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風格分析法:對比文藝復興和巴羅克
人們經(jīng)常對藝術作品進行形式上的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它們。形式分析的意思是說,不考慮作品的主題或技法,而只考慮純粹的形式概念。這方面一個成功的例子是海因里?!の譅柛チ?,他在本世紀初對文藝復興盛期藝術(15世紀晚期至16世紀早期)和巴羅克藝術(17世紀)作了多年研究之后,提出若干原則,這些原則幫助他區(qū)分了這兩個時期的藝術風格。沃爾弗林著作的重要價值是他為我們確立了一些客觀公正的范疇,構造了一個體系,用這個體系我們能把我們看到的東西聯(lián)系在一起,否則它們就只能算是籠統(tǒng)而含糊的。在應用沃爾弗林的繪畫理論之前,有一個問題特別需要注意,就是:他提出的概念是成對出現(xiàn)的,他用于形式分析的范疇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我們把拉斐爾的《科隆納祭壇畫》(約作于1505年,圖87)作為文藝復興繪畫的例子,把魯本斯的《圣家族和圣方濟各》(作于17世紀30年代,圖88)作為巴羅克繪畫的例子,兩圖都在第93頁上。沃爾弗林的第一對概念是“線型風格”和“非線型風格”。所謂“線型風格”是指:所有人物以及人物形象范圍內(nèi)和范圍外的一切重要物體都用線條清楚畫出,因此拉斐爾的畫是“線型風格”的(圖87),畫中每一個實體(不論是人還是非生命物體)都有明確的邊界,都很清楚;每一個人物都是平等著力的,都像塑像一般分明醒目。相比之下,魯本斯的畫就是“非線型風格”,畫中人物不是平等著力,而是彼此交融,明亮的光線從一個方向射過來,把有些東西照得很亮,而另一些東西就顯得黯淡。在黯淡的地方,輪廓消失了,快捷的筆觸把單個的成分連接在一起,而不是把它們一個一個地區(qū)分開來。所以在拉斐爾的畫中,每個人物都輪廓分明,一清二楚;而在魯本斯的畫中,約瑟夫(最右邊那個)除了臉之外就幾乎什么都看不見。接下來的一對概念是“平行布局”和“退縮布局”?!捌叫胁季帧钡囊馑际抢L畫中的所有部分都安排在與該畫表面平行的若干個平面上,例如,在拉斐爾的畫中(圖87),第一個平面是以前景小臺階為標志的,有兩個男圣徒站在這條線上;置放圣母座椅的平臺是第二個平面,兩個女圣徒分立在座椅兩邊;第三個平面是由圣母身后華旌的垂幕所提供的,畫中主要就包括這三個平面,都是彼此平行的。這與魯本斯畫中(圖88)的“退縮布局”極為不同,在魯本斯畫中,人物與畫面形成角度,并向景深退縮,由此而主宰構圖。畫中人從前面的平面向后移動,由最左面的圣方濟各開始,他進入畫面走向圣母,圣母要往后縮進一點;圣母的母親安娜(那位老太太)在圣母背后再往后退,不過是在一條相反的對角線上。有關平面平行或對角線退縮的這些構圖原則,既可用于整幅畫,也可用于畫中的某些部分,可將畫中的孩子做比較:在拉斐爾畫中,兩個孩子被安排在梯級平面上,一個在另一個身后;而在魯本斯畫中,他們彼此連接,形成向后面空間的連續(xù)移動。再接下來的概念是“封閉結構”和“開放結構”。文藝復興繪畫的“封閉結構”把所有人物都放在一幅畫的框架之內(nèi)(圖87),構圖的基礎是橫線條和直線條,與畫框的形狀呼應,也適合于畫框所確立的形式。男圣徒分立兩側,給繪畫以強烈的垂直感,這種感覺又為女圣徒垂直的身體所重復,而最后又表現(xiàn)在畫中間垂直的座椅上。水平形象是由畫面下方的階梯提供的,它們也是繪畫的底部邊界;另外,畫面上方的華旌也是水平形象,而這又是繪畫的頂部邊界。畫面完全是自我封閉的,“封閉結構”給人以穩(wěn)定和平衡的印象,并帶有某種對稱的傾向(當然不是嚴格對稱——請注意男女圣徒的身體姿態(tài)和臉龐轉動方面的交替變化)。83.拉斐爾:《雅典學院》,作于1509—1511年,羅馬梵蒂岡簽署廳里的壁畫。
