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最常見有肝胃不和證、痰氣阻膈證、痰瘀阻膈證、脾胃虛弱證等四個證型應(yīng)以行氣降逆和胃、化痰活血通膈為基本治法,并提出了兼癥加減用藥。
1、肝胃不和證
主癥:吞咽困難或嘔吐間歇發(fā)作,胸骨后有梗塞疼痛感,每因情緒活動而誘發(fā)或加重;
次癥: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脹滿,噯氣或反食,易怒??诟煽?,舌紅苔薄黃,脈弦。
治宜:疏肝和胃,方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樸湯加減。心煩易怒、舌紅苔黃膩者,加龍膽草、黃芩、梔子;反酸燒心者,加吳茱萸、黃連;嘔吐頻作者,可加蘇葉、黃連、生姜。
2、痰氣阻膈證
主癥:進(jìn)食遲緩,甚則餐后嘔吐,胸膈悶痛;
次癥:噯氣,嘔吐痰涎黏液,反流,吞咽困準(zhǔn),聲音嘶啞,半夜嗆咳。舌苔白膩,脈弦滑。
治宜:祛痰理氣寬膈,方用四七湯加減。呃逆頻作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失眠多夢者,加竹茹、茯苓;便秘者,加檳榔、萊菔子;舌紅苔黃膩者,加小陷胸湯。
3、痰瘀阻膈證
主癥:吞咽梗阻,胸膈刺痛,嘔吐痰涎;
次癥:后背痛,胃脘刺痛,燒心,反酸,噯氣或反食,面色偏黑。舌質(zhì)暗紅或帶青紫,苔薄白膩,脈細(xì)澀。
治宜:祛痰化瘀寬膈,方用丹參飲合貝母瓜蔞散加減。胸悶刺痛者,加三七、元胡。
4、脾胃氣虛證
主癥:吞咽困難,胸膈痞滿,嘔吐食物或痰涎;
次癥:胃脘隱痛,胃痞脹滿,納少便糖,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形體消瘦,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細(xì)弱或沉緩。
治宜:方用茯苓半夏湯加減。胃脘隱痛,遇寒加重者,可選用黃芪建中湯;中氣不足,內(nèi)臟下垂,身體消瘦者,可予補(bǔ)中益氣湯加減;形體消瘦,納食不消,怠惰嗜臥,肢節(jié)痛者,可予升陽益胃湯加減。
同時要注意應(yīng)飲食有節(jié),勿暴飲暴食,勿食無定時。飲食宜清淡,忌濃茶、咖啡、巧克力、油炸品、肥甘厚味、辛辣醇酒以及生冷之物。注意精神調(diào)攝,避免憂思惱怒及精神緊張。#中醫(yī)##胃食管反流病##中醫(yī)養(yǎng)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