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散文空前繁榮,對散文的理解也產(chǎn)生了種種殊異的看法。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幾個問題:散文的虛構與非虛構,散文的真實、真實性與真實感、文學散文與非文學散文,域外與國內(nèi)對散文的不同認知,等等,這些問題涉及到對散文的本體性認知,決定了今后散文發(fā)展的某些走向。
虛構自我與非虛構自我散文
散文與小說不同,小說是作者通過敘述者進入文本,比如魯迅的《孔乙己》,敘述者是小伙計,魯迅通過小伙計講述孔乙己的故事,敘述者是作者的虛構人物,作者與敘述者是可以切割的,因此小說可以虛構。散文則否,是作者直接進入文本,比如同樣是魯迅的作品,他的散文《藤野先生》《父親的病》《阿長與山海經(jīng)》等,是魯迅懷念自己的老師、父親與回憶往事的文本。作者是魯迅,敘述者也是魯迅,二者是統(tǒng)一的,魯迅怎么可以虛構自己呢?在一個以作者自我為中心的敘事活動中,必然要求作者的真實性——真實身份、真實經(jīng)歷、真實情感以及真實事件。散文的本質就在于此,這是作者與讀者多年達成的社會契約。
任何一種文體都有自己的特征。散文的特征是:第一人稱敘述、敘述方式輕松、情節(jié)淡化而內(nèi)容無所不包。如果第一人稱是虛構的,作者與敘述者便出現(xiàn)了分離,如同小說一樣,作者與敘述者被切割開來,這樣便出現(xiàn)了虛構的自我散文。近年散文虛構現(xiàn)象嚴重,從敘事學的角度講,便是敘述者出現(xiàn)了異化。
如同任何一種文體,有其長必然有其短。散文的長處在于真實,短處在于不可以虛構,從而回避了許多虛構手段,一些年輕的作者為了增加作品的藝術性而將其引進,從而將原本疆域清晰的散文領域,制造出了若許波瀾。他們的理由是,虛構可以營造更好的藝術效果,藝術的真實高于現(xiàn)實的真實。然而,這樣的理由似是而非,因為任何一種文學藝術,都要追求藝術真實,散文如此,小說如此,舞蹈如此,繪畫如此,影視也是這樣,這樣的辯解有什么意義呢?
當然我們可以采取一種寬容態(tài)度,這樣便出現(xiàn)了兩種散文,即非虛構自我散文與虛構自我散文,后者是前者的衍生物,如果是這樣,散文的疆域則必然擴大。而我是贊同非虛構自我散文的,因為在閱讀作者文字時,還可以品鑒作者的學識、情趣、閱歷與操守,而不是單純的虛構情節(jié)。瑞典文學院終身院士賀拉斯·恩達爾在討論中國文學時說,在歷史上,“漢語中的‘文學’包括了詩歌和學者散文,與深思自省相關,被認為是建立在真實經(jīng)歷的基礎之上,而虛構作品則屬于較低層次”。在與西方長達一個世紀之久的交流之后中國的作家們,才能“自豪地以小說家的身份展示自己”。而當下的散文家,卻要借鑒小說的虛構而為自己的作品提供魅力,對于前輩,這是無論如何難以想象的。
文學散文與非文學散文
刊物可以分為文學與非文學兩類。各級文聯(lián)與作協(xié)所主辦的刊物可以理解為主流文壇,發(fā)表在這些刊物上的散文,一般是文學散文。除此以外,還有許多刊物,比如時尚、服裝、汽車、財經(jīng)、美術、攝影、影視、旅游、地理、建筑、軍事、政治、外交、宗教等雜志所刊發(fā)的散文,以及各種新媒體所刊載的博客、微博、微信、短信,等等,雖然一般不具有文學性,卻擁有眾多讀者。當然,也有少數(shù)作品具有文學性,甚至是優(yōu)秀散文,但是卻沒有獲得任何主流文壇頒布的獎項。相對于此,刊發(fā)于主流文壇的散文,就刊物的發(fā)行量計算,則讀者甚少,被讀者看重的更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應該引起我們重視的是,由于讀者水準提高,造成作者水準相對弱化,從而難以為讀者提供更多的審美趣味、歷史文化與專業(yè)信息,中國當下主流文壇散文的癥結就在于此。
然而,大眾化的寫作多數(shù)無法向文學靠攏,少部分可能向文學轉化,這是一個難以逆轉的現(xiàn)實。文學的庸?;?、商業(yè)化問題,表現(xiàn)于網(wǎng)絡寫作,就是按點擊率、按人氣、按投票論長短勝劣。商業(yè)與文學難以兼容,商業(yè)時代的文學作品要想成為經(jīng)典必需經(jīng)過煉獄一般的考驗。大眾與少數(shù)業(yè)內(nèi)的審美趣味很難一致,大眾喜歡的是通俗,少數(shù)業(yè)內(nèi)喜歡的是精英文學,這其中只有極少部分有可能成為經(jīng)典。經(jīng)典關乎高貴,而與通俗、平庸無關,純粹的文學散文很難擁有廣泛讀者。作品的好壞與點擊率無關,與讀者多少無關,而與審美價值有關,陽春白雪和者甚寡,當然如果既有讀者又有審美價值,自是求之不得,但這難于登天。
西方散文與我國當下散文
1985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翻譯出版了《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收有“essay ”詞條。Essay,出自法語Essais ,有“嘗試”、“試作”的意思,譯為中文是“試筆”,然而中國人不太接受這個名詞,于是便出現(xiàn)了隨筆、小品、散文幾種意譯。Essay的引進,促進了中國現(xiàn)代散文的長足發(fā)展。然而,到了20世紀后半,在西方,Essay這一名詞卻“開始消失”,但“這種文體在后來被稱為專欄的形式里仍然存在”。專欄可以是幽默,也可以是嚴肅的,可以討論一個題材,也可以泛論社會問題,可以寫得輕松,也可以就風俗習慣、道德或其他有趣的題材提出大量有益的意見??傊?,專欄的內(nèi)容無所不包,既包括政治、經(jīng)濟、圖書、電影、社會,也包括醫(yī)學、家政、體育運動,乃至對失戀者的忠告,以及時代與思想的其他方面等等。
