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唐武宗李炎(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年4月22日),原名李瀍,唐朝皇帝,唐穆宗第五子。唐武宗在位期間平定澤潞鎮(zhèn),擊敗回鶻;對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進行毀佛行動,鞏固了中央集權(quán),唐朝一度出現(xiàn)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公元846年,唐武宗李炎駕崩,成為唐朝又一位因為服食仙丹妙藥而死的皇帝,謚號至道昭肅孝皇帝,廟號武宗,葬于端陵。
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唐武宗李炎生于公元814年(元和九年),是穆宗李恒的第五子,文宗李昂之弟。是繼文宗之后唐代的第十六任皇帝。公元814年(元和九年),宣懿皇后韋氏生李炎于東宮,初名李瀍(chan)。公元821年(長慶元年)穆宗封為潁王。開成年間(公元836年-公元840年),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文宗即位以后,一度想立長兄敬宗皇帝之子晉王普為嗣,可是晉王普于公元828年(太和二年)六月5歲時夭折,文宗追賜他為皇太子。一直到了太和六年十月,他立了自己的兒子魯王永為太子,第二年八月舉行了冊禮。文宗的楊妃不滿意太子永,一直謀求廢掉他,因為朝廷上阻力重重沒有成功,但太子永在公元838年(開成三年)十月暴死,使此事劃上了句號。太子的死使文宗很是傷感,認為自己枉為天子卻不能保全兒子的性命,他除了追賜兒子為“莊恪太子”外,還把火氣發(fā)到太子身邊的宮人身上,從此文宗也抑郁成疾。公元839年(開成四年)十月,文宗沒有同意楊妃立弟弟安王溶的提議,而是立了敬宗的第六子陳王成美為太子,還沒有來得及行冊禮,文宗就患病了,太子之爭也由此開始。
幸登帝位
公元840年(開成五年)正月初二,文宗密旨宦官樞密使劉弘逸與宰相李玨等奉太子監(jiān)國。但是神策軍左右護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為貪擁立之功,以太子年幼多病難當重任為由,提出重立皇太子。宰相李玨據(jù)理力爭,也奈何不了手握神策軍的仇士良、魚弘志,他們假傳圣旨,將文宗的五弟潁王瀍立為皇太弟,從十六宅迎入宮中。太子成美仍然以陳王的爵位退居藩王府邸。文宗駕崩之后,潁王柩前即位,是為唐武宗。武宗即位后,將已過世的生母韋氏追冊為皇太后。次年改年號為“會昌”。會昌二年四月丁亥(二十三日,公元842年6月5日),群臣上尊號曰“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五年正月初一,群臣上徽號曰“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皇帝”。會昌六年三月壬寅(初一日,公元846年3月31日),下詔改名為炎。
知人善任
武宗迷信道教,周圍經(jīng)常有一批道士相往來,比起純粹生長在深宮中的皇子來說,他多了一些觀察社會的機會。與文宗不喜歡聲色歌舞不同,武宗經(jīng)常騎馬游樂,還常常帶著他寵愛的那位邯鄲舞伎出身的王才人到教坊飲酒作樂,與樂人諧戲,就好像老百姓家的宴席一般。但武宗又和敬宗無節(jié)制地游樂不同,他并沒有沉湎其中,聲色自娛過程中他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沒有因此耽誤了國家大事。他讀書雖然不如文宗,但是他更能知人善任,而且也似乎少了一些書生意氣和迂腐,能夠面對現(xiàn)實,很多時候他敢于向宰相當面認錯,尤其是他信任和重用李德裕,使得他們君臣在會昌年間內(nèi)憂外患交織的時刻,能夠沉著應付,度過難關(guān)。
加強皇權(quán)
武宗即位之初,在仇士良等人的脅迫下,大開殺戒。文宗的妃子楊氏、陳王成美、安王溶等潛在的政治對手均被賜死。在公元840年(開成五年)八月為文宗舉行的安葬典禮上,仇士良又把樞密使劉弘逸等殺死,以解除對其權(quán)勢所造成的威脅。
