半場輸5球,那么,整場比賽甲隊輸3球。也就是說,贏2+輸5=輸3,“贏、輸”太難寫了,不妨用“+”表示“贏”,用“-”表示“輸”,于是(+2)+(-5)=(-3)。要求每個同學都至少舉一個例子,然后與同學交流。通過實驗,孩子們舉出了非常精彩的例子,如:“增長、前進、向上、收入等”為“+”,“減少、后退、向下、支出等”為“-”,有學生用若干個不同的實例來說明“(-3)-(-5)=(+2)”等。教材中指出“0”既不是正數(shù)也不是負數(shù),可是有學生質疑這一說法,他們以(-2)+(+2)=0為例指出“空的”就是“0”,而這里的“空的”可能是正數(shù),也可能是負數(shù),那么,“0”就既是正數(shù)也是負數(shù),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數(shù)學思維品質呀!學習有理數(shù)的乘除及運算率也是如此,只需要讓學生舉例子就足夠了,學有理數(shù)就這么容易。
老子《道德經(jīng)》:“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大道至簡是指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規(guī)律)是極其簡單的,把復雜冗繁的表象層層剝離之后就是事物最本質的大道理。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zhèn)饕痪湓?,假傳萬卷書”。
初中數(shù)學教材用近五周的時間在七年級上學期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再用兩周時間在七年級下學期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先用一套規(guī)范的程序教會學生解一次方程,在會解一次方程的基礎之上,教會學生用“代入消元法”和“加減消元法”把二元方程變?yōu)橐辉匠?,這樣解“二元一次方程組”。
很多教師認為如此“博大精深、紛繁復雜”的數(shù)學問題,只有一點一點的教,別無它法。事實上,解這兩類方程只需要一句話就能把問題說清楚,那就是“等量公理”,即“等量加等量還是等量”,“a=b,c=d,則a+c=b+d”。
例如:解方程組
①+②得:
①+③得:
又
④ ⑤得:
以上解答中,只用到了“等量公理”,也就是說,不會解“一元一次方程”也可以解“二元一次方程組”,這兩類方程的解法也只需要用“等量公理”就足夠了。在教學中,我們完全可以同時讓學生自主探究這兩類方程的解法。事實上,“代入消元法和加減消元法”只是“等量公理”衍化出來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快捷鍵”而已,而非本質的東西。保持事物的簡單化是對付復雜與繁瑣的最有效方式,“大道至簡”提醒我們必須跳出原來的條條框框,抓住要害和根本,揮動“奧卡姆剃刀”,剔除那些無效的、可有可無的、非本質的東西,融合成少而精的東西。
這個例子再次證明生本教育的判斷,人的大腦里天生就有數(shù)學,人類經(jīng)過億萬年的進化,基因里攜帶了學習的所有憑借,教育只是依靠生命的本能幫助學生學習而已。
根本
根本的本意是樹的根部,“木下曰本”。這里是指事物的根源,基礎,最重要的部分。在初中數(shù)學中,很多的知識、方法是由“根”長出來的,這里“根”就是知識生長的地方和方法形成的地方,當然更是思維發(fā)生的地方。很多老師認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本是“配方法”,教材的編寫重點是把“配方法”程序化,用框圖規(guī)范“配方法”的步驟。無論是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還是導學案或是問題導學的設計都是在“如何配方”下功夫,并沒有回答“為什么要配方”的問題?!案静簧睿ㄈ~不美”,越靠近根部長出來的東西越美,就如同甘蔗靠近根部的莖是最甜的。人們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的時候,就很難把事情做好,創(chuàng)新就更無從談起。事實上,由x2=4,得x=2或x=-2,即x1=2,x2=-2。把上式中的x用x+1替換,由(x+1)2=4 ,得 x+1=2或x+1=-2,x=1或x=-3,即x1=1,x2=-3。
而 (x+1) 2=4可化為x2+2x+1=4,即x2+2x=3。也就是說我們會解x2+2x=3這個方程了。這里“替換”即“換元”才是問題的根,它即回答了為什么配方,更回答了如何配方的問題,用x2替換(x+1)2=4中x,那么我們就解出了一個四次方程了。難怪有的學生驚喜的告訴老師:我會解高次方程了!