這就是說,在我國被譯為散文的Essay,作為四種文體之一的專用名詞,在西方已經(jīng)基本不使用了,而在我國,卻依然不絕于耳,中西文學界反映于散文領域的差異竟是如此之大。但有一點卻是相通的,即在我國非主流文壇,各種時尚與專業(yè)雜志所刊發(fā)的文章以及各種新媒體所刊載的博客、微博、微信、短信等等,這些文字輕松可讀,游走于真實與虛構之間,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文風,與西方所謂的專欄文章并無區(qū)別。
另一方面,自1901至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主體是詩歌與小說,散文即使有,也不過是幾粒微塵而已,比如,1950年羅素的《婚姻與道德》、1953年丘吉爾《不需要的戰(zhàn)爭》,但是,前者屬于哲學著作,后者屬于歷史著作。這就是說,在西方文壇,與小說、詩歌、戲劇相鼎立的散文,并不是我們理解的文學散文,而是一種大散文觀——與韻文相對立,不包括小說、戲劇的散文。自20世紀初葉,我國文學界引進了西方的Essay,經(jīng)過幾代作家的實踐與理論家的研究,方總結出對文學散文的核心認知——自我敘述的真情實感。然而,近百年過去了,卻發(fā)現(xiàn)西方散文并不是我們所理解的那樣,這難道不是一個應該認真反思的問題嗎?
真實、真實性與真實感
散文是一種彈性文體。
散文不像小說、詩歌、戲劇有一個固定的藝術形式,散文是不固定的。上善若水,猶如水流隨勢而賦形。總之,有彈性說明有生命有發(fā)展而不固步自封。
即因此,散文是一種自由的文體。一是形式自由,沒有門檻,比如博文、微信都是散文。再是內(nèi)容廣博,無論什么題材都可以寫進散文。它不像小說、戲劇、詩歌,是有題材限制的。散文則似乎什么都可以寫,沒有題材限制。三是思想自由。孫中山所寫的《建國方略》是散文,美國人寫的《獨立宣言》也是散文,丘吉爾的《二戰(zhàn)回憶錄》、柏拉圖的《理想國》是歷史與哲學著述也是散文。
總之,與詩歌、小說、戲劇不同,散文這種文體是生成于人類的社會實踐與人類思想的深度拓展之中。這其中,既包孕國家、民族與哲學的皇皇巨著,也包括瑣細輕霏,蘇東坡月下漫步看到松柏的枝影而想到水中葕藻,那樣幾十個字的隨筆也是散文。
既然是自由的,因此關于散文的爭論也就多于其他藝術門類。比如散文的真實性問題。然而,真實性的背后是真實。真實是獨立于人類的客觀存在,比如一朵桃花,是客觀存在,不依賴于人類的存在與否而存在。然而,對于桃花可以有不同表述,角度不同表述也不同,這些不同的表述具有不同角度的真實性,而且在傳播過程中,即便是同一真實表述,因為讀者接受的角度不同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真實感。這就是說,真實感也可以是多義的。真實、真實性與真實感,是三個不同屬性的范疇。前二者屬于哲學范疇,仍以桃花為例,真實的桃花屬于本體論,真實性的桃花屬于反映論,真實感則屬于美學范疇,是閱讀心理問題。我們不應該用真實感的歧義否定真實性,同樣也不應該用真實性的歧義而否定真實的客觀存在。關于散文真實的討論,往往是將這三者,從語義哲學的角度說,便是將能指、所指與指涉物,將桃花的發(fā)聲(符號)、桃花的概念,這二者屬于編碼,與桃花的客觀存在混為一談。
由此便產(chǎn)生了關于散文藝術的真實性問題。無論何種藝術門類,皆應追求藝術的真實性,藝術的真實性皆應高于生活的真實性,為此可以運用多種手法,虛構便是其中之一,小說可以虛構,散文為什么不可以呢?原因在于,從敘事學的角度,小說是作者通過敘述者進入文本,敘述者是作者創(chuàng)造的人物,自然可以虛構,而散文則是作者直接進入文本,怎么可以虛構自己的經(jīng)歷與情感呢?主張散文不可以虛構,我理解便是指此,即人物與事件不可以虛構。如果散文作者通過敘述者進入文本,這樣的散文與小說還有什么區(qū)別呢?這就如同上文所舉的桃花一樣,散文中的人物與事件屬于本體論范疇,關于人物與事件的描述屬于反映論范疇,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但是由此不可以抹殺事件與人物的客觀存在,當然也不可以虛構這種存在。散文不是通過虛構事件與人物(當然可以運用想象與聯(lián)想)的真實,而是通過對事件與人物認知的真實性,通過個人獨特的編碼組合,撩撥作者內(nèi)心的幽曲而感動讀者,在讀者心中制造一種真實感。一篇散文如果展示了心靈的幽曲且傳達給讀者,讀者由是感到幽曲的戰(zhàn)栗,自然是好散文,如果進而得到時代呼應,且流播后世,自然要上升為經(jīng)典。中國古代散文經(jīng)典傳至于今,已經(jīng)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了。關鍵的一點就在于寫出了人類的內(nèi)心幽曲——溫暖、困窘、甚或痛苦萬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