宰相李玨、楊嗣復被罷相貶往外地,武宗本來已經(jīng)下令將二人處死,但在李德裕的強烈請求下,赦免了他們的性命。公元843年(會昌三年),仇士良以老病為由提出退職,武宗也就順水推舟,解除了仇士良的軍權(quán)。仇士良退職不久,就在自己的府邸死去,這樣,武宗剪除了宮中的宦官勢力,加強了皇權(quán)。
會昌中興
唐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武宗崇信道教,于公元845年(會昌五年)下令拆毀佛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quán)。這段唐朝中后期較為平穩(wěn)的一段時間,被史學家稱為會昌中興。
因病去世
公元846年(會昌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即改名之后的12天,武宗駕崩。他的妃子王氏殉節(jié)自縊而死。武宗成為太宗、憲宗、穆宗、敬宗之后,又一位因為服食仙丹妙藥而死的皇帝,謚號至道昭肅孝皇帝,葬于端陵。
會昌法難
在中國歷史上曾發(fā)生過“三武一宗”的滅佛事件,“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指周世宗柴榮。唐武宗滅佛就是指唐武宗在會昌年間的毀佛活動。唐武宗滅佛是佛教與封建國家發(fā)生經(jīng)濟上的矛盾沖突、佛教與道教爭奪宗教上的地位的斗爭的結(jié)果。
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輸課稅,僧侶免除賦役,佛教寺院經(jīng)濟過分擴張,損害了國庫收入,與普通地主也存在著矛盾。唐武宗崇信道教,深惡佛教,會昌年間又因討伐澤潞,財政急需,在道士趙歸真的鼓動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公元845年 (會昌五年)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侶人數(shù)。五月,又命令長安、洛陽左右街各留二寺,每寺僧各三十人。天下諸郡各留一寺,寺分三等,上寺二十人,中寺十人,下寺五人。八月,令天下諸寺限期拆毀;括天下寺四千六百余所,蘭若(私立的僧居)四萬所。拆下來的寺院材料用來修繕政府廨驛,金銀佛像上交國庫,鐵像用來鑄造農(nóng)器,銅像及鐘、磬用來鑄錢。沒收寺產(chǎn)良田數(shù)千萬頃(此數(shù)過大,疑“頃”為“畝”之訛),奴婢十五萬人。僧尼迫令還俗者共二十六萬零五百人,釋放供寺院役使的良人五十萬以上。政府從廢佛運動中得到大量財物、土地和納稅戶。 在滅佛同時,大秦景教穆護、祆教僧皆令還俗,寺亦撤毀。但當時地方藩鎮(zhèn)割據(jù),唐中央命令因而不能完全貫徹,如河北三鎮(zhèn)就沒有執(zhí)行;有的地方執(zhí)行命令不力。這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總爆發(fā),佛教遭到的打擊是嚴重的,佛教徒稱之為“會昌法難”。第二年武宗死,宣宗即位,又下令復興佛教。
歷史評價
《舊唐書》:“開成中,王室浸卑,政由閽寺。及綴衣將變,儲位遽移。昭肅以孤立維城,副茲當璧。而能雄謀勇斷,振已去之威權(quán);運策勵精,拔非常之俊杰。屬天驕失國,潞孽阻兵,不惑盈庭之言,獨納大臣之計。戎車既駕,亂略底寧,紀律再張,聲名復振,足以章武出師之跡,繼元和戡亂之功。然后迂訪道之車,筑禮神之館,棲心玄牝,物色幽人,將致俗于大庭,欲希蹤于姑射。于是削浮圖之法,懲游惰之民,志欲矯步丹梯,求珠赤水。徒見蕭衍、姚興之謬學,不悟秦王、漢武之非求,蓋惑于左道之言,偏斥異方之說。況身毒西來之教,向欲千祀,蚩蚩之民,習以成俗,畏其教甚于國法,樂其徒不異登仙。如文身祝發(fā)之鄉(xiāng),久習而莫知其丑;以吐火吞刀之戲,乍觀而便以為神。安可正以《咸》《韶》,律之以章甫。加以笮融、何充之佞,代不乏人,非荀卿、
孟子之賢,誰興正論。一朝隳殘金狄,燔棄胡書,結(jié)怨于膜拜之流,犯怒于鄙夫之口。哲王之舉,不駭物情,前代存而勿論,實為中道。欲革斯弊,以俟河清,昭肅明照,聽斯弊矣。”
《新唐書》:“武宗用一李德裕,遂成其功烈。然其奮然除去浮圖之法甚銳,而躬受道家之箓,服藥以求長年。以此見其非明智之不惑者,特好惡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