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天境祁連
祁連是“天”的意思,所以一些古籍中也管祁連山叫“天山”,以此彰顯祁連山之高聳、巍峨。
這座綿延近1000公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之上的大山雄踞在青藏高原的東北角,居高臨下,俯瞰著廣袤的歐亞大陸。
祁連山全景圖
烏鞘嶺,祁連山向東伸出的一只觸角,它漸行漸隱,最終止步在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匯合處。
這道山嶺的高差只有600米左右,有公路可通達山頂,然而,就是這座并不十分偉岸的山峰卻無意間將中國大陸一分為二: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吹到烏鞘嶺的東側便會煙消云散,而烏鞘嶺西側的降水也永遠沒有機會回流入海。
所以,翻越烏鞘嶺,就從中國的季風區(qū)走進了非季風區(qū),從外流區(qū)走進了內流區(qū),同時,越過烏鞘嶺一路西進,也就和祁連山連綿不絕的雪峰并肩而行了。
烏鞘嶺
駕車從烏鞘嶺隧道穿行而出,眼前的風景瞬間就變了模樣。在進入隧道前的沿路上,還能不時掠過大大小小的田園村落,但烏鞘嶺的北面卻驀然鋪開了望不到邊際的緩坡草原,像一曲低沉的牧歌悠悠地向遠方吟唱。
在古代中國,草原是游牧民族的天堂,也是中原農耕民族的噩夢。兩種文化的較量,讓處于交界處的烏鞘嶺,注定逃不過征戰(zhàn)的硝煙。畢竟,就在烏鞘嶺附近,依舊能尋覓到矗立的古長城,以最后的殘垣述說著曾經(jīng)的艱難與天命。
烏鞘嶺下的殘破的長城
如果把烏鞘嶺看作是西行之路上的一道門檻,跨過這道門檻,就進入了祁連山腳下狹窄而平坦的堆積平原——河西走廊。
說它“窄”,其實只是地圖上的數(shù)字印象,這條通道全長近一千公里,平均寬度卻只有數(shù)十公里,它的“南墻”是祁連山,“北墻”從東到西,依次是龍首山、合黎山和馬鬃山,兩側高山夾持,中間為狹長的平地,橫豎一對比,走廊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然而,當驅車穿行在這條走廊中央時,大多時候卻都感覺像是走在開闊的平原上。舉目所見,蒼蒼莽莽,荒涼的大地提醒著我們正行駛在西北的干旱地帶,而天邊時隱時現(xiàn)的雪峰卻似帶著夢幻的光環(huán),吸引著我們不斷地靠近,再靠近。
河西走廊
在一個叫扁都口的地方,我們調轉車頭,沿著怪石嶙峋的大斗拔谷鉆到了祁連山的肚子里。
不同于其他的山,祁連山是一座由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所組成的龐大山系,各條山脈之間是平緩的高海拔谷地,而縱貫山谷的柏油路讓這座氣勢磅礴的大山變得可親可近。
這里的年平均氣溫只有1℃,山頂長年積雪,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冰雪幕布,雪線宛若姑娘的裙擺飄落大地。雪線之下點綴著郁郁蔥蔥的云杉林,如瀑布般垂落的高山草甸上遍布的羊群似星斗散落。
親近祁連山
站在路邊遙望,圓滾滾的肥羊如同一朵朵蒲公英,一陣風就讓它們撒歡奔跑,而當它們爭先恐后地涌上公路,所有的車輛都只能靜靜尾隨。
牧羊人默不作聲地站在一處懸石上凝視著這一切,時間變成了一座停擺的鐘,只有湛藍的美好不可抗拒地游向祁連天境。
02 大國夢想
扁都口外,河西走廊的正中央,有一座孤峰聳立的山丘,據(jù)說山上長著一種叫“紅藍草”的植物,可以榨出嫣紅的汁液,給女子的臉頰增添一抹紅暈。所以,這座山被人們稱為胭脂山,書中通常寫作“焉支山”。
遠眺焉支山
祁連山和焉支山之間的大馬營草上駐留著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軍馬場——山丹軍馬場。這是一個存續(xù)了2100多年的組織,它的建立是古老的中國由柔弱邁向強大的堅實一步。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用珠寶首飾賄賂匈奴單于的夫人,借枕邊風解了“白登之圍”,但也從此為立國未穩(wěn)的漢王朝埋下了委曲求全的禍根。
一個個漢室公主和一車車金銀細軟填不飽匈奴人的胃口,彪悍的匈奴騎兵仍時常騎著快馬到漢朝邊境燒殺劫掠。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登基。這位年輕的皇帝不肯繼續(xù)忍氣吞聲,對匈奴的戰(zhàn)略,從妥協(xié)到抵御,從反抗到出擊,一步步拉開序幕。
