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下午好,今天咱們這個班開始講了,大家熱情挺高,剛才老貓也講了很多,期望挺高。但是我講課能力不行吧,我也不知道怎么講,咱們就是在一塊互相學習吧。
學習方法嘛,我想咱們就是學好原文。所謂傳承傳承,你從哪兒繼承呀,從咱們老祖宗那兒傳下來的就那么點東西,經(jīng)方,《傷寒論》就那么多。實際上他傳承的不好,在漢代就差點傳丟了。經(jīng)過王叔和的整理,原先《湯液經(jīng)》的樣子,內容是有,但是干擾了一下,用了一些歧黃的理論,給我們傳承上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不好理解了就是說。如果按原先的理論體系來理解,傷寒論很好學習的,按照胡老的這一套,按照八綱,六經(jīng)就是八綱,來自于八綱,這樣理解,應該說很好理解,但是由于歷史上的好多原因,造成了誤讀傳統(tǒng)。所以咱們開的這個課,好多人說要咱們辦一個班,師承班,我說可以。學習的方法,我說主要就是學原文,學原文就是為了最好的繼承。你學的是《傷寒論》,你想學《傷寒論》,但實際上好多人學的不是《傷寒論》,是《內經(jīng)》了,實際上咱們《內經(jīng)》也要學。祖國的醫(yī)學有好多派,有好多內容,《內經(jīng)》也要學,經(jīng)方也要學。現(xiàn)在就是《內經(jīng)》學的不多,經(jīng)方了解的也不多,尤其是是真正了解經(jīng)方醫(yī)學的人比較少。所以有它的歷史的原因,誤讀傳統(tǒng),《傷寒論序》上的一些原因吧。所以今天吧,咱們開始講,怎么著學,怎么著講,咱靠大家的力量,看大伙怎么著學,怎么著講比較好,今天開始嘛,也不著急,我們看看吧,商量商量怎么著講好,實際上學習傷寒論跟學習其他的學習是一樣的,主要靠自己的理解,傷寒論更是這樣,有時候看一遍,不見得懂,有的還需要經(jīng)過臨床來體會,當時懂了,以后不見得懂。因為有好多實例已經(jīng)說明,咱們的前輩劉渡舟也好,胡希恕也好,他們年輕時的學習,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一樣的,到了十年以后,他認識又不一樣,二十年后又不一樣,對每個條文,因為古代留下的文字的東西,有時候不好理解,在臨床上碰到過,不經(jīng)過臨床,沒有體會,他就體會不到。就像白通加豬膽汁(湯),胡老在六十年代他認為這條文是對的。后來通過逐漸逐漸學習,通過反復學習,說這個條文不對,肯定是錯了。為什么,他就反復的讀,當然單看這一條是肯定不行,看通脈四逆湯和白通湯,它這個附子的用量,哪個大?白通湯,用的很小的;通脈四逆湯用的大多了。所以這個回陽就靠附子,你不靠附子,靠蔥白哪行啊。所以后來就是再一讀原文,說是方子錯了。應當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弄成白通加豬膽汁湯了,為什么造成這個結果呢,就是讀書,讀書,實踐,實踐,他臨床有了這個體會了,認識到這個問題了。所以有時理解一條,理解一個問題,需要通過反復讀書,通過臨床的反復實踐,所以要通過我們自己的腦子,真正的理解,靠每個人,講,互相講,像我講也好,同學們之間相互講也好,它是個啟發(fā),互相啟發(fā)的過程,走近路,啟發(fā)后,說,哦,我也想到這個問題了,所以說,我們說怎么著學習呢,我主張是咱們從讀原文起,互相讀原文,你有什么看法,我有什么看法,這一條該怎么讀。我看咱們的網(wǎng)上這幾天對那兩條,討論的非常的熱鬧,我看不錯,有些人都認識到了,有些人,因為各有各的經(jīng)歷,各有各的讀書經(jīng)驗,有的就是認識到咱們這個《傷寒論》是一個獨特的自成體系的經(jīng)方理論體系,不能用那個臟腑經(jīng)絡(體系),跟岐黃派一樣的去理解,它是兩個系統(tǒng),兩個理論體系。有的人,他就是受這個影響,看了這個書,受這個理論的影響。