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臺山,走到哪里都能見到大白塔。而到塔院寺,瞻禮的實是大白塔。大白塔塔身撥地而起凌空高聳,在五臺山群寺簇擁之下頗為壯觀,人們把它做為五臺山的標(biāo)志。此塔通高七十五點三米,環(huán)周八十三點三米,因供奉佛祖舍利而為五臺山第一圣跡。此行(2014年10月)得朝拜大白塔且在塔廊中轉(zhuǎn)經(jīng),甚為知足。
大白塔,全稱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寶塔,原稱大慈延壽寶塔,位于沂州市五臺縣臺懷鎮(zhèn)楊林街,坐落在五臺山塔院寺內(nèi),是五臺山的主要標(biāo)志。也稱釋迦牟尼舍利塔,俗稱大白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臺山大白塔非常神秘。神秘在哪兒呢?是它塔中有塔。塔中套有磚塔、石塔,并且藏有佛祖舍利。大白塔的前身為“慈壽塔”,“慈壽塔”始建于何時,難以稽考。
《清涼山志》載,塔在漢明帝以前就有。據(jù)說東漢明帝時,西域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就是看到五臺山臺懷之地似佛祖說之靈鷺山,且此地已有一佛塔,便奏明漢明帝在五臺山修筑寺院。由此可知,佛舍利塔,建造于五臺山興建佛寺之初。另據(jù)記載,唐朝以前這里就有一座二層八角塔,以后毀掉了。
大白塔塔基為正方形,塔身狀如藻瓶,粗細相間,方圓搭配,造型優(yōu)美。塔頂蓋銅板八塊成圓形,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等八卦地位安置。塔頂中裝銅頂一枚,高約五米,覆盤二十一米多,飾有垂檐三十六塊,長兩米多;每塊垂檐底端掛風(fēng)鐘三個,連同塔腰風(fēng)鐘在內(nèi),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個。風(fēng)歡鈴動,叮鐺作響。
公元前486年釋迦牟尼佛滅度,煉就成八萬四千個舍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黃金七寶鑄成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于四方供奉。
隋時,在中國立有十九座佛真身舍利塔,五臺山獨得其一,稱之為“慈壽塔”。北魏時顯通寺稱“大浮圖寺”,意即大塔寺,可見大白塔的前身“慈壽塔”,最晚在北魏時期已聳立于五臺山。所以,現(xiàn)在福成所見的五臺山“大白塔”,實是自東漢以降,由北魏、隋、唐、元、明歷代所建所修,看到的是大白塔,隱于其后的是佛教文化與圣物的世代光輝。它的厚重、神圣,非一般古代建筑可比。
福成繞塔,按佛家規(guī)儀,推轉(zhuǎn)經(jīng)筒。莊嚴。安靜。一圈一圈。
據(jù)載,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爾匠師阿權(quán)尼哥設(shè)計建造,修建一藏式石塔,將以前的“慈壽塔”置于大塔腹中,明代永樂五年(1407年)建大白塔,并將元代石塔、石塔內(nèi)的釋迦牟尼舍利塔即慈壽塔,藏在大白塔內(nèi)。該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難,為五臺山之冠。建成后,最初作為顯通寺的塔院,明永樂五年(1407),朱棣命太監(jiān)楊升重修此塔并獨立起寺。明神宗萬歷(1579),皇太后李娘娘又令太監(jiān)范江和李友重建。新中國建立后,塔院寺修舊一新(1952年)。
附:五臺山大白塔舊照
拍攝時間為1900-1910年間,作者為(法)菲爾曼·拉里貝
1937.11月塔院寺大白塔;沙飛攝影;大白塔前為五臺縣人民自衛(wèi)隊
五臺山大白塔;1940年
大白塔,拍攝年代待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