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塔通覽·山西卷收錄山西省現(xiàn)存雙塔、三塔17處(其中三塔3處),以下是簡介及目錄索引:
太原
中華名塔:山西太原永祚寺雙塔(明代)
永祚寺((雙塔寺)雙塔,原名宣文塔.。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qū)郝莊鎮(zhèn)雙塔寺內(nèi)。兩座塔形制相似,八角十三層磚結(jié)構(gòu),高五十四點七米。塔檐下雕刻斗拱,檐上飾有琉璃脊獸,絢麗壯觀。塔內(nèi)有階梯踏道可登頂層。雙塔寺雙塔為太原的標(biāo)志。
山西太原永柞寺雙墓塔(清代)
圖片:愛塔傳奇攝
太原永祚寺山門以西百余米保存有兩座小型墓塔。兩塔東西排列,外形相似,東塔稍高,四米左右,西塔高約三米,都是六角實心磚塔,塔身出檐簡易,頂部有仿木結(jié)構(gòu)塔檐。塔身無銘記,外觀判斷為清代建筑。
中華名塔:山西太原晉源開化寺連理塔(宋代)
開化寺連理塔在太原市晉源區(qū)金勝鄉(xiāng)寺底村西北蒙山腳下。開化寺連理塔是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 9 0年)的建筑。兩塔基底相連,故稱連理塔。開化寺連理雙塔,為磚砌單層兩基塔,兩塔南北并立,東向,相距三米,南塔額“化身佛舍利塔”,北塔額“定光佛舍利塔",兩塔形制相同,塔平面呈方形,高度均為8米,須彌基座高3.3米。
山西清徐梵宇寺石塔(唐五代·雙塔)
梵宇寺石塔, 清徐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太原市清徐縣碾底鄉(xiāng)碾底村馬鬣寺遺址(龍林山)。兩座石塔東西對峙,相距約500米。東塔,全稱唐代文殊石塔,簡稱文殊塔,建于唐貞元十三年(797年);東塔位于寺東側(cè)山岡上,為石砌二層方形佛塔,坐北朝南,稱文殊塔。西塔據(jù)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碑文載,為五代(907年~960年)時期志公塔。西塔立于寺西側(cè),坐東朝西,為石砌單層方形墓塔。邊寬1米,高2.4米。西向有龕,上部出檐,頂覆仰蓮二層。塔剎已毀。
山西陽曲帖木兒三塔(元代·三座)
圖片攝影:茶禪子
帖木兒三塔,因座落在史家莊,也稱史家莊塔。位于陽曲縣城東北三十五公里楊興鄉(xiāng)史家莊村東南二百米處坡地上,1987年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帖木兒塔為群塔,呈三角形佇立著,相望相守。中為石塔,東西為磚塔。史家莊村在七八百年前元代的時候出過一個武德將軍,在云南做官,叫什么也先帖木兒,漢名史彥昌,中間矮點的石塔是他給他父親史仲顯建的墓塔,東塔是他的墓塔,西塔是他的弟弟拜延帖木兒的墓塔。
陽泉
中華名塔:山西陽泉平定天寧寺雙塔(宋代)
平定天寧寺雙塔是陽泉地區(qū)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平定縣城的標(biāo)志性建筑。雙塔為八角形樓閣式磚塔,東西并列,又稱東塔、西塔。原為天寧寺附屬文物,現(xiàn)寺毀僅存雙塔。塔建于北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由于年久失修,東塔地基滑坡,塔身傾斜掉磚,西塔也坍塌近半。 2006年,雙塔得到保護性修復(fù)。
臨汾
山西鄉(xiāng)寧文筆雙塔(明清)
圖片:耶律一溜煙攝
文筆雙塔位于山西省臨汾市鄉(xiāng)寧縣城南玉環(huán)山之腹,兩塔東西對峙,相距四百米,中間相隔鳳凰溝,
西塔原名狀元峰,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知縣彭萬里創(chuàng)建,原址在東帝君廟,清乾隆三十年(1765)知縣福錄移建今址改稱文筆峰,塔八角七層,高三十米。基座正方形,周長二十四米,直徑四點三米,磚灰結(jié)構(gòu),塔西原有文昌祠與鐘風(fēng)樓,已毀。
東塔,亦名文筆峰,清乾隆三十年邑人鄭飲天創(chuàng)建,原為木制結(jié)構(gòu),咸豐九年(1859)邑紳閻時康等主修,改為磚灰結(jié)構(gòu)。塔身高二十米,底層周長十二米,直徑四米,塔體、塔基均為八角形,塔身樓閣式七層,第一層壁上有八卦形磚一周,第七層西南壁開窗,塔頂為大圓蓋寶珠頂。