再例如:am表示m個a相乘,即,這是冪的運算的“根”,只要學生理解了am的含義,甚至用am來表示m個a相乘也未嘗不可,冪的運算的法則如: ,,就可以在學生的大腦里“生長”出來了。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抓住知識之“根”,學生就可以學習冪運算的全部內容了,而且非常好學。在思維發(fā)生的地方是沒有法則、沒有條文的,冪的運算法則在這里也不過是一些“快捷鍵”而已。因為學生不需要記憶那些死的法則了,學生的思維不受條條框框的束縛了,所以,學生的學習自由而快樂了,教育呈現(xiàn)出生命的張力。
開放
開放表示張開,釋放,解除限制等含義,與之相對的是封閉。本文中的開放有兩重含義,一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即對學生的要求是開放的;二是問題的設計是開放的,問題的解決方案或答案是多樣的。例如平行四邊形的判定一課是這樣設計的:“用盡可能多的方法畫一個平行四邊形,有能力的同學,請給出你的證明”。對不同學生的要求的開放,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體現(xiàn)了對學生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符合最基本人性,當然能讓所有的學生都有信心學好這一內容;而問題設計的開放,使得問題結論有了無限的可能,由于不同的學生給出的畫法的多樣性,使得小組合作能夠在真正意義上展開。一節(jié)課,學生給出了十幾種畫法,通過共同探討,歸納總結,同學們給出了平行四邊形的四種判定方法,并給出了證明。整個課堂洋溢著生命的激情,充盈著幸福的體驗。
當然,簡單、根本和開放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分割,上面所舉的例子都是簡單根本開放的,只是從問題的不同側面闡述而已。
如何簡單根本開放
要簡單根本開放,就要先會后學,“得意忘形”;就要先做后說、“搬弄是非”;就要先整后零,“囫圇吞棗”。
先會后學,“得意忘形”
先會后學,這里的“會”是意會、領會的意思,即先領會再學習。為了讓學生領會問題的根本,教學中,要盡量的排除其它非本質因素的干擾,特別是“數(shù)學符號語言”帶來的干擾, “詞匯語言是發(fā)自先天的,而數(shù)學是外加的”,“上帝發(fā)明了語言,而人類發(fā)明了數(shù)學”。許多人不喜歡數(shù)學,不能學好數(shù)學,是因為他們認為數(shù)學語言空洞、艱深、難懂,給他們學好數(shù)學帶來了很大的障礙。愛因斯坦的論說:語言和符號是后來費勁地找出來的。為了讓數(shù)學好學,做到簡單根本開放,我們甚至要“得意忘形”。要先得其意,即領會其思想精髓,暫時不計較表現(xiàn)形式,即用嚴格的數(shù)學語言表達。
函數(shù)的概念,是初中生最難理解的概念,當然也是中學數(shù)學中最難學習的課。在學生學習函數(shù)的概念之前,讓學生接觸到函數(shù),意會到什么是函數(shù)非常重要。例如:長方形的一條邊長為2,另一條邊長為x,長方形的周長為y,則 y=2x+4,其中x>0。模仿以上例題,請你再舉一例。課堂上,同學們舉的例子有一次函數(shù)的,有二次函數(shù)的,有反比例函數(shù)的,還有含根式的函數(shù),甚至同學們還就的取值范圍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意會到什么是函數(shù),再學函數(shù)的概念就好學了,讓同學們思考:y是x的平方根,那么,y是x的函數(shù)嗎?同學們說:y是x的平方根,那么,一個x對應兩個y,例如4的平方根是+2和-2,而函數(shù)中一個x對應只能對應一個y,因此,y不是x的函數(shù)。
先做后說,“搬弄是非”
克萊恩認為:“最佳的學習方法是先做后辯論,或是一邊做一邊辯認”。在學生沒有用感知器官去接觸或“搬弄”學習對象的時候,對所學內容缺乏感知,就難以說清楚其中“是非”,就難以形成自己的知識,即使他們可以形式地記住一些東西,也只是假性的、短暫的。因此,要做到簡單根本開放,讓學生好學,就應當讓學生盡量先做,通過“搬弄是非”,使他們的頭腦充實了,然后才把它變成理性的條文。