張騫的使團出發(fā)了,大將軍衛(wèi)青閃亮登場,驃騎將軍霍去病也躍馬而出。驕縱的匈奴人節(jié)節(jié)敗退,并最終舉族西遷,永遠離開了祁連山。
祁連山上的牧場
“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在焉支山的北側,天地昏黃,匈奴人遷離時的悲歌久久回蕩。
然而,山的南邊卻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意氣風發(fā)的霍去病正在祁連山冷龍嶺下的綠色汪洋之間策馬奔騰,他把最強壯的戰(zhàn)馬集合在最肥美的草場上,并下令建立一座軍馬場,為漢王朝的將士供應良種駿馬,這座馬場就是如今的山丹軍馬場。
山丹軍馬場
霍去病和他的輕騎兵騎著山丹馬,以閃電攻勢清掃匈奴各部,并一直追擊到庫木塔格沙漠的邊緣才勒住馬韁。
漢王朝從此解除了西北邊疆的威脅,并牢牢掌控了河西走廊。這無異于為中國版圖增添了一只有力的臂膀,同時也打通了連接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拉開了中國對接全世界的大格局。
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設立,又經(jīng)過數(shù)年的努力,漢王朝最終將蔥嶺以西,昆侖以北的2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納入統(tǒng)治范圍,一個東方大國的雛形儼然形成。
之后的千百年間,班超孤軍深入,平定西域;隋煬帝親征吐谷渾,重開絲綢之路;左宗棠抬棺出征,誓死收復新疆……無數(shù)中華兒女或手持旌節(jié)或身披鎧甲,義無反顧地從祁連山腳下默默走過,而支撐他們前行的無非是國家一統(tǒng)、百姓安康的大國夢想。
河西走廊上的關隘
03 河西四郡
祁連山從不說自己光芒萬丈,她只是一聲不響地攔截著從高空飄過的暖濕氣流,經(jīng)年累月,積攢出一個由2800多條冰川所組成的固體水庫。
當冰雪消融,涓涓溪水蜿蜒而下,匯聚成汩汩涌動的大河,從河西走廊橫穿而過,松軟的泥土被河水浸透,一個個生機盎然的綠洲就在河流兩岸蓬勃迸發(fā),被沙漠三面包圍的河西走廊就這樣成為了一條充滿活力的交通動脈。
俯瞰祁連山
源出祁連山的幾條大河,帶來的都是河西走廊上最耀眼的名字:石羊河上是武威,黑河上是張掖,北大河連酒泉,疏勒河上是玉門和瓜州,敦煌腳下黨河緩緩流淌。
這其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正是漢武帝為經(jīng)略河西走廊所設置的河西四郡。
源出祁連山的黑河
武威,翻越烏鞘嶺后的第一座城市,河西走廊上最大的綠洲。
這座城市還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涼州。 “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遙想當年,長安以西,眾多大大小小的城鎮(zhèn),要論車水馬龍花燈璀璨,可能都比不過武威,作為拱衛(wèi)長安和把控西域的門戶,在很長一段時間這里都是西北地區(qū)的軍政和文化中心。
武威城樓
武威城區(qū)的東北角,有一座東漢古墓,1969年,人們在“挖洞積糧”時,意外發(fā)掘出一個聲勢浩大的銅馬陣列,其中一尊便是著名的 “馬踏飛燕”。駿馬飛騰的健美身姿、馬蹄下吃驚回眸的鳥以及整座雕塑的巧妙平衡,無不讓人拍案叫絕。
戰(zhàn)馬嘶鳴,虎虎生風,這座銅奔馬何嘗不是文化自信的精彩呈現(xiàn)。這是一個彰顯大國雄風的城市,也是漢王朝開疆拓土的號角。武功軍威,震懾四方,這,就是武威。
武威雷臺漢墓
張掖,河西走廊的咽喉,祁連山下的膏腴之地。作為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所滋養(yǎng)出的綠洲,張掖自然也是河西走廊里最大的贏家。
在去往張掖的路上,你會遇到遮天蔽日的林蔭道、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還有整整齊齊的水稻田,而更令人意外的是到了張掖市區(qū),迎面撞上一片葦草搖曳、候鳥紛飛的濕地,要不是天邊還望得到“祁連山頂雪”,就真的要“錯把張掖當江南”了。
張掖濕地公園
倚仗著祁連山的偏愛,在張掖,連干旱都能生出一種別樣的風采。丹霞和彩丘,兩種極其美麗的地貌景觀竟然肩并肩出現(xiàn)在張掖西北郊的同一片紅色地層上。