他就講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就是太陽經(jīng)經(jīng)絡所過嘛,這樣理解,現(xiàn)在看還可以,以后遇到的問題更多,所以我們在開頭的時候要開好,把這個頭幾條讀好,讀好之后,咱們再繼續(xù)學習,基礎打好了,這樣咱們再學習下面的條文就比較容易了,不走彎路了??纯唇裉煸蹅兌夹枰v什么,怎么著講,是不是著重于討論。咱們不著急,一星期討論兩條是不是可以,你們看看。就是集中學習這兩條,咱們不要著急,消化好了,都理解了,咱們再接著往下學。不用著急,有的條文,很好理解的,咱們很快就跳過去了,不用費多長時間??纯创蠡锏囊庖姟#ú荒苷f話,聽不到聲音是吧。)好聽聽大伙的意見,怎么著學習,怎么利用現(xiàn)代化的工具。
老貓:馮老師把自己的意見給大家說了,現(xiàn)在就是說大家第一次見面,希望大家都上來互相認識一下,自己介紹下對經(jīng)方的了解程度,自己學習的體會,然后大家相互認識一下。希望大家踴躍排麥。學習《傷寒論》有人提出來讓我講,實際上,我的意見,就是咱們自己先看。因為我們現(xiàn)在,胡老講的,我們有一個有利的條件,關于《傷寒論》胡老條文的注解,還有我的一些注解,胡老講的注解后面,我做了一個注解吧,也叫做解讀,也就是說談談我的看法,有的跟老師不一樣的,也談了,有的就是說需要進一步加深認識的我也談了,就是加在那后頭了。這本書馬上就出來,再過兩星期就可以見到這本書。所以大家伙可以看這個書上的注解,每個條文的解釋,有胡老的,有我的,一些注解吧,算是我的一些講座吧就是。這樣從文字上每個條文上,這樣來讀去理解,看大伙能不能理解,如果不能理解,咱們提出來,我再講,這樣效果就快了。不要我每一條每一條講,因為我講啊,就是基本上沒出書上,咱們出的《中國湯液經(jīng)方》這本書上,下面這個新書就是我在原有的基礎上,在《中國湯液經(jīng)方》基礎吧,我分成兩本,一本叫做《傷寒論傳真》,一本叫做《金匱要略傳真》,就是原先老師在以前80年代以前的注解,當然注解有些,我在70年代聽課講課摘錄的老師的筆記,以后啊,我看到有些老師經(jīng)過反復修改的,象148條,我也整理了一下。對于《中國湯液經(jīng)方》,在當初的時候,基本上是胡老70年代初期60年代的一些講稿。最近要出的一本,叫做《傷寒論傳真》,我就是比較明確地分出來了,注解、按語都是胡老的原先的筆記,解讀有一個分開的,那就是我的注解。這樣咱們看看,讀讀咱們老師胡老怎么講的,我的一些看法,這樣對每一個條文的理解,能理解不能理解,能理解就行了,理解了咱們就懂了,不理解的咱們一塊兒討論。我看這樣效果比較好,咱也不能著急,現(xiàn)在要談什么藥物的劑量啊六經(jīng)八綱啊,這個沒有順序的講,也可以講,有機會可以講吧,但是我們講,所謂傳承啊、繼承啊,就是把原文理解好,這本書就行了,整個傷寒論你就掌握了。原文讀不好,往往就是,你怎么理解,聽誰,看了一本書上怎么理解的,這樣往往不是原來《傷寒論》的實質,就是說走了樣了。所以說,我們不用著急,我們講學習的辦法,先自己看書,看完了以后,有什么問題提出來,咱們一塊再互相討論,提出自己的意見。咱們以這么說,他有他的理由啊,為什么這樣理解的,還可以互相討論嗎。當然學術嗎,有它的一個發(fā)展過程,有一個認識過程,我們在學習《傷寒論》的時候,要學到它真正的實質,以前好多人學不到《傷寒論》,讀了傷寒不會看病,他是沒有讀懂,為什么呢,他那個教材有問題,他那個指導思想不行。我個人的意見,咱大伙看看行不行地通,我們就兩個星期以后,可以見到《傷寒論傳真》這本書,這本書由人民軍醫(yī)出版社出版,估計啊半個月可以到新華書店,可以看到這本書,看原文,看完原文之后,有什么意見,咱們提出來共同討論,共同提高吧。好,剛才老貓要(我)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個,原本是太陽病,但因病人自服解熱鎮(zhèn)痛藥后就診,出現(xiàn)脈浮、頭昏,無項背強惡寒,此病算太陽病嗎?這個問題,原本是太陽病,就是知道是太陽病了,吃了解熱藥以后,還有脈浮,沒有頭項強痛惡寒,還算太陽病嗎?