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馮塵曾說過: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相互滋養(yǎng)。我原本以為自己為你付出一切,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成全的原來是我自己?!?/strong>
生命是一個因果輪回,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在不久的將來必會獲得可觀回饋。
所以,在對子女的教育中,父母都攜帶著一份私心,想要子女事業(yè)有成,將來能善待自己。
有的父母,能正式自己與孩子間的關(guān)系,提供條件卻不多加干涉,在不觸犯底線的范圍內(nèi),任其肆意生長。
而有的父母,太過急于求成,對孩子的管控更是無分寸,無底線,溺愛苛刻兩極化。
你自認為的過人教育,愛意表達,實際上是對孩子的迫害,無意中會毀掉孩子的未來。
付出的心意固然珍貴,但方式的選擇卻更為重要。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不是家境,不是智商,而是這3件事?!?/p>
父母若是不以為然,將會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能做的事,別替他做
現(xiàn)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看孩子,猶如稀世珍寶,恨不得將世間美好都贈與他們。
只不過,愛意一旦越界,就會被定義為寵溺,父母竭盡所能的付出,不僅落不得好,甚至會將孩子拖入深淵。
先前,一位網(wǎng)友爆出了一段“顛覆三觀”的聊天記錄:
一位家長與幼兒園老師因“不給孩子提褲子”這一事件,引發(fā)了爭執(zhí)。
歸結(jié)到底,其實就是兩點。
一.孩子的不作為
已經(jīng)五歲的孩子,卻連自主吃飯,提褲子這種小事都無法完成,對老師,也毫無尊重可言,不禮貌的發(fā)言讓人意外。
二.母親的溺愛
母親“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口口聲聲說著自己的孩子是“早產(chǎn)兒”,生活能力本就比別的孩子差,老師理應忍讓照顧。
自溺愛不說,竟讓別人也妥協(xié)忍讓?這屬實有點不講理。
真實事件擺在眼前,父母的作為,孩子的未來,可想而知。
過度的干涉,只會扼殺孩子的自主能力和獨立意識,從而喪失創(chuàng)造性。
父母更應該做的是“放手”,讓孩子在嘗試中成長,在挫折中堅強。
孩子該犯的錯,別替他避免
每個孩子,就如同白紙一般降臨到這個世界。
未曾見過現(xiàn)實的社會,繁雜的種種,純凈善良的模樣,激發(fā)了人的保護欲。
身為孩子最親近的人,父母用自己的寬闊肩膀,造成了獨屬于子女的烏托邦。
在這個小小的世界里,沒有煩擾挫折,只有無盡的美好。
這一切美好,都是由于父母的謹慎管制以及費心的風險規(guī)避。
若是認識到事情是危險的,錯誤的,便直接抵制子女的嘗試欲望。
自認為是保護,殊不知是阻礙。
俗語常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生本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你的阻止只是短暫的逃避,并不是長期的保護。
子女終有獨立的一天,當現(xiàn)實的挫折磨難蜂擁而至時,有經(jīng)驗,有心理防備的人,才更能從容面對。
而從小被保護,被庇佑的孩子,或許會難以承受壓力的反噬,從而虛度余生。
真正機智的父母,應該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就算結(jié)果不盡人意,也不要苛責。
比起錯誤本身,從失敗中汲取的經(jīng)驗,才更為可貴。
孩子該發(fā)泄的情緒,別替他壓制
作為父母,穩(wěn)定的情緒,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滋養(yǎng)。
媽媽的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孩子世界的溫度。
正如胡適所說: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都得感謝我的母親?!?/strong>
而家長的情緒管控,往往體現(xiàn)在孩子的情緒發(fā)泄上。
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為純真的存在,他們的情緒表達也會更直接,遇到憤怒的事,會直接發(fā)脾氣,遇到委屈的事,會直接放聲大哭。
面對孩子的情緒發(fā)泄,很多媽媽的第一反應是強行制止,最終目的是要結(jié)束孩子的撒潑,而不是去感受孩子的需求。
但就像費羅伊德所說:
“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丑惡的方式爆發(fā)出來?!?/strong>
等到情緒反噬的那天,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都無力承受。
要知道,情緒是人生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并不是什么洪水猛獸。
與其制止,不如直面。
以穩(wěn)定的情緒面對孩子的不堪,讓孩子得到真正的理解和釋放。
人民日報上說:
這世上的大多數(shù)孩子,都會成長為一個平凡的普通人,所以,比起讓孩子成功,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幸福。
在教育過程中,也應該明白謹記,愛需要付出,也需要智慧。
一意孤行的決策,只會阻礙孩子成長,危害子女的人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