在教學實踐中,有些老師總是讓學生記住二次函數(shù)圖像平移的規(guī)則,但是學生解這類問題時,到底是“左移”還是“右移”還是經(jīng)常搞混淆。事實上,讓學生記是記不住的,只有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圖像才行,學生畫圖像畫多了,學生自然就明白了“平移”的道理了。再如學習銳角三角函數(shù)時,請同學們動手畫出一個“坡”,再用尺子和量角器測出坡度和角。同學們發(fā)現(xiàn),對同一個坡來說,取的測量點不同,上升的高度和平移的距離也不同,但是其比值即坡度是相同的,還有同學用“三角形的相似”證明了這一結論,這樣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了銳角三角函數(shù)。讓學生動手做看似笨拙,實則 “藏巧于拙”,讓學生“搬弄”了,其中的“是非曲直”也就明辨了。
先整后零,“囫圇吞棗”
帕斯卡說:“不認識整體就不可能認識部分,同樣地,不特別地認識各個部分也不可能認識整體”。許多教師只記住了后半句話“特別地認識各個部分”,而忽略了前半句話“認識整體”。人固然可以一點一點的學知識,但碎片化的知識是缺少整體生命的。人的認知是沿著“整體-局部-整體”非線性發(fā)展的,只有讓學生整體感知了“森林”,才不會被“一葉障目”。為了讓學生從整體入手獲得意義,有時我們甚至要“囫圇吞棗”。
近代科學在解決復雜問題時常采取還原的方法,即把一個問題一直分解下去,直到問題獲得解決。如:初中數(shù)學的平面幾何是這樣編排的:七年級上學期學“圖形認識初步”,七年級下學期學“相交直線、平行直線和三角形”,八年級再學“全等三角形和四邊形”,而到了九年級才來學“相似”。這樣的編排把平面幾何徹底的肢解了,一上來就讓學生學枯燥難懂“符號語言”和 “圖形語言”,學生并不知道學習“直線、射線、線段”的區(qū)別有什么用?教育的復雜問題被拆解時,靈魂性的東西早就跑掉了。不能從整體入手獲得意義,學生失去學習的動機和學好的信心,有的學生甚至發(fā)出了“幾何,幾何,擠破腦殼”的感嘆,還怎么能很好的構建平面幾何的知識體系和邏輯體系呢?
民間的很多木工師傅沒有學過幾何,更不明白用“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給出的精確計算和證明,但是,他們對點、線、面關系掌握的無比精準,能制作出無比精美復雜的家具。《九章算術》只用自然語言也可以把復雜的數(shù)學問題闡述的如此清晰,筆者受此啟發(fā),在平面幾何的教學實踐中做了如下實驗:
暑期,在沒有教科書也沒有練習冊的條件下,帶領三個小學畢業(yè)生“玩”初中的平面幾何,沒想到只用了兩個星期,學生把初中的平面幾何“玩”完了,并且“玩”得無比歡快,無比精彩。
活動1:在家里找平行線,并說明為什么是平行線?
孩子們說沒有交點的直線就是平行線,而判斷是否有交點,關鍵是看兩條直線是否是“平的”?!捌降摹本褪恰熬嚯x相等”,孩子們異口同聲的說。并非老師所講的“內錯角相等”,事實上,“距離相等”更符合人的認知,“內錯角相等”是需要引導的。有個孩子后又否定了自己給平行線的定義,因為他發(fā)現(xiàn)了沒有交點的兩條直線(異面直線)不平行。最后,要求孩子們用寫“作文”的形式,給出平行線“判定”的若干方法。
活動2:畫一個與原三角形相同的三角形,再畫一個放大或縮小的三角形。孩子們說,開始想的是,要畫相同的三角形就要畫三個邊三個角都相等,后來發(fā)現(xiàn)并不需要畫那么多,只要畫其中的三個邊或角就可以了,其它的就“定”了,原以為畫放大或縮小的三角形會更難,沒想到只要畫兩個等角就夠了。于是,孩子們又用寫“作文”的形式,給出了三角形“全等與相似”的“判定和性質”。
所以,學平面幾何可以先拋開“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的干擾,先避開所謂的精準,讓學生“囫圇吞棗”地感受“點與線”和“線與線”的關系,就可以意會甚至了解平面幾何的知識體系和內在邏輯關系了。由于這種學習方式是從整體出發(fā)的,符合簡單根本開放的要求,當然就好學了。
初中數(shù)學教學困局由來已久,而運用簡單根本開放策略,生本式再造初中數(shù)學課程與教學,做到先會后學,先做后說,先整后零,可以從源頭上把核心性學習的權力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質疑、自主釋疑、自主構建,進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樂學,會學,好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