在巴羅克式的“開放結構”中,強勁的對角線與橫平豎直的畫框形成反差(圖88)。對角線不僅體現(xiàn)在繪畫表面,而且向后伸展向遠方。人物形象不被局限于畫框內(nèi),而是在邊緣被切斷。這讓人感到空間是無限的,它流出了繪畫的邊框。這是動態(tài)而不是靜態(tài)的構圖,它隱含著運動,并有瞬間的效果,與文藝復興繪畫的平穩(wěn)恬靜正好相反。最后一對術語是“多重性”和“統(tǒng)一性”,這一對概念最能體現(xiàn)出相對性,因為所有名師巨作都必須這樣地或那樣地“統(tǒng)一”,而沃爾弗林在這里說的意思是:文藝復興繪畫明顯地分成許多部分,每一個部分都如雕塑群像般自成一團,每個部分都有它自己的獨特色彩;而巴羅克繪畫更加具有一以貫之的“統(tǒng)一性”,主要用直射的強光來做到這一點。在圖88中,所有的單元(有很多單元)都融合為一,其中沒有一個可以被分離開。色彩交替混雜,其明暗主要取決于光線的照射,例如,圣母的紅衣只有一部分看上去是真正的紅色,其他部分在陰影中變深、成為灰色;然而在拉斐爾畫中(圖87),右邊那個圣徒斗篷的顏色則遠不是這樣。文藝復興繪畫(圖87)中那種均勻散射的光可以把畫面上的各個部分區(qū)分開來,所以各獨立單元的“多重性”就能夠相互平衡。84.倫勃朗:《夜巡》(《班寧·柯克射擊手連的出發(fā)》),作于1642年,363×437厘米,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藏。
說到這里應該已經(jīng)注意到,沃爾弗林所說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各種特征,其實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光線的漫射造成了清楚的輪廓、群雕般的造型、各自分開的組成元素和明確的局部色彩。同樣,在巴羅克繪畫中,一束強烈的光直射過來,加強了“統(tǒng)一性”(這是由穿透表面伸向縱深的持續(xù)不斷的斜線造成的),融合了物體形狀,沖淡了局部色彩。特征之間相互關聯(lián)應該是在意料之中的,而提出區(qū)分的范疇(如“線型風格”、“平行布局”等等)只是為了分析的方便。術語本身并不盡如人意,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懂得它們的意思。85.喬凡尼·貝里尼(意大利,約1430—1516年):《首席長官洛雷達諾》,作于約1501年,木板畫,61.5×45厘米,倫敦國家美術館藏。
我們把這些范疇用于另外兩幅畫: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圖83),代表文藝復興藝術風格;倫勃朗的所謂《夜巡》(圖84),代表巴羅克藝術風格(這幅畫本來是一幅群體肖像畫,與圖13和14屬于同一類型)。兩幅畫都是大型繪畫,由眾多人物組成,但沃爾弗林的原理仍對它們完全適用。在《雅典學院》中(圖83),人和建筑物各部分都清晰可分(“線型風格”);而在《夜巡》中(圖84),它們在強光下顯現(xiàn),在陰影里模糊(“非線型風格”)。在拉斐爾畫中,一個個人群組,特別是建筑物的整體框架(清清楚楚的四道臺階,層層遞進的圓形拱門),明顯屬于“平行布局”;而在倫勃朗畫中,兩個主要人物面向左前方的斜線運動,以及軍旗舉起的對角線,都明顯地是“退縮布局”。86.揚·弗美爾(荷蘭,1632—1675年):《繡花邊的人》,作于約1664年,61×53厘米,巴黎盧浮宮藏。
拉斐爾《雅典學院》的構圖框架,是以顯眼的水平臺階為基礎的,站立的人物和支撐拱門的墻壁則構成與之相對的垂直線(因此是“封閉結構”);倫勃朗的《夜巡》卻布滿了對角線(請注意左邊那個人,他的槍與身后的旗子平行,甚至最右邊的鼓也是這樣傾斜的,為的是不讓它呈垂直狀)。目前看到的這幅畫是被剪切過的,所以人物在邊緣被裁開并不為怪。但即使是原來的樣子也符合沃爾弗林的“開放結構”的說法;當然,接下來的推論就是:“多重性”和“統(tǒng)一性”也一定是清晰可見的。沃爾弗林的范疇也可用于單個的人物圖像,可比較貝里尼的文藝復興作品《首席長官洛雷達諾》(圖85)和弗美爾的巴羅克繪畫《繡花邊的人》(圖86)。試看貝里尼作品底部的堅硬的橫欄、抬得筆直的頭(包括平視的眼睛、水平的嘴巴和豎著的鼻子),和在一個與畫面平行的平面上繪制的半身塑像。把這些特征與《繡花邊的人》進行比較:她坐在一個邊角上,后面的肩膀退入景深,頭微斜,這樣她的目光就偏向左下方;光線從右面進來,照亮身體右邊而把左邊投入陰影,這樣就使繪畫表現(xiàn)出統(tǒng)一性。87.拉斐爾:《寶座上的圣母子和諸圣》(科隆納祭壇畫),作于約1505年,173×173厘米,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J.皮爾龐特·摩根贈品,1916年)。
