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滿洲”一詞,正史見于《魏書》卷九十六《僭晉司馬叡傳》,中有“(司馬)紹將劉遐、蘇峻濟自滿洲,含相率渡兵,應(yīng)詹逆擊,大破之”之語。而明代后期頻繁出現(xiàn)的“滿洲(Manju)”一詞,似與此地名并無必然聯(lián)系。天聰九年(1635)十月十三日,太宗皇太極頒詔,用“滿洲”取代“諸申”(女真、肅慎)一詞為族名,滿洲之名始大盛。其實于我國史籍中,此詔頒布之前“滿洲”之名即已多次現(xiàn)身?,F(xiàn)就所知,羅列于下:
一、《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二,有“烏拉、哈達、葉赫、輝發(fā)、滿洲語言相同,勢同一國,豈有五王分立之理”之語。二、《清史稿》之《楊吉弩傳》,有“扈倫諸部與滿洲語言相同,宜合五為一”之句。三、據(jù)《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起兵時(1583年),女真已分成十五部,“時各部環(huán)滿洲國擾亂者有蘇蘇河部、渾河部、王家部、東果部、折陳部、長白山內(nèi)陰部、鴨綠江部;東海兀吉部、斡哈部、虎兒哈部;胡籠國中兀喇部、哈達部、葉黑部、輝發(fā)部。各部蜂起,皆稱王爭長,互相攻殺”。四、《滿洲實錄》明神宗萬歷十六年(1588年)載:“有蘇完部長索爾果率本部軍民來歸……太祖遂招徠環(huán)滿洲而居者。五、《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辛卯年(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記有夜黑(葉赫)派人告努爾哈赤說:“兀喇、哈達、夜黑、輝發(fā)、滿洲總一國也,豈有五王之理”。六、《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七載有:“赫東額、鑲黃旗人,世居馬佳地方,國初同親弟尼瑪禪率滿洲五十戶來歸”。七、《舊滿洲檔》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九月載,努爾哈赤曾有“女真滿洲國昆都侖汗”之號。八、據(jù)《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萬歷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年)八月,在努爾哈赤攻滅葉赫后,“葉黑自此滅矣,滿洲國自東海至遼邊、北至蒙古嫩江、南至朝鮮鴨綠江,同語言者俱征服,是年諸部始為一”。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由此可見,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詔書中“我國建號滿洲,統(tǒng)緒綿遠,相傳奕世”之語,乃于史有征。最遲在太祖努爾哈赤起兵時(1583年),即有“滿洲國”之稱號。其時國名、族名尚彼此不分。而“滿洲國”之疆域,乃大致于五嶺迤東,蘇蘇河(蘇子河)迤西。該“滿洲國”即努爾哈赤及其父、祖以來直屬部落所在地,即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zhèn)南蘇子河畔、煙筒山東麓的費阿拉城故址及永陵鎮(zhèn)東老城故址附近地帶,其原稱即為“Manju”。其實,上述漢文史料皆后來由文館詞臣修訂補綴而成,而“Manju” 之固定對譯為“滿洲”既別具深意,且又有一個演變過程,不可不察也。
前已述及,用“滿洲”取代“女真”而用作全族名稱,始于清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太宗皇太極詔曰:“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輝發(fā)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tǒng)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之后,一切人等,止稱我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見《清太宗實錄》卷二十五、及《滿文老擋》天聰九年十月十三日條)。