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年),顏真卿為楊國忠排擠,降職為平原太守。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河北諸郡被迅速瓦解,只有顏真卿平原郡沒被擊破。
顏真卿聯(lián)合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
顏杲卿設(shè)計殺死安祿山黨羽,奪回土門,使得12個郡一天內(nèi)回歸。
顏杲卿派長子顏泉明,押送俘虜?shù)介L安報捷并請兵支援,不料被太原節(jié)度使王承業(yè)截留,王想領(lǐng)功,手握重兵也不派兵救援。
安祿山聽說河北有變,派史思明回兵常山。
顏杲卿面對比自己多數(shù)倍的史思明軍,在沒援軍情況下,孤軍奮戰(zhàn)了3天,最后彈盡糧絕,城破被俘。
顏杲卿的第3個兒子顏季明一直陪父親作戰(zhàn),盡管傷痕累累,仍然頑強作戰(zhàn),直至被殺。顏季明被殺后只留下了頭部,身軀不知到什么地方。
顏氏家族,在這這一仗中死去30多人,損失慘重。
顏杲卿被押到洛陽,面對叛軍首領(lǐng)英勇不屈,先被折斷一只腳 ,后被凌遲處死,死狀很慘。
顏真卿當時聽到消息,立刻派顏杲卿長子顏泉明到常山、洛陽一帶尋找顏杲卿、顏季明的遺骸,結(jié)果只找到顏季明的頭部和顏杲卿的部分尸骨。
遺骸運回京師,顏真卿悲慟欲絕。
多年的顛沛,國家的憂患,顏氏家族巢傾卵覆的悲痛,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傷痛,在那一刻噴涌而來。
于是,顏真卿寫下了著名的《祭侄文稿》。
顏季明,是顏氏家族中的佼佼者,少年英才,品德優(yōu)良。顏真卿很喜歡他,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作官,為家族增光,為國家效力。
但想不到的是,年紀輕輕、風華正茂的顏季明,還沒來得及大展拳腳、發(fā)揮才能之時,就在戰(zhàn)亂中身首異處,落得極為悲慘的下場。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行草墨跡,長75.5厘米,寬28.8厘米,共234字(涂抹字30多個),現(xiàn)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祭侄文稿》開始抒寫時,比較平穩(wěn),追憶侄子部分,看上去那么美好;到了后面,悲痛萬分,圈圈改改,最后“嗚呼哀哉.....”幾乎寫不下去了。
在我們看來,《祭侄文稿》不象書法,倒像是草稿。
由于在極度悲憤情況下信手寫來的,顧不上筆墨工拙,字體就隨書法家的情緒而起伏,純屬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
所以,《祭侄文稿》字體神采飛揚、遒勁有力,筆勢雄奇,姿態(tài)橫生,自然真情流露,它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作品。
當我們面對這幅情感真摯、凝結(jié)滿腔悲恨的泣血之作時,我們看到的不是作者在寫字,而是在述說心中的悲憤。
一部曠世奇作就這樣誕生了。
元代鮮于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所有行筆和牽帶部分歷歷可見,讓人感嘆筆鋒變幻之妙,產(chǎn)生無比優(yōu)美的藝術(shù)效果。
當代書法家蘇士澍:
“此帖雖是草稿,但通篇書法氣度非凡。顏真卿以沉著健勁的筆力,豐腴開朗的氣度,縱筆豪放,一瀉千里,沉痛悲憤之情,溢于筆端。”
顏真卿學(xué)識淵博,工于尺牘,他學(xué)習(xí)書法名家褚遂良、張旭書法,正楷端莊雄偉,行書遒勁舒和,并自成一體,人們把他開創(chuàng)字體叫“顏體”。
王羲之以“中和之美”筑起中國書法的第一座豐碑,顏真卿則是以他的“氣格之美”樹立起中國書法的又一座高峰。
而最能體現(xiàn)顏真卿“光輝燦爛”的藝術(shù)成就的,是他的《祭侄文稿》、《爭座位帖》、《劉中使帖》等行書作品,其中以《祭侄文稿》為最。
《祭侄文稿》與王羲之《蘭亭序》、蘇軾《黃州寒食詩稿》一起,被世人尊為“天下三大行書”。
《祭侄文稿》在中國書法史上被歷代書家公認為是繼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之后“天下第二行書”。
顏真卿在安史之亂抗賊有功,重新回到京師,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被封為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
德宗時,李希烈叛變,宰相盧杞銜慫恿皇帝派顏真卿前往勸諭,顏被李希烈拘留。在李希烈威逼利誘下,顏真卿始終不渝,最后被縊殺。
顏氏男兒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們既有文人滿腹的才華,也有武將錚錚的鐵骨,《祭侄文稿》是一部曠世奇作,更是一部血淚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