88.魯本斯:《圣家族和圣方濟各》,作于17世紀30年代,175.5×201.5厘米,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詹姆斯·亨利·史密斯贈品,1902年)。
89.提香:《維納斯和阿多尼斯》,作于16世紀60年代后期,106.5×133.5厘米,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朱爾斯·貝奇收藏品,1949年)。
90.魯本斯:《維納斯和阿多尼斯》,約從1635年開始創(chuàng)作,197×240厘米,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哈里·佩恩·賓厄姆贈品,1937年)。
如果用沃爾弗林的辦法來比較提香(圖89)和魯本斯(圖90)——一位是文藝復興畫家、一位是巴羅克畫家,比較他們在處理同一題材時的不同畫法,結果會非常說明問題;我們使用他們創(chuàng)作的《維納斯和阿多尼斯》。這兩幅畫中,維納斯都緊緊抱住阿多尼斯,乞求他不要外出打獵;阿多尼斯都帶著兩條狗,維納斯則帶著兒子丘比特。比較一下:你能否看出這些同樣的東西被作了不同的安排,而沃爾弗林提出的區(qū)分范疇又恰恰都是行之有效的?91.雅克—路易·大衛(wèi):《雷卡米埃夫人像》,始作于1800年,174×244厘米,巴黎盧浮宮藏。
沃爾弗林提出的此類范疇,其價值就在于它們的客觀性。盡管它們在提出時是針對文藝復興和巴羅克藝術特點的,但有效應用的范圍要廣泛得多。例如,大衛(wèi)的《雷卡米埃夫人像》(圖91)是新古典主義繪畫風格,但表現(xiàn)了沃爾弗林所說的文藝復興特征(大衛(wèi)這幅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這些特征)。繪畫應該是“線型風格”的,表現(xiàn)為所有的形體,無論是人還是家具,都有清楚的輪廓,并平等著力,因此都具備雕塑般的明晰。構圖屬“平行布局”:雷卡米埃夫人斜倚在睡榻上所以與畫面平行,一個古老的立式豎燈安放在細長的支架上,就連它也與這同一個平面平行。繪畫具有嚴格的“封閉結構”,它把那些質(zhì)樸簡單的物體舒舒服服地安放在自己的框架之內(nèi),而“封閉”的性質(zhì)又被不斷重復的豎線(燈座、沙發(fā)的幾條腿、夫人的頭)、橫線(腳凳、沙發(fā)、托盤上的古燈、夫人的雙腿和前臂)加以強調(diào),就是這些東西支配了整個畫面。92.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法國,1732—1806年):《秋千》,作于1768—1769年,83×66厘米,倫敦華萊士收藏品。
相比之下,弗拉戈納爾的《秋千》(圖92)是用所謂“羅可可”風格繪畫的,它接受了巴羅克的許多特征:一道強烈的光線落在秋千上的小尤物身上,同時也把左邊躺在灌木里那位愛慕者的臉和手顯現(xiàn)出來,但他的下半個身子卻沒在樹叢中。拉秋千的仆人(右邊)站在陰影里,幾乎是看不見的,這就是“非線型”畫法。畫面構圖是“退縮布局”:從左前方開始,向后移動到中間距離,再到最右邊。強有力的對角線(愛慕者的身姿,少女的手臂和帽子,秋千的繩子)貫穿畫布,旺盛的草木突出于畫框之外——這些都是“開放結構”的特征。運用這些不帶主觀色彩的分析范疇,常能讓我們眼光敏銳,有助于明了作品的結構。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懂得(并且欣賞):大衛(wèi)是怎樣讓他的畫中人呈現(xiàn)出安詳、尊貴的神態(tài),而弗拉戈納爾又是如何毫不遜色地把活潑、任性的感覺添加到他那可愛的對象身上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