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禪,禪悟人生。宋代禪宗將修行分為三個境界。
第一境界:“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第二境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第三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fēng)月″。
第一境界中,人們苦苦尋禪而不能得;第二境界中,人破除執(zhí)念,似悟禪還未得道;第三境界中,人超越時空的局限,得道以至無拘無束之境。
大文豪蘇東坡有三首七言絕句,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了參禪時的三種境界。
參禪前的境界:“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span>
參禪時的境界:“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參禪后的境界:“溪聲盡是長廣舌,山色無非清凈聲;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span>
宋代青原惟信禪師將這三境說得更直白:“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如今,親見知識,有個入處,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歇息處,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span>
老禪師從執(zhí)迷于世俗外物到否定世俗,而執(zhí)迷于佛法,最后拋卻執(zhí)著,臻于領(lǐng)悟佛法真諦的境界。
參禪三境恰似人生三境。人認(rèn)識世界之初,一切都是新鮮的,單純的,眼睛看見什么就是什么,這是第一重境界。
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長,看到這個世界復(fù)雜的一面,世間之事經(jīng)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此時人便會變得激憤、憂慮,心中充滿疑問與警惕。山與水都不再單純,人也不愿意輕易相信什么,所有的一切都是人主觀意志的載體。
一個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性命了,人就會這山望著那山高,爭強(qiáng)好勝。為怎樣做人、如何處世而絞盡腦汁,機(jī)關(guān)算盡。許多人終其一生,只能悟到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但有些人通過自己的修煉,終于提升到了人生第三種境界。于是茅塞頓開,回歸自然,專心致志做自己該做的事,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煩惱天天有,不撿自然無。一切盡人意,聽天命,笑看人生,瀟灑自在。
任爾紅塵滾滾,我自清風(fēng)朗月。這正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這便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旭民整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