其以自身之名稱作為所有被其征服者所組成的統(tǒng)一新族體之名稱,既客觀可行,又理所當(dāng)然。同時,使用“滿洲”為族號,與次年以“清”為國號的用意,則另有深刻之用意在乎其中。中國古代十分重視“五行生克”說。當(dāng)時關(guān)內(nèi)由漢族建立的大明帝國國號有三重“火”之內(nèi)涵:漢人之稱,源于漢代。漢以火德王,用赤幟,稱炎漢?!把住弊帜耸怯呻p火組成,此二火也;“明”字乃日月二字組成,日有火意;而皇室為朱姓,朱乃赤色,亦有火意,故朱明相合,亦一火也。因五行生克,水可克火,故用滿洲族名之雙水以滅“炎漢”之二火,用大清之新水以滅大明之舊火。在今人看來,雖屬無稽之談,卻足以表明當(dāng)時女真上層不僅篤信漢學(xué),且已暗懷問鼎中原之雄心壯志。
然而,從“滿、洲、清”三漢字結(jié)構(gòu)來解釋“滿洲”族名,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只有考察女真語“Manju”一詞之含義,方可得滿洲族名之正源。
關(guān)于Manju一詞來源,史學(xué)界一直存在爭論。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高宗命編纂《欽定滿洲源流考》,肯定滿洲為部族名。依照清代官方成論,“滿洲”二字源于西藏朝貢時,例稱清帝為“曼珠師利大皇帝”,曼珠漢譯為妙吉祥,“滿洲”乃是由“曼珠”演變而來。因清代修史多有隱諱,尤其刻意回避曾臣服于明的歷史事實,故而其成論亦絕難視為定論也。
上個世紀前葉,日本學(xué)者市村瓚次郎著《清朝國號考》(東洋協(xié)會學(xué)術(shù)調(diào)查部報告);內(nèi)藤虎次郎博士著《清朝姓氏考》(《讀史叢錄》);稻葉巖吉博士著《滿洲開國說話四歷史的考察》(《光海君時代之滿鮮關(guān)系別錄》);阿倍健夫?qū)W士著《八旗研究》)(《東亞人文學(xué)報》第一卷第四號同第二卷第二號)等等,對此問題之興致之高,足令人費解。其實正是當(dāng)時日人認為“滿洲”之名易于利用,鼓吹“滿洲一詞非來自中國本土”之說,以為其吞并中國東北之野心張目。因此每每發(fā)表文章或簡短消息,以淆惑歐美以及國人之視聽。而我國愛國學(xué)者寧承恩教授曾予以學(xué)術(shù)反擊,撰《遼寧省沿革及滿洲人考》((Historical Account of Liaoning Province and the Manchus)提交1929年國際外交討論會,力伐日人之狂妄及偏狹。后寧先生將其文章之一部分《滿洲字義考》譯成漢文,刊于《東北叢刊》第1冊中,又于1933年5月復(fù)就本文略加刪改潤飾,轉(zhuǎn)載于《北平新晨報·東北問題欄》。同年9月,民族史大家馮家昇先生亦曾奮筆疾書,作《滿洲名稱之種種推測》一文,刊登于《東方雜志》上,將“滿洲”之由來歸納為以下十五種:
一、始于布庫里雍順說。據(jù)清人記載:滿洲族(簡稱滿族)均發(fā)祥于長白山一帶,其先蓋金遺部,定三姓之亂,國號“滿洲”自此始。二、始于清太祖說。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齊逐漸征服各部(建州部包括蘇克蘇滸河,渾河、完顏、棟鄂、長白部包括納殷、珠舍里、鴨綠部、扈倫部包括葉赫、哈達、輝發(fā)、烏拉、東海部包括窩集、瓦爾喀、虎爾哈等)。三、始于清太宗之偽造說。近人謂改建州為滿洲,實起于清太宗皇太極之偽造。四、諱后金改滿洲說。滿洲一詞最早見于癸丑年(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清太祖天命元年之前三年),其時太祖已建號“后金”,是滿洲為太宗所諱而追改耳。五、滿洲為清亮之說。此說始于羅斯牧師(The Rev, J. Ross),著有《滿洲人》一書,以滿洲一字解釋為清亮之意,西歐人多從之。六、滿洲為勇猛之說。明未女真人(即滿族之先人),女真語中之“滿洲”(mong),其義為“勇猛”,故就其字義而用為國號,如元、明等等。七、因地產(chǎn)珠命名之說。此說見史祿國之《滿洲人之社會組織》(SM. Shirogroff,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Manchus),意謂“滿洲”土產(chǎn)名珠,遂名“滿珠地”。此說由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之諭旨誤會而來。八、因得救于豬而命名之說。相傳古時東夷有一酋長因戰(zhàn)敗逃入豬圈而號其國為“滿豬”,訛轉(zhuǎn)而為“滿洲”。