只有脈浮,還是拿太陽病提綱來衡量它,是不是太陽病,就看他是不是符合太陽病提綱。如果脈浮,沒有其他癥了,那可以還算是太陽病,吃了藥以后,沒有全好。但是如果出現(xiàn)了口苦咽干,或者出現(xiàn)少陽癥狀了,如果出現(xiàn)里證了,口渴,那脈浮也不是太陽病了,起碼是太陽少陽合病,太陽陽明合病,或者太陰合病。所以這就看臨床的具體癥狀,所以這個提綱是我們作為判斷太陽病,少陰病,少陽、陽明、太陰,六經(jīng)提綱是相對的,都要看到。光看太陽病提綱,不看其他的提綱也不行,應該六經(jīng)病提綱都要了解,這樣判斷這個病,現(xiàn)在只有脈浮,是不是算太陽病,你是清楚了。臨床上說,原來他是個感冒頭痛,是個太陽病,吃了藥以后,頭項強痛惡寒好了,只有脈浮了,沒有其他癥狀了,可以說是太陽病還沒全好;如果出現(xiàn)了其他癥狀,那就傳變了,如果口苦咽干,成少陽了;如果有汗出口渴,那成陽明了。所以就看具體的癥狀,提綱就是我們判斷疾病的提綱,是判斷疾病的方法,主要的內容,所以叫提綱。所以大伙討論這個提綱,我看是比較重視的,這個確實是學習傷寒論,學習傷寒論經(jīng)方的六經(jīng)辨證,是個關鍵問題,必須重視這個六經(jīng)的提綱。現(xiàn)在臨床上許多大夫,聲稱自己尊重張仲景,是經(jīng)方派,但是遇到問題的時候就不用六經(jīng)來判斷疾病是太陽是少陽還是太陰,而是用經(jīng)絡臟腑的理論去解釋了,這就不是經(jīng)方的理論了,他把提綱都忘了。這樣就是我們現(xiàn)在重視提綱,確實理解了,到臨床上判斷的時候就根據(jù)提綱來判斷了。這個問題提的還是不錯的,能進一步理解提綱的作用,就是根據(jù)提綱來判斷在表在里,在太陽在少陽,在少陰在厥陰,它是用提綱來判斷的。
下面一個問題,有頭項強這一癥狀的患者不少,但是只有惡寒或者惡風,發(fā)熱汗出脈浮緩癥狀也多,所以太陽病必須見到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是不是這樣?這個太陽病提綱它是有頭項強痛而惡寒這么一個癥狀,但是并不是說太陽病必須出現(xiàn)頭項強痛而惡寒,如桂枝湯里頭就沒有,桂枝湯開始就沒有頭項強痛而惡寒,但是診斷桂枝湯的時候,符合太陽病提綱才診斷為桂枝湯,但是桂枝湯強調什么,發(fā)熱汗出惡風脈浮緩,它強調這個,但實際上也還有頭項強痛,但是有些不明顯,你比如后面桂枝加葛根的時候,它就強調了有項背強幾幾,所以這個頭項強痛不是必然有的,沒有頭項強痛的它也是太陽病,(因為)其他的癥狀有,其他的癥狀有什么,脈浮、惡寒、發(fā)熱,這些它都有,當然你要判斷有汗出沒汗出,有口渴那就不是太陽病了,或者是合病,或者是單純的陽明病了,所以提綱里不是說都是全的。你看陸淵雷在《傷寒論今釋》里他也講了,關于太陽病提綱,他也認識了,不是說全部積累每一個(癥狀了才是太陽?。幸粋€癥狀的,人家就一個頭痛,剛才說了(就一個)脈浮,其他癥狀沒有,就一個脈浮,那你說是太陽病沒錯了?他也可以是少陰啊,惡寒的厲害,沒有精神,那是少陰病了。所以這里面這幾個提綱要相互理解了就好了。有人現(xiàn)在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都有了,是不是太陽病呀?不見得,因為人家又有了口干口苦,那不是太陽病,或許是少陰少陽了。所以這個東西,提綱就是給我們一個界限,惲鐵樵說的是界數(shù)。界限里面有的可有可無,不用全,但是你得看有沒有其他的癥狀,所以才能確定是不是太陽病。所以這個怎么來理解,提綱怎么理解,太陽病的提綱,咱們這才剛講到太陽病,每一個提綱就是判斷一個六經(jīng)的一個界限,一個標準,標準里頭不一定全有,有一個的也可能是太陽病,全有的不一定是太陽病,要看其他的癥狀有沒有,要綜合起來看。這個提綱我看咱們大伙都在討論的有些認識了,這個提綱應該怎么去分析它,我看應該用八綱去分析它,用八綱去衡量它,這是個八綱的提綱,不是經(jīng)絡。