千姿百態(tài)的丹霞,仿若是一個被遺忘萬年的城池,廊柱環(huán)伺,古堡林立,到處都是帕特農神廟般的謎語。彩丘更像是大自然封印在張掖的七色彩虹,是天空留給大地的唇印,它那令人眩暈的色彩,一亮相便驚艷了世界。
冰溝丹霞
七彩丹霞
張掖市中心坐落著河西走廊里最大的鼓樓——鎮(zhèn)遠樓,當一輪圓月從樓后升起,站在樓前,“玉關曉月”的畫面生動呈現(xiàn),而頂層匾額上熠熠生輝的“萬國咸賓”,則讓人追古憶昔,豪情頓生。張國之臂掖,以通西域,這,就是張掖。
張掖鼓樓,攝影?孤城
離開張掖,沿著祁連山繼續(xù)往西,到了酒泉時,山勢抬升到最高點,所以在酒泉市區(qū)中穿行,往往一抬頭就能看到一排雄渾肅穆的雪峰屏列半空。
人人都知道酒泉有衛(wèi)星基地,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酒泉公園里還真有一個名為“酒泉”的泉眼,泉水清冽,入口甘甜。
酒泉
關于酒泉的得名,有這樣一種說法,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在河西走廊大敗匈奴,漢武帝賜御酒表彰戰(zhàn)功。而軍士甚眾,酒卻只有一壇,霍將軍不愿獨享,便將御酒倒入泉水中,全軍將士拿頭盔盛水共飲,此泉遂得名為“酒泉”。
“城下有泉,其水若酒”,酒泉,原來是大氣灑脫的意思。
酒泉街景
敦煌,古時又叫沙洲,這個稱呼很應景,因為無論從哪個方向接近敦煌,都要穿過茫茫的戈壁大漠。
在敦煌鳴山路上,抬眼就能望見一座巨大沙丘橫臥在路的盡頭,這就是敦煌的地標——鳴沙山。來到敦煌,你一定會驚嘆,城市和沙漠會如此親近,在沙山下生活的人會如此坦然。
敦煌綠洲
方圓近800平方公里的鳴沙山也只被看成了一座大型游樂場,在這里,沙漠并不讓人恐懼,你可以放下一切顧慮,跳進溫柔的沙海,恣意狂歡。
西出敦煌,向南是據(jù)守昆侖道的陽關,向北是控扼天山道的玉門關。
陽關烽燧
“西出陽關無故人”,“春風不度玉門關”,古時候,跨過這兩座關隘,就徹底離開了祁連山的庇護,同時也告別了中原文化圈,走進了陌生的西域。
敦煌者,盛大輝煌。河西走廊盡頭的這葉小小綠洲,寄托的實則是一個王朝對異域世界的無限期許。
鳴沙山月牙泉
04 文化走廊
祁連山就像是一把打開文明之門的鑰匙,它恰到好處地矗立在農耕文明、草原文明、藏地文明和西域文明的交叉地帶。山頂?shù)谋┤谒炀土松侥_的片片綠洲,首尾相銜的綠洲又給予文明以行走的途徑。
從張騫鑿空西域,到霍去病蕩平匈奴,再到漢武帝打通絲路,不同文明間的溝通交流轟然涌現(xiàn)。往來不絕的西域商旅、屯墾戍邊的移民和將士以及眾多游牧部族的后裔在祁連山下碰撞融合,共存共生。
祁連山下的草原
當中原陸沉,生靈涂炭之際,局勢穩(wěn)定的河西走廊又張開臂膀,接納了西遷避亂的中原難民,儒家的文化思想和秦漢魏晉的士族文脈也在祁連山的蔭庇下落地生根,枝繁葉茂。
在佛法東漸的進程中,祁連山也無疑是一座耀眼的燈塔。東來的鳩摩羅什,西去的法顯、玄奘無不取道河西走廊,使得佛教文化于此盛極一時。
在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張掖馬蹄寺和武威天梯山,僧侶和工匠們用美輪美奐的壁畫和造像定格了那個歷史上的高光時刻。而發(fā)生在武威白塔寺的涼州會談,不僅是佛教傳入草原的重要事件,同時也促成青藏高原從此融入中華大家庭。
敦煌壁畫
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五涼文化則是在河西走廊的大熔爐中煉造而成的地方特產,其中最有名的是由西涼樂舞演化而來的《涼州詞》和《甘州曲》,無數(shù)文人墨客以此為題,寫詩填詞,從他們的生花妙筆下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雪山草原的莊嚴與靈動,大漠邊關的粗獷與蕭瑟,戎馬生涯的豪邁與孤寂以及儒釋兩家的謙和與悲憫……而這不正是祁連山所獨有的人文特質嗎?
日落后的嘉峪關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黃河以西,云端之上,祁連山頂?shù)陌籽╈陟陂W光。
走在山下,邂逅一個個古老又嶄新的城市,想起你我正處在時光的深處,和千年往事互相凝望,雖萬籟俱寂,卻蕩氣回腸。
END
《穿越河西走廊》系列連載
關注地球旅客查看更多章節(jié)
原創(chuàng)作品,轉載須經(jīng)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