九、為滿仲之重出說。日本伊文貞夫據(jù)《義經(jīng)》之先有名滿仲者,為“滿洲”所自出。十、由肅慎之音轉(zhuǎn)。按肅慎一作息慎,亦作稷慎。而女真因避遼興宗諱,改稱“女直”,亦作“女貞”、“女質(zhì)”,亦作“慮真”,為“滿洲”之音轉(zhuǎn)。十一、由勿吉靺鞨之音轉(zhuǎn)?!拔鸺币艮D(zhuǎn)變“靺鞨”,又轉(zhuǎn)為“滿洲”。故“靺鞨”讀作mo-hsich,轉(zhuǎn)為“滿殊”,(man-ju)再轉(zhuǎn)而為“滿洲”。十二、由滿節(jié)之音轉(zhuǎn)。宋邢昺《論語注疏》中九夷之名,四曰滿節(jié)。滿節(jié)音讀Man-Chieh,轉(zhuǎn)為滿珠,再轉(zhuǎn)為滿洲。十三、由瞞咄而得名。按《隋書·室韋傳》云南室韋分二十五部,每部有莫弗瞞咄,猶“酋長也”。又同書《靺鞨傳》云“渠帥曰大莫弗瞞咄”。由瞞咄轉(zhuǎn)而為烏珠,再轉(zhuǎn)而為“滿洲”也。十四、出自梵文“文珠師利”之說。按曼殊師利即文殊菩薩,殊,珠音同,室,師一音也,“滿洲”名稱之由來蓋本于此。十五、出自建州女真尊號滿住說。建州一部族,可稱為以滿住為酋長之部族,則謂之為“滿洲部族”,猶之稱國為王國,帝國,侯國之類。
馮家昇先生乃因前述各說,或有未盡。而當(dāng)代清史滿族史大家王鐘翰師曾專門撰《滿洲名稱考辨》一文,(見《清史補考》,遼寧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3月首篇)表述己見,并予以歸納總結(jié)。先生認為:“滿洲”一詞見于《滿文老檔》者,最早在清太祖(努爾哈齊)建元天命之前三年(1613年)。今據(jù)朝鮮記錄(亦即日人稻葉君山所據(jù)者,見其所著《滿洲發(fā)達史》),當(dāng)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之春,朝鮮援明都元帥姜弘立加入明軍,以征伐清太祖,中途為清軍所擄,將其謁見太祖,姜見太祖之部下,俱以“滿住”稱號太祖,加于“汗”之尊號上。按清太祖天命元年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為天命三年(1618年),時在建號后金,改號大清之間。以“滿住”稱號太祖,且加于汗之尊號上,則可知為“滿住汗”與“后金國汗”意同,“滿住汗”當(dāng)稱“滿洲汗”?!稘M文老檔》所載之為有據(jù)。滿洲決非太宗皇太極所偽造;漢字之“滿洲”或起于太祖努爾哈齊太宗皇太極之間,滿音之“滿洲(Manju)”必早見于太祖以前,決無可疑者也。
另外,王昊,張甫白兩位先生亦曾對該問題予以研究,并撰《滿洲名稱考釋》一文(1996年發(fā)表于《史學(xué)旬刊》), 其云:“滿洲這個名稱當(dāng)源于本土,而非外來。其籍貫名稱在東土,不會舍此東土內(nèi)的固有名稱,而用已自稱為滿洲后的曼殊為滿洲名之所本?!?王鐘翰師認為,“滿洲名稱當(dāng)源于本土,而非外來”甚是,而又稱“用已自稱為滿洲后的曼殊為滿洲名之所本”則非是。滿洲一名當(dāng)由靺鞨而來:一則滿洲(Manchu-Manju-Manjei)即與靺鞨拼音相一致,換言之,“滿洲”與“靺鞨”本為一字。靺鞨自隋唐以降,直至明中期即已散居于今吉林長春市以南迄于今遼寧新賓縣一帶長達一千年之久,歷史事實可為佐證。二則新興之滿族,本為女真人之一支,至努爾哈齊始大,而自明初始終被編于建州左、右衛(wèi)之列,為明帝國之藩屬,一代未之或改。清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改族號為滿洲,而不用女真舊稱者,以明人對女真人之仇視故也。而滿洲本即靺鞨之一音異譯,故采用舊稱“靺鞨”改作“滿洲”,即前此所謂“滿洲”名稱原于本土,而非來自外地,故對內(nèi)或?qū)ν?,各得其所,莫此為甚者此也?br> 綜上所述,“滿洲”一詞,曾見于《魏書》,乃地名。明末女真崛起,始用于女真語“Manju”之對譯;“Manju”一詞來自本土;選取“滿洲”一詞與之對譯,有著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反映出當(dāng)時滿族上層漢學(xué)修養(yǎng)之精深和最高統(tǒng)治者立志之高遠。當(dāng)今滿族即是“滿洲族”之簡稱,其隨著滿族的發(fā)展而聲震天下。此時此刻,驀然回首,追遠溯源,意義不可謂不大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