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脈浮是在表,其他出現(xiàn)頭項強痛而惡寒,是它反應比較強烈的表現(xiàn),比較陽性的癥狀,它跟少陰病比起來,那就是比較虛寒比較虛弱的一些反應,不一樣,是陰證了。有人提出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里面怎么沒提到發(fā)熱呀。實際上它提到了,后面第七條那個關于太陽與少陰的鑒別,它就提出來了,發(fā)熱惡寒,發(fā)于陽也,是太陽;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是少陰。太陽病有的人發(fā)熱,有的人不發(fā)熱,符合這個提綱的,他也是太陽病;有的不符合,有發(fā)熱的不一定是太陽病。有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有發(fā)熱,出現(xiàn)了口渴,那就不是太陽病,那是陽明和太陽合病了。所以這個提綱呀,它提供了一個判斷標準,一個界限。你沒有口渴,有這些癥狀,那是太陽;有了口渴,那不是,是陽明了,所以它是一個界限。所以這個提綱呀,咱們要好好的理解。看看吧,這里面有一個結合臨床的情況。我們在臨床當中就可以碰到,你熟練了以后,看到了脈浮,這個人怕冷,還沒有頭痛,剛發(fā)病,經(jīng)常碰到這樣的,白天非常的好,沒什么感覺,到晚上覺得發(fā)冷,讓你一摸脈,他脈浮,這時候排除其他癥狀,沒有口苦咽干,沒有拉肚子,可以判斷是太陽病??赡艽粫赡茴^痛,發(fā)熱就出現(xiàn)了,他有個過程。一般的,出現(xiàn)了惡寒,脈浮,就可以判定是太陽病。
其他的看下面原文就知道了,看麻黃湯就知道了,頭痛,腰痛,骨節(jié)痛,全身痛,實際上脈浮頭項強痛,這是說了個大概,它這個表證,身疼痛,都是屬于表證,不管是少陰表也好,太陽表也好,都是屬于表,屬于表的陽證是太陽,屬于表的陰證,那是少陰,所以身體痛也是屬于表證。
(一個患者,18歲-----?)這就是發(fā)熱口渴,不惡寒,微渴,這是個太陽陽明合病,因為有發(fā)熱汗出口渴,不惡寒微渴,脈浮,這綜合起來是個太陽陽明合病,應該是麻杏石甘或是大青龍湯,自己再分析分析就行了,所以這牽涉到兩個經(jīng)的情況,現(xiàn)在重點討論太陽病的提綱?,F(xiàn)在看看大伙對太陽病提綱的認識,先弄清楚這個,不要著急,弄清楚這個下一步就學得快了。咱們的教材,大伙兒要求統(tǒng)一教材,我看咱們就用這本(《傷寒論傳真》),現(xiàn)在我拿到樣本,大概半個月后,各個新華書店都有。可以根據(jù)這本書,文字性的東西咱們可以看,先一條一條地看,看完了以后,有什么問題咱們再討論。我講也講不出多少,基本上就按照書上的這些內容來講吧。讀了之后,經(jīng)過自己的腦子,看看有什么問題,有什么體會,咱們可以在一塊再討論,就清楚了。這本書,人民軍醫(yī)出版社出的,咱們統(tǒng)一用這一本吧。如果沒有這本書,原先的《中國湯液經(jīng)方》也可以,那個大部分是胡老的一些筆記。不過那本書,我們沒經(jīng)驗,有的加了一些我的看法。這本書就基本上把它分開了,老師的一些筆記和我的注解就分開了,這樣可以參考老師是怎么看法,我們這一代人是怎么個看法,這樣再結合臨床,咱們學習《傷寒論》原文就可以更深一步的理解了。
問:發(fā)熱、惡寒、脈浮,伴有口干,是太陽合并陽明嗎?發(fā)熱、惡寒、脈浮,伴有口干,這個只從這點就可以判斷是太陽陽明合病,沒有其他癥狀,這是可以判斷的。如果還有拉肚子,還就可能有太陰了。所以,發(fā)熱、惡寒,脈浮,是太陽了;口干,那是陽明了。但是有可能是少陽,口干有可能是少陽,但從這個情況所說的來看,脈浮,發(fā)熱惡寒而口干,一般是太陽陽明合病,不完全在表了,已經(jīng)往里傳了,傳到里了。這是常見的病,有些感冒,吃了藥后,沒好,出現(xiàn)口干,這是往里傳了;有的沒吃藥,昨天還發(fā)熱惡寒口不干,今天出現(xiàn)了口干,也是往里傳了,是太陽陽明合病了。這個問題是這樣了。
問:發(fā)熱、惡寒、體痛,脈浮緊,沒有嘔逆,算不算太陽傷寒?
