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我愛你,漢字》部分,出示了三種藝術形式:百壽圖的剪紙、書法扇面和印章。
“百壽圖”是橫著豎著都是十個“壽”,一共一百個篆書的“壽”字,中間一個行書榜書的大“壽”字,這個“壽”會擋住一些小篆書的“壽”字,但中國傳統(tǒng)藝術講究的就是遮掩、掩映,如我們?nèi)ゴ笥^園看到的“曲徑通幽”,江南園林的“移步換景”,都是如此。在傳統(tǒng)文化中,看不到的,才是更豐富的內(nèi)容。如“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明明只看到一枝花,卻能想象出被遮掩的滿園之花。所以看不到一些“壽”,才能體現(xiàn)出“壽”的無限,從而含有“萬壽無疆”的寓意。
扇面的藝術,體現(xiàn)了我國傳統(tǒng)實用藝術與審美藝術的結合。我國審美藝術往往滲透到實用藝術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扇子、傘、衣服、食器、建筑都是如此,各方面都有相應的藝術品代表。如馬王堆漢墓的一些絲綢,不少博物館都有服飾文物;食器就更多了,如括鼎、豆、簋、鬲、甗等;建筑方面雕梁畫柱、斗拱藻井都是藝術品。提到扇面,總能想起一個和蘇軾有關的故事。蘇軾在杭州任職時,有人告狀說有個人拖欠購綾絹的兩萬錢不肯償還。先生于是把那人召來詢問,欠錢者說:“我家是以制扇為職業(yè)的,正趕上我父親去世,而又從今年春天以來,連著下雨,天氣寒冷,做好的扇子賣不出去,不是故意欠他錢。”先生仔細地看了他很久,說:“暫且拿你做的扇子來,我來幫你開張。”一會兒扇子送到,先生拿了空白的夾絹扇面二十把,順手拿起判案用的筆書寫行書、草書,畫上枯木竹石,片刻就完了。就把寫畫好的扇子交給那人說:“去外面快賣了還錢。”那人抱著扇邊流淚答謝邊往外走。剛出了府門,就有喜歡詩畫的人爭著來用一千錢買一把扇子,拿的扇子馬上賣完了,來得晚的人想買也買不到,甚至到了非常懊悔地離開的地步。賣扇子的人于是全部還清了欠款。
凡是書法愛好者,都喜歡篆刻,我也喜歡篆刻。他們問我學篆刻貴不貴,我說一個單頭平口刀大概五塊錢左右,一塊青田石一般也就兩三塊吧,一塊砂紙也就兩塊錢左右,嗶站上有很細致的教程。所以只需要十幾塊錢,就可以體驗一下。但要想刻得好,就得下功夫。就像齊白石早年拜師學篆刻,師傅讓他從河邊挑兩擔石頭,然后讓他把石頭刻了磨掉再刻,直到兩擔石頭都磨成泥,功夫就練成了。后來齊白石果然堅持下來,最終成為篆刻大師。與此相似,王獻之在向父親王羲之學習書法時,王羲之為了考驗自己的兒子是否是練書法的胚子,在王獻之聚精會神的寫字時,悄無聲息的走到王獻之的身后,伸手用力的抽離王獻之手中的毛筆,只見毛筆仍舊紋絲不動的緊握在王獻之的手里。眼見兒子小小年紀竟有如此握筆勁道,王羲之為此高興不已,稱贊王獻之將來也會是個書法大家。 王獻之聽完老爹的夸贊后,不免有些飄飄然。在十來歲時,就迫不及待的問王羲之,說道:我的字再練個兩三年應該就差不多了吧?王羲之為了讓兒子不因驕傲自滿而荒廢了天賦,只是搖頭不語。王獻之見老爹默不作聲,急著又問道:“那五年?”王羲之聽完后,手指著院子里的18個大水缸,說道:“你要把這18個水缸的水都給寫盡了,字才算湊合。”王獻之聽后才知道,原來自己離書法家還差18個大水缸,這才靜下浮躁的心,刻苦練字。十八缸水,不是涮筆,而是研墨,古人寫字都是用手持紙筆,所以字很小,所以10毫升水就可以寫很多字。這樣能用完18缸水,真是苦功夫。
這節(jié)課就講了講漢字相關的小故事,希望能以這些故事,帶領孩子們進入一個漢字藝術的世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