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沙:一、患者,女,32歲,1998年8月13日就診,發(fā)熱數(shù)日,經他醫(yī)肌注退熱針劑數(shù)體溫仍39度,無頭痛、惡寒、咳喘、嘔吐等癥。唯覺心慌、無力,舌淡紅,無苔,脈數(shù)。腹直肌拘攣。給小建中湯加黃芪:肉桂20.0白芍30.0 炒甘草15.0 生姜30.0大棗12枚黃芪30.0飴糖(自已熬制)150.0加水1500毫升,煎取500毫升,溶入飴糖,分三次溫服。
次日,我因事外出,不知服藥后效果如何。一個月后意外相遇,言服藥后汗出熱退,未再用藥,至今康泰。
討論:《傷寒論》“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本案正是對此條的有力注解。方證相應時,完全可以對號入座。至于此患者發(fā)熱的機理和此方的方意,賢如仲景,沿且回避,我們也不必在此花費過多的精力。大概與李東垣所論“甘溫除大熱”相近。
二、患者,男,2周歲,本村人。自2002年春開始發(fā)熱,咳痰,在鄉(xiāng)衛(wèi)生院透視,診為肺門感染,白細胞計數(shù)1.5萬,靜點菌必治等七天,治愈。自此每隔一周左右,體溫開始上升,由37度,經三至五天,漸升至39.5度,須靜點菌必治、氟美松、清開靈七至十天,才能正常。如此反復半年,耗資數(shù)千元。于2002年11月5日就診我室,體溫38.5度,微喘,少痰,食欲不振,體瘦,面色皓白,發(fā)稀痿黃。給小柴胡湯合達原飲(方藥略),不能口服則直腸給藥,三天熱退。隔一周仍熱度漸升至39.2度,余癥同前。
思慮再三,給小建中湯:肉桂10.0白芍20.0 炒甘草10.0 生姜15.0大棗6枚飴糖60.0,加水80毫升,煎取300毫升,將飴糖溶化,每日一劑。服完首劑,體溫37.9,因此藥甘美,不須直腸灌藥,已能順利口服,服完三劑,體溫正常。連服一周,精神振作,食欲大增,面色紅潤頭發(fā)粗黑,鄰居相見競不敢相認。間服上方或香砂六君子湯,后偶有感冒發(fā)熱,稍用藥即愈。
討論:最終以小建中湯收全功,足見患兒長期發(fā)熱,是脾胃陽虛所致。用小柴胡湯合達原飲能緩解一時,不知何故。臨床實際,即使癥狀暫時緩解,也不足以說明辨證無誤,當觀其遠期療效。
三、患者,女,58歲,葫蘆鄉(xiāng)張伏城人,數(shù)年前曾做子宮摘除術,術后經常兩乳脹痛,心煩失眠,食少便溏,屢治不效。近來心悸加重,心電圖見室性早博三連律,面色灰暗,舌紅無苔脈浮而弱并結代。于2003年8月11日首診,小建中湯加味:肉桂10.0白芍10.0 炒甘草6.0 生姜15.0大棗6枚飴糖50.0 黃芪15.0當歸10.0 太子參15.0柏子仁12.0每日一劑。五劑心悸大減,一個月后,心悸消失,大便每日一次,面色紅潤,自我感覺病愈,心電圖仍頻發(fā)室早。
討論:治脈結代,仲景有炙甘草湯,湯本求真補充大柴胡湯合桃仁承氣湯。湯本氏方是實證兼蓄血,炙甘草湯雖說是氣陰兩虛,但方中生地、火麻仁均與大便溏瀉不對癥,故直接用小建中湯加味。
czj:
一案,主證為“悸而煩”?或當為“腹直肌拘攣、心慌、無苔、發(fā)熱”。二案,辨證者何?三案,用炙甘草湯去火麻仁,并將生地換成熟地??煞??請示教。
沙丘沙:案一的主癥為發(fā)熱兼悸,沒有煩,悸與煩不同.悸我們當?shù)氐幕颊叨嘣V說"心慌",煩多訴說為"心亂".
黃煌:小建中湯是強壯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