這個沒有嘔逆,發(fā)熱、惡寒、體痛,脈浮緊,提綱里有嘛,你拿提綱衡量吧。這個就是一個傷寒,發(fā)熱、惡寒、體痛,脈浮緊,就是一個傷寒,太陽病是太陽病,還是表現(xiàn)為傷寒證,不是中風證。
問:惡寒是由于溫度差的原因,那無熱的惡寒是什么機理?
關于病因病機的事,許多醫(yī)家,你象陸淵雷、柯韻伯,還有惲鐵樵,經(jīng)方,胡老提出,是根據(jù)癥狀反應來治病的。陸淵雷提出,醫(yī)學,當然是指的中醫(yī),是先從治療開始。他的意思,經(jīng)方的發(fā)展歷史也是這樣,從方證對應開始,在古代,出現(xiàn)什么證用什么藥好了,就記錄下來了。先是單味藥,以后單味效果不好,才出現(xiàn)了復方治療。用什么方子治療什么證。所以,醫(yī)學,是先有治療來發(fā)展的,后來,從這個治療效果上再來總結這個病因病機。經(jīng)方是這樣的。原先不是先去求它的病因,是怎么得的,是傷了風啊,是傷了寒,是受了火邪啊,還是受了熱邪,等等,而是根據(jù)癥狀的反映,是在表,是在里,來總結經(jīng)驗的。所以,他對病因啊,為什么惡寒,為什么發(fā)熱,最初是不清楚的。等治療好了,總結經(jīng)驗了,才來探討為什么發(fā)熱,為什么惡寒。像成無己,先寫的《注解傷寒論》,后來才寫的《傷寒明理論》,為什么這樣?就說,有些問題,《傷寒論》上沒說,為什么惡寒,為什么發(fā)熱,這些道理,最初是不清楚的。進行了探討。這些,有的是探討對了,有的還沒探討清楚。因為,有些要根據(jù)治療好了之后,才能看出來。你看桂枝湯,為什么治療好了,它是調和營衛(wèi)啊,調和營衛(wèi)是怎么認識的,是治好了病以后。還有為什么老出汗?是怎么認識的?一般太陽病發(fā)汗應該好,為什么不好,就是因為他營衛(wèi)虛。所以這些,為什么治好了呢,因為它調和營衛(wèi),有生姜、大棗健胃,正氣足了,可以抵抗外邪,出了汗以后,不讓它外邪再進來,營衛(wèi)強了。
你像有的同志也提出來,《傷寒論》和《內經(jīng)》是完全不一致的嗎?實際上這個問題,應該怎么回答,中醫(yī)《內經(jīng)》也好,《傷寒論》經(jīng)方也好,咱們老祖宗最初陰陽學說他都是用的,八綱他也是都用,所以在八綱上是一樣的。歧黃派就出現(xiàn)了臟腑辨證、經(jīng)絡辨證,因為它是治療針灸嘛,總結的經(jīng)驗,也是我們寶貴的醫(yī)學遺產(chǎn)。但它是指導針灸的,是針灸的理論體系,臟腑辨證,是后來根據(jù)古代的臟腑觀念,來指導辨證的,也有他的一套理論體系。但是,這里頭有相通的,八綱是相通的,但各自的基本理論是不一樣的。關于五運六氣也是這樣。尤其五運六氣、臟腑辨證,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大力推行五行學說,所以它受五行的影響,有些詭辯論,就是你說脾虛,腎虛都可以,這就不具體了。當然,它有唯物主義的成分,但也有不切合實際、推理、詭辯的東西。這個在70年代就進行過討論,認為屬于唯物辯證的理論,但是有一些不科學的成分。所以,在60年代、70年代,認為當時已經(jīng)用了,沒有其他的替代方法,就一直沿用了下來。這是關于中醫(yī)理論的探討。
