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解釋北周武帝初信佛后,因迷信識語黑衣當王,心忌沙門,信道士張賓,擬滅佛教,集沙門道士名儒於文德殿,量述三教勝劣,以定廢立。沙門道安撰二教論,謂「救形之教,教稱為外,濟神之教,教稱為內」帝問群臣,無有排斥非議者,遂作罷。六年后,帝又集佛道二教論辯,法師炫與道士張賓對衡,賓不服屈,帝親自與炫辯,亦不能使炫屈服,帝遂下詔廢佛道二教,悉令沙門還俗,實即滅佛教立道教,北地之佛教一時絕跡。
事件原因
當時北周的佛教,已經(jīng)成為了社會的寄生蟲。寺院的和尚們不但不當兵,不納稅,且面對災民時,表現(xiàn)出來的非但不是賑災,反而趁機吞并人口和土地,使農(nóng)民生活更加困苦。滅佛這一策略暗暗在宇文邕心中生成。公元574年,他最終強制僧侶強制滅佛,這不僅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更是擴充了軍隊。記得在滅佛期間,有一位大膽的僧人問武帝:“佛是救世主,施恩布道,陛下取消佛道,不怕受罰么?”周武帝道:“只要百姓幸福,國家興盛,我寧可受盡苦難?!狈路鹂梢钥吹剿罅x凜然的神色,這是何等的胸襟。而滅佛這一策略,也確實使北周的國力大大增強。
中國歷史上先后有四次大規(guī)模的滅佛運動,北周武帝滅佛是其中的第二次,其發(fā)生在北周時期。
事件經(jīng)過
在南北朝時,北周的開國皇帝孝閔帝宇文覺和明帝宇文毓很虔誠地信佛,佛教在其境內長盛不衰。公元561年,明帝宇文毓駕崩,宇文邕繼位為北周武帝(公元561年至578年在位)。他是一位勵精圖治、負有遠見的皇帝,平時身著布袍,夜寢布被,無金寶飾物。他性格果決,能斷大事,有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面對興盛的佛教,他認為:人民信佛,供養(yǎng)出家人會不專心於生產(chǎn);出家人沒有財產(chǎn),不從事物質生產(chǎn)不用交稅,影響國家財政收入。于是,北周式帝宣布廢佛,令僧尼還俗,并允許辯論。這次滅法只毀像破塔燒經(jīng),令僧尼還俗,不殺僧人。共還俗僧人300萬人,退寺院4萬座,這是歷史上的第二次滅法。結果不用說也考慮到了。僧尼還俗給社會增加了勞動力和軍隊士兵來源。廢除寺院,使大量土地回到國家手中,同時從精神上也打破了人們對于佛寺萬能的幻覺。這次滅佛在全國大一統(tǒng)、走向封建制度巔峰的前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