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河西走廊的烽火連天
頂著八月的寒風飛雪徒步翻越烏鞘嶺,置身絕塞風煙的河西走廊。一路尋覓漢、明長城與烽燧的遺跡,更體驗著登臨絕塞的壯懷激烈。
氣勢赳赳的雷臺銅車馬展示著武威曾經(jīng)的輝煌。在五胡亂華的南北朝,河西雖然也是紛爭戰(zhàn)亂,但歷都四國的武威成為河西走廊的心臟,在史書中展現(xiàn)著千年涼州的風采。大宛的寶馬踏著驚鳥天馬行空,巍巍的祁連、脈脈的古道、悠悠的白塔,本來就是一曲豪邁與溫情的涼州詞。
從武威到山丹一路追隨著驃騎將軍豪情奔放的馬蹄,過眼是起伏跌宕的祁連雪山、連綿不絕的夯土長城與斷續(xù)猶存的關(guān)塞遺跡。馳騁在山丹軍馬場,環(huán)繞在美麗的胭脂山下,耳畔風聲似乎還是當年匈奴被切斷右臂的興嘆。
沿著綿延的明代夯土長城向西到達張掖。祁連積雪的融水黑河滋潤著這片綠洲?!皬垏垡?,以通西域”,有著“塞上鎖鑰”之稱的張掖,從張騫鑿空西域打通絲路起便是兵家必爭和商家重鎮(zhèn)。張掖雄壯的鎮(zhèn)遠樓四面牌匾,掛起了凝重的古城風韻,展現(xiàn)了“金張掖”的繁華往昔。即使歷經(jīng)了千年的紛爭,這里始終是佛國的世界,大佛寺、土塔、木塔、西來寺,都訴說著這里曾經(jīng)僧侶如云、香火連天的佛境。
張掖的馬蹄寺依偎在祁連腳下,是遠離世外的修心之所。那山崖上鑿出的三十三天窟如同通往佛國秘境的通道。從巍巍的雪山冰川、到郁郁的森林幽谷,再到悠悠的溪流草甸,都透著曾經(jīng)的純凈。能歌善舞的裕固族在那里立起氈房,用歌聲傳遞天邊的旋律。
張掖的丹霞地貌,是將天上七彩的云霞直接披到了綿延的山體之上。置身其間感覺自己就如畫筆的筆尖,在大自然的七彩調(diào)色盤中蘸著顏料行走。
從張掖到酒泉,一路的戈壁有多情的祁連相伴,路過的駱駝城遺址是當年北涼沮渠蒙遜的都城,而后玄奘在這里的高臺上曬經(jīng)。雖然駱駝城因風沙和缺水而被遺棄,但如今這一帶的縣名叫高臺。
漢武帝設(shè)置酒泉郡亦如史詩般浪漫:當這位胸懷萬里的君主得知自己的愛將霍去病取得完勝之后賜酒三千里外;而這位同樣胸懷意氣的少年,將酒倒入泉中和全體將士暢飲。那已經(jīng)是兩千年前的故事了,而現(xiàn)在西漢勝跡邊酒泉酒廠的“漢武御”酒,卻讓整條街上都飄著醉人的酒香。
從酒泉到嘉峪關(guān),看到那萬里雄關(guān)和遠處群山一樣層層疊疊,雄偉的關(guān)樓伸出雙臂,牢牢控制著天險的河谷與崖壁。塞外狂風吹著戈壁沙塵,讓我們浮想那千百年來“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的故事。
武威到酒泉的河西走廊,是歷代絲綢之路上軍事性最重要的一段。讓我們一起隨著古人的足跡漫溯。
武威:收取涼州入漢家
河西八月天,風雪烏鞘嶺
--------------------------------------------------------------------------------------------------------------------------
烏鞘嶺位于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境內(nèi),為隴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氣溫-2.2℃,志書對烏鞘嶺有“盛夏飛雪,寒氣砭骨”的記述。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行求法,都經(jīng)過烏鞘嶺。漢代與明代先后于此修筑長城,至今遺跡可尋。
河西走廊位于黃河之西,東自烏鞘嶺、西至唐代玉門關(guān),介于南山山脈(祁連山)和北山山脈(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之間,形如走廊的狹長地帶連接著中原與西域,九百公里的通道貫穿了武威、張掖、酒泉三郡。
向達《西征小記》中論河西形勢:“秦漢以后,河西為匈奴、大月氏、烏孫諸民族互爭雄長之地。漢武帝思雪高祖平城之恥,乃收河西于版圖之內(nèi),一以絕匈奴之右臂,一以建立通西域諸國之走廊。于是筑長城以限胡馬之南下,移民實邊以奠長治久安之局。海通以前二千年來,中國與外國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以及文化上之交光互影,幾無不取道于此。”
--------------------------------------------------------------------------------------------------------------------------
循著遺留在公路邊的烽燧殘跡,凝望著云霧繚繞、如同壓了床厚厚棉被的烏鞘嶺,想必嶺上正風雨大作。
中午到達安門村,我們一下車就被凍著了,烏鞘嶺高寒果然不謬。頂著風走了一公里的老國道,看到公路右手邊斷斷續(xù)續(xù)的夯土墻隨著山谷蜿蜒,幾座烽燧依稀可辨。想著漢朝以來的烽火曾經(jīng)在這里傳遞,想著張騫、玄奘都從這里走向西域,我們也不顧此時身邊呼嘯而過的風,更不顧落到身上零星的雨,向前方最大的烽燧走去。
來到烽燧前,吟著張籍的《隴頭行》:“隴頭路斷人不行,胡騎夜入涼州城。漢兵處處格斗死,一朝盡沒隴西地……”我們想象著匈奴當年傾巢出動、突破長城的防線,隨后漢朝的將軍趁著夜色突入敵營、重新奪回烽燧、控扼山口的場面。我們忘乎所以地沿著古人的足跡,踏著陡峭的攀道登上烽燧,凝望著烏云涌動的烏鞘嶺。大雨就要來了,滾滾濃云間回蕩著忘我的吟嘯:祁連烽火連云起,烏鞘沙石走似兵。胡騎銜枚霧障出,長城踏缺舉巢傾。將軍百戰(zhàn)無懼死,驅(qū)馬單槍斫敵營。隴上行云皆作雨,洪波萬里瀝豪英。
雨如期而至,卻沒有能擋住我們的腳步。一身淋漓、翻過烏鞘嶺的埡口時,雨中已夾著冰雹。埡口間的地勢略為平緩,長城遺跡也出現(xiàn)了變化,看殘跡似乎這里曾經(jīng)有一個城池或軍營?!昂彀嗽录达w雪”,我們沉浸在邊塞的蒼茫意境中。
雨雖然很大,但翻越烏鞘嶺、尋到長城遺跡的興奮,讓我們久久忘情。翻越烏鞘嶺三十里路沒有行人也沒有車輛,迎接我們檢閱的只有山坡上的牛群羊群,它們還齊刷刷一臉詫異地望著濕漉漉的我們呢!
