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篇教育論文,《教師備課的四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寫在本上,主要是新老師。把教案認真寫在備考本上,由于缺乏經(jīng)驗,缺乏課堂調(diào)控力,有一股工作熱情,又誠惶誠恐,害怕課上的不好……
第二種境界是寫在書上,對于有一定工作經(jīng)驗的老師,把需要強調(diào)的知識點標注在教科書上,把需要向?qū)W生提問的問題旁批在教科書上,把需要注意的重要人物,關(guān)鍵的環(huán)節(jié)寫在教科書上。
第三種境界:寫在心上,這類教師就是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第一條提到的那位歷史老師,備課表面上是簡單的用了十五分鐘,實際上就是如他說:對于每節(jié)課,我都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這類教師把教案寫在心上,對教材相當熟悉,甚至達到背誦的程度,具備嫻熟的駕馭課堂的能力,講起課來胸有成竹,得心應手,巧妙的利用課堂生成,引導學生思考探索,碰撞出學生心靈的火花。
第四種境界,寫在紙上,這類是學識淵博,所交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chǔ)知識,只是他知識儲備中的滄海之一粟。在課堂上能一語道破天機……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他們有理論的高度,知識的深度,視野的寬度,思維的活度,較好的表達技巧,研究能力和較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font>
這類教師眼中,備課是在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是在深度解讀課文,是在深度參悟教育……他們把備課中得到的靈感,參悟出的道理,創(chuàng)新出的教法記在紙上,寫出教育論文,甚至寫成教育專著,進行交流,發(fā)表,指導,引領(lǐng)其他教師成長……這類教師就是那些名師,魏書生,李鎮(zhèn)西等人。
對于這四類教師,第一第二種境界的老師是在教教材,第三種境界老師是教教材,第四種境界老師在寫教材。
很多老師停留在第一二種境界,就原地踏步,第三種境界老師能成為優(yōu)秀老師,能跨入第四種境界老師離教育專家不遠了……
文章大意就是如此,其實這論文給很大的啟示是,第四種境界的老師為什么能夠成功,很重要的原因,他們敢于寫文章,文筆好。
古人云,一日不讀書就語言乏味,的確是如此,自己的文筆很不好,寫起文章和課堂教學有時候會感覺干癟的,不知道用什么詞進行修飾;很大的一個原因,是讀書太少;讀高中的時候,很羨慕班上的一個女生,她每次寫作文都是受到老師的表揚,那時候并不明白她的作文為什么寫的那么好,高中老師也沒用鼓勵我們多看書,只是叫我們要努力學習,至于怎么學沒有下文,我那時只知道拼命做練習,但是語文成績提高很慢;直到大學時代,我才慢慢發(fā)現(xiàn),一個人的文筆好不好,與他的閱讀量有很大關(guān)系;為了證明一個觀點,我后來有次問了那個女生,她果然說是 ,她爸媽是老師,小時候就引導她看書,買書……并且讀了不少名著。
大學到現(xiàn)在,讀了不少一線教師寫的書,無論是理論書還是實用性的書,都是語文老師寫的;并且很多名師都是語文老師,注意分析了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這些老師都愛讀書,愛思考,所以他們寫起文章來有內(nèi)容可寫,加上好文筆,寫出的文章人們都愿意讀;同樣作為一個文科老師,感覺很慚愧,很自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讀書太少,每次閱讀一本書,心里過后都有一種內(nèi)在的自卑情結(jié),每次寫教育隨筆,總感覺語言乏味,不知道如何書寫,只能隨便的寫,加之自己的一點思考。
作為一個老師,我們要走的遠,有高度,有深度,真的要不斷自我挑戰(zhàn),多看書,讀專業(yè)書,提升自己主體性知識,讀教育理論和教育實用型書籍,讀文學方面的書,讀其他方面的書……更加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結(jié)合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進行教學反思,寫教育隨筆,相信路漫漫,終有一天,自己的教育隨筆會越寫越好,有文采,有深度,有廣度,這里特別提醒自己要閱讀文學方面的書,就閱讀名著,別花在那些無聊的書上,時間和精力寶貴,加強文學修養(yǎn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