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大夫,多手執(zhí)塵尾,不談世事,尚論玄理。其實,所謂清談,原是清議、談辯、雅談、正論的意思。其來源與先秦以來的談辯風氣及東漢的清議有關(guān)。
先秦諸子好談辯、以爭論辯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學說。如孟子與告子之辯、莊子與惠施之辯,這種辯論發(fā)展至魏晉,則變?yōu)橐缘兰医?jīng)籍為依據(jù)的談名辯理。
另外,漢代地方清議流行,喜品評人才的才能和本性,發(fā)展至魏晉,則變?yōu)橐妹曳治龈拍钜约暗兰艺芾韥砥吩u人物,成為清談的另一淵源。
玄學,即玄虛之學?!感沟母拍钤从诶献樱独献印氛f:「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即認為現(xiàn)實世界以外,有一純粹抽象的世界,是為「玄」。玄學家以抽象的「無」,作為思想核心,強調(diào)「以無為本」,認為天下萬事萬物,皆產(chǎn)生于「無」?!笩o」便是老、莊心目中的本體。
魏晉玄學尋求順時應(yīng)變的處世之道,在亂世中保存自己,甚至重建或再創(chuàng)社會秩序。魏晉時期的學者,大多從老子、莊子的學說,甚至從《周易》的理論中,尋找「玄」的道理,促成玄學流行。
清談與玄學相互配合,遂出現(xiàn)支配魏晉時代的新思潮。玄學便是道家思想及《周易》哲學發(fā)展的一個階段,而清談則是這種特殊思想的表達方式。
清談玄學盛行之原因
1.東漢的「黨錮之禍」,不少名人才士,身罹政禍。魏晉時,曹氏及司馬氏先后篡位奪權(quán),亦大殺名士。士人遭此大劫,感到心灰意冷,為了明哲保身,便縱情物外,轉(zhuǎn)而清談老莊以避世。他們寄情于酒,玩世不恭,談玄說理,助長了清談玄學的流行。
2.漢末以來,經(jīng)學研究已見僵化,士人對章句訓詁,已無興趣,遂趨向討論義理,重視微言大義,開啟了游談之風。善談的士人,每獲盛名,于是學術(shù)風氣為之一變。
3.東晉以后,佛教日漸流行,因為《老》、《莊》之學,與佛學有互相表里的共通處,不少佛教高僧都加入清談行列,助長了玄談的發(fā)展。
魏晉玄學發(fā)展概況
1.東漢未年至曹魏末年
曹魏放棄東漢以來的察舉制,選才標準由「用人唯德」變?yōu)椤赣萌宋ú拧?,代表著儒家傳統(tǒng)理論衰落,名家之學抬頭。學者就人的德行與才能間的關(guān)系展開辯論,這種清談后期配合了道家思想,認為有名(不完全、有限制的)是臣道,無名(無限制的)才是君道,漸展為玄言之學。
2.魏正年間
何晏發(fā)揮老子無為而治的主張,認為「道」是無名的,而圣人深得「道」的精髓,故圣人便能「無名」。此外,何晏及王弼卻主張現(xiàn)實世界之外,是有一個無形及本體的世界(稱「無」),亦即宇宙的本源。何、王二人也不反對名教,但認為名教應(yīng)與自然配合。
3.西晉元康年間
竹林七賢認為名教只是統(tǒng)治者用以統(tǒng)治的工具,遂尊奉老莊,反對禮教,駁斥何晏┃王弼「名教合于自然」的貴無論,提倡「超名教而任自然」。這時期對儒學的反動,亦由單純的學說辯論,變?yōu)樾袨閷嵺`。
4.西晉永嘉年間
裴□不滿竹林七賢的放誕,又不認同何、王「名教合于自然」的主張。他認為萬物皆自然而生,主張「名教即自然」
5.東晉南朝
這時清談成為政治上的特色,論題包括聲無哀樂、養(yǎng)生等。加以當時佛教盛行,佛理滲入學,人們多以老莊釋佛,或以佛釋老莊,成為一種佛學化的玄學。
清談玄學的代表人物
何晏
字平叔,三國時魏國大臣,玄學家。以秀才知名,好老莊,提倡玄言。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導(dǎo)玄學,競事清談,為士大夫所效,一時風氣。他援老入儒,宣稱「天地萬物以無為為本」,主張君主無而治。還提出重自然,輕名教。
王弼
字輔嗣,三國時玄學家。素好論儒道,辭才逸辯。他把「無」作為萬物之「本」;同時認為「無」是天地萬物存在和發(fā)展的最后根據(jù)。認為「無」就是「道」。
阮籍
字嗣宗,三國時名士?!钢窳制哔t」之一。他反對虛偽的名教而崇尚自然,以天地、萬物自然存在的觀點,否定了在自然之另外有主宰。他認為萬物出于自然,「道」即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人們要學習自然了解自然。阮籍還認為天地萬物是一體和諧的。他認為人生的目的,是要完全順應(yīng)自然。他既反對「名教」,又把「自然」和「名教」調(diào)各起來。因他只是反對司馬氏借名教來攏絡(luò)士人,內(nèi)心是要維護真正的名教的。
嵇康
字叔夜,三國時名士,「竹林七賢」之一。他崇尚老莊,反對虛偽的禮教和禮法之士,還發(fā)表過離經(jīng)叛道、非薄圣人的言論。他否認世界的本源是「無」的說法,認為萬物都是由元氣產(chǎn)生的。嵇康還強調(diào)「自然之理」,反對「古義」出發(fā)。人們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判斷,首先要求得「自然之理」。前人的「古義」對于自己的認識只起輔助作用而矣。
清談玄學對后世之影響
玄學與佛觀念,如有、無、靜、真實、虛無等,頗有相通之處,東晉以后,高僧亦多尚清談,玄學家與高僧互相論難,佛教典與老莊釋義趨于本土化及哲學化,中國思想界得的內(nèi)涵遂得以擴大,有助儒、釋、道三教合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