河西據(jù)根本,涼州尋古跡
--------------------------------------------------------------------------------------------------------------------------
武威地處河西走廊東端的要沖,山川險峙、土田沃饒,無論是軍事價值還是經(jīng)濟地位都十分重要。漢武帝為彰顯大漢的武功軍威而置郡得名。南北朝時期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先后在此建都。唐代武威依然是河西走廊最繁華的城市。《元和郡縣圖志》中記載唐開元年間武威有人口兩萬六千余戶,是當時蘭州的六倍、張掖的五倍、酒泉的十一倍。而《太平寰宇記》中記載唐天寶年間武威有人口三萬兩千余戶,風俗“金氣堅剛、人事慷慨”。
涼州是多民族雜居之地,處于中原和西域往來的交通要道。印度音樂、西域音樂和漢族音樂經(jīng)過長期的融匯,逐漸形成了《西涼樂》,并在唐代進入宮廷。岑參的“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白居易的《西涼伎》,王維的《涼州賽神》等詩篇,都十分生動地反映了古代涼州的音樂傳統(tǒng)。
--------------------------------------------------------------------------------------------------------------------------
從南門入南大街,武威沒有想象中繁華。大十字廣場上高聳著中國旅游標志——銅奔馬。這里是銅奔馬的故鄉(xiāng),我們首先就前往銅奔馬的出土地——雷臺。
雷臺的主人至今仍有爭議。從馬俑胸前銘文“守張掖長張君”來看,可能是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河西地區(qū)的軍政長官,也可能是前涼張氏家族。規(guī)模宏大的銅車馬陣原物已在蘭州的甘肅省博物館,這里只是復(fù)制品。到明代雷臺上建起了雷臺觀,森森郁柏掩映著四四方方的高臺。明代的道觀多有建在高臺上的習慣,想必是當時的道士看中了這個大封土堆,將之改為道觀的臺基了。
北大街的羅什寺塔是紀念曾在這里說法十數(shù)年的龜茲高僧鳩摩羅什。前秦苻堅派遣呂光用兵西域,呂光一直打到龜茲,將鳩摩羅什帶到武威時,聽說苻堅已經(jīng)戰(zhàn)敗身亡,便在武威建立了后涼政權(quán),鳩摩羅什也就滯留在這里十七年。據(jù)說這座塔最早修建于后涼時期,而眼前這座并不高大雄偉、十二層密檐精巧別致的塔為1934年地震后重修。
城東的大云寺有一口唐代的大鐘,“大云曉鐘”是涼州八景之一。登上鐘樓,用邊上的木槌叩響了這口古鐘。我們懷疑唐代的古鐘為何還懸掛在這里讓人擊打,但鐘的形制與其上力士、飛天、云龍的圖飾,就如同西安碑林陳列的景云鐘的孿生姐妹。
北宋時河西走廊曾被西夏控制,因此在這里能看到西夏文物。西夏博物館在武威的東南角,鎮(zhèn)館之寶是“西夏碑”,又稱“重修護國寺感應(yīng)塔碑”。碑文頌揚了佛祖的靈驗、描繪了武威的繁華和護國寺的富麗堂皇、稱頌了西夏的功德。碑的正面有大量的西夏文字,有人看了后搖搖頭道:“看上去像漢字,我怎么一個都不認識!”可在碑的反面有漢文記錄了相同的內(nèi)容。展廳中除了西夏的文稿之外,還有一些西夏的瓷器,雖然看上去“傻大黑粗”,卻體現(xiàn)了游牧民族粗獷的審美情趣。
西夏博物館邊上始建于明代的文廟由于其規(guī)模宏大,號稱“隴右學宮之冠”。那里除了大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等明清文廟建筑外,東邊一組建筑是文昌宮,屋檐上懸著數(shù)不清的明清匾額。
夜晚的西大街華燈初上,霓虹的倒影映在雨后的積水中,渾似葡萄美酒夜光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