山西翼城雙塔(明清)
翼城雙塔,即文峰、五魁兩塔,位于山西省臨汾市翼城中學(xué)東南方,舊時學(xué)宮附近,緊臨澮河。兩塔相距二十米,翼城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運城
中華名塔:山西臨猗雙塔(宋代)
圖片:耶律一溜煙/攝
臨猗雙塔,又稱"雁塔",妙道寺雙塔。雙塔位于臨猗縣城北隅雙塔學(xué)校內(nèi),據(jù)《猗氏縣志》及兩塔碑文載,兩塔創(chuàng)自隋唐間,宋代重修。此處歷為寺院,先后名為"妙道寺"、"雙塔寺"、"雁塔寺"。明太祖洪武年間置僧正司于寺內(nèi)。兩塔東西排列,相距50余米。雙塔之門,對向而立,俗稱西塔為"白蛇塔",東塔為"許仙塔"(塔之七層畫有許仙像)。每年七夕,有"雙塔交影"之稱。又因雙塔上雁巢叢結(jié),黃昏時小雁環(huán)飛,故亦稱雁塔。
雙塔分東西,相距五十余米。雙塔之門對向開辟。東塔座東向西,磚灰結(jié)構(gòu),方形七級,高約四十余米。一層西面壁有拱狀券門,塔中為佛龕,以上均為實心柱。一、二層密檐下為磚雕四鋪作斗拱,三至七層均為迭澀伸出或收剎密檐。五、六、七層,四面均有四根隱形倚柱,支撐在檐下,在此三層西面的倚柱中,各飾有一隱形拱狀券門和兩個橫欞窗,造型非常美觀。
長治
山西長子法興寺八角塔(唐代·雙塔)
八角塔在法興寺前院,舍利塔之前,左右兩塔,形制相似,規(guī)格相近,布局對稱,均系唐代刻制,與石經(jīng)樓呈三角狀。塔平面均為八角形,三層,各層塔檐雕作迭澀出檐。塔剎為仰蓮座,上置伏缽,五層相輪,塔身塔檐由下而上逐層收分,造型美觀,比例協(xié)調(diào)。始建于唐咸亨四年(673),保存至今,完好無損,這種形制唐代石塔,國內(nèi)現(xiàn)存極少,實屬珍貴。
晉城
中華名塔:山西陽城海會寺雙塔(唐、明)
山西陽城海會寺雙塔,是琉璃懸閣寶塔,在陽城縣東十五公里北留鎮(zhèn)大橋村,公元922年建,為高20米的舍利塔和明代建的高50米的如來塔,秀甲三晉。
沂州
中華名塔:山西五臺山塔院寺雙塔:(大白塔(元代)''/
山西五臺山塔院寺文殊發(fā)塔(小白塔·元代)
塔院寺雙塔,即 大白塔和小白塔。均建于元代。大白塔全稱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寶塔,原稱大慈延壽寶塔。位于山西省沂州市五臺山塔院寺內(nèi),是五臺山的主要標(biāo)志。也稱釋迦牟尼舍利塔,俗稱大白塔。
小白塔位于五臺山塔院寺大白塔東面,名“文殊發(fā)塔”,又稱小白塔。文殊發(fā)塔位于方丈院東邊,與方丈院僅一墻之隔,喇嘛式磚塔,通高十米。據(jù)傳塔內(nèi)收藏有文殊菩薩顯圣時遺留的金發(fā),故名。文殊發(fā)塔始建于元大德五年
山西五臺山菩薩頂雙塔(元明?)
五臺山菩薩頂雙塔,座落于菩薩頂山門前。菩薩頂?shù)纳介T為券洞式,上置“敕建真容院”匾額。山門外階下左右各有一個藏式覆缽式白塔,兩塔之間的石雕欄桿踏道中,為雕刻精致的“九龍戲水”陛道。.
山西五臺山三塔寺塔(明代·三座)
三塔寺因寺內(nèi)三塔而得名,該寺建于明代萬歷年間,由我國歷史上禪宗高僧了塵施工建造,明神宗之母李艷妃多次親往朝拜,巍巍然三座古塔便是明代帝王嬪妃禮拜后所賜贈建造。大清年間,從寧波而來的一代高僧貢嘎上師支持黃教領(lǐng)袖寺廟菩薩頂后,又將三塔寺修葺一新,三塔寺便成為五臺山黃教道場,并深受康熙、雍正兩位皇帝重視。 該寺自東向西,與三泉寺、壽寧寺、西壽寺,同為中臺勝景靈跡。
呂梁
山西柳林雙塔寺雙塔(清代)
雙塔寺雙塔,位于呂梁市柳林縣城賀昌村羊道口西側(cè)的寺廟內(nèi).寺因有雙塔而稱雙塔寺,其座北向南,平面布局為四合院。該寺原為他處一座小廟,清道光七年(1827)始移現(xiàn)址并擴建為寺?,F(xiàn)存建筑為元、明、清代混合結(jié)構(gòu),比較完整。
晉中
山西晉中太谷鳳凰山三塔(明代)
鳳凰山三塔,稱福緣寺三塔或風(fēng)云雨塔,俗稱鳳山三塔,位于太谷縣城南十二里侯城鄉(xiāng)東山底村,為太谷十景之一。鳳凰山山體巍峨雄偉、氣勢磅礴,特別是山頂磚塔更是突出醒目。三座磚塔東西方向一字排列。
山西晉中祁縣幽仙寺雙塔(明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