(兩者)完全不同嗎,也不是,它們也不是完全不同,中醫(yī)也好,西醫(yī)也好,都有互相相通的,可以互相借鑒的。胡老在講傷寒論時,《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里頭,60年代在講桂枝湯那段的時候,就引用了《內經(jīng)?評熱病論》關于陰陽交那段,直接引的《內經(jīng)》,這個正合桂枝湯的機理。為什么出汗?出汗是精氣虛了,邪氣盛了,他就老汗出不好,你老發(fā)汗,就越虛。汗出傷的什么,是精氣,是津液,人體傷精氣津液,抵抗力更差,所以老反反復復,他就老不好,這時候用桂枝湯健胃生津液,加強抵抗力,防衛(wèi)能力加強了,所以叫調和營衛(wèi)。它正好說明了這個問題,這是《內經(jīng)》里的理論,用在經(jīng)方里非常合適,說明了桂枝湯的作用和機理。所以,這個機理怎么著來的,不是憑空理論,不是先有了雞,后有了蛋,是治好了病,桂枝湯治好了病,在總結經(jīng)驗的時候,逐漸認識到這個理論適合于解釋桂枝湯證。所以,理論可以互相借鑒。但是它的基本理論,現(xiàn)在我們存在的問題,咱們大伙學習要動腦筋,要討論的,什么叫經(jīng)方,什么叫歧黃。因為我們這一代,中醫(yī)學院剛成立不久,我們是第四代,受到了大學教育,以前中醫(yī)沒有大學,進了大學中西堂都學,所以學的比較全面,這是一個社會的進步,學習的內容比較多吧。所以對于傷寒論,經(jīng)方,內經(jīng),歧黃派,它們之間的區(qū)別,由來已久,存在問題,所以認識不同,認識不同的關鍵在哪,在他們理論體系的不同,沒有認識到它是兩個理論體系。內經(jīng)叫歧黃派,是以針灸、養(yǎng)生、五運六氣等,包容比較多,但它對湯液,用什么藥治病,積累的經(jīng)驗不多,咱們看這個書就可以。經(jīng)方呢,主要是總結的吃什么藥治什么病,有什么證用什么藥好,逐漸逐漸的,他是根據(jù)八綱理論,不用什么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的指導,他就很簡單,你是個熱性病,就用點涼藥;是個涼性病,寒性病,就用點熱藥;在表的發(fā)汗,在里的,清清里;大便不通的,用點大黃、芒硝通通就行了。就是古代很簡單樸實的,當時就是八綱的理論。沒有其他的理論,也沒有其他的科學可借鑒。就是根據(jù)癥狀的反映,有什么證,用什么方。他的指導思想,就是八綱。所以,這個理論體系,歷史上有很多原因,現(xiàn)在知道的,有王叔和整理《湯液經(jīng)》,改成了《傷寒論》、《金匱要略》,把書名給改了,不叫《湯液經(jīng)》了,在寫序的時候,又加上“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23個字,所以,大家都認為《傷寒論》是根據(jù)《內經(jīng)》寫的。又認為是治療傳染病的,因為在序里有“宗族200余人,十年時間就死了一半,百分之七十都是傷寒。”這些都是誤導,說是張仲景自己寫的,現(xiàn)在好多人提出了疑問,那是他自己寫的嗎?是不可能的。再說,《傷寒論》這個書,一個人也寫不出來的。所以,生在同期的皇甫謐就說,《傷寒論》是張仲景論廣湯液經(jīng)來的。論廣,就是說,不是張仲景一個人寫的。所以,中醫(yī)發(fā)展史,還是需要大家來學習、認清、考證的。現(xiàn)在存在好多問題,兩個醫(yī)學體系必須先弄清楚。六經(jīng)的提綱是怎么來的,這也是個問題。六經(jīng)的提綱,從他這個書上考證,厥陰病,“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這些內容,前面有個“師曰”,是誰呀,老師的話叫“師曰”。說明他說了,還沒來得及寫,就去世了,他的弟子加上的。所以這個六經(jīng)提綱呀,是張仲景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加上去的,他的弟子包括誰呀,有的說王叔和是張仲景的弟子。是后人加的。所以說,