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齊家”在古人心中永遠是地位至上,不可撼動的。
古人對家庭如此重視,對家族文化的傳承和祖輩德訓的學習自然不可忽視,由此衍生而來的族譜文化也是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在文字還沒產(chǎn)生之前,古代人采用結(jié)繩的方式記錄家族歷史,家里有幾代人就在繩子上打幾個節(jié)。
當然這種方法能記錄到的祖輩資料非常有限。
到后來,又有了口口相傳的族譜記錄方式,為了方便記憶,取名的時候,往往父親名字的字和兒子孫子的字都會重復一兩個。
這種傳承方式當然更費事,遇到個記性不好的后代,好不容易流傳下來的祖輩們一不小心就被忘個十之八九。還容易永久刪檔。
經(jīng)歷了一系列不怎么靠譜的祖先留存方式,最后還是發(fā)現(xiàn),記下來才能流傳的更久遠,也更靠譜。
據(jù)考察,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實物家譜便是刻在龜甲獸骨之上的商代甲骨文家譜,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實物家譜。
后來,司馬遷在《史記》中也以譜牒為依據(jù),詳細記錄了夏商周三朝以及各世系之間的關(guān)系。
發(fā)展到商代,青銅器盛行,青銅器不僅作為權(quán)力和地位的代表,還可以作為儲存信息的載體,很多家族都喜歡在青銅器上記載祖先功績,進而形成一種新形式的族譜。
后來,又有了記錄在布和絲絹上的族譜,這種族譜一般比較大,除了文字記錄外還輔助繪一些廳堂樓閣、松竹等吉祥之物,以示對祖先的重視。
到春秋戰(zhàn)國至魏晉,竹簡作為主要的書寫工具,族譜的記錄便以竹簡為主。但竹簡有個很大的缺點,材料笨重而且留存不方便。
大家可以想想,春秋之前起碼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用竹簡記載的話,要多少竹簡,竹子還容易發(fā)霉,保存極不容易。
除去族譜的記載方式,從魏晉南北朝開始,族譜文化還隨著時代的不同,興衰也不同。
魏晉南北朝時期,不管做官、婚嫁都很重視門第,這時候,族譜就成了身份地位高低的最重要信息來源了。
國家還專門設(shè)立譜局和譜官,專門從事譜牒編修和保管工作。
當時三權(quán)之一的劉備從一個草根變成大漢皇叔,就是依靠族譜里有關(guān)劉備祖先皇室的記載。
有了皇室祖先當然是背靠大樹好乘涼,但祖輩籍籍無名的人也大有人在。
有些草根子弟為了仕途不惜鋌而走險偽造家譜、冒充士族??梢姰敃r社會對族譜文化有多重視。
西漢時期成功發(fā)明造紙術(shù),而且經(jīng)過一步步的改良,紙張越來越薄,也容易存儲。族譜便以紙質(zhì)方式大量留存下來,直到現(xiàn)在。
到唐朝時期,修家譜,重門第的風氣達到頂峰,唐太宗為了讓自己所在的關(guān)隴士族皇族一脈作為第一族,下令重修族譜。
武則天也下令重修族譜,加入自己所在的庶族一脈。
除了朝廷皇室下令修建完善族譜外,宋代以后,門第地位不再那么重要了,世族新貴和有識之士也開始私修族譜,糾正了很多官方修譜的不實信息。
到明清時期,統(tǒng)治者鼓勵老百姓編修族譜,族譜數(shù)量得到了空前提升,對族譜的傳承和保存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隨著科技發(fā)展,族譜有了互聯(lián)網(wǎng)電子版,即通過電子文檔、電子表格、圖片、視頻等數(shù)字形式保存家譜文獻資料,進行族譜存儲和修訂。
不僅能隨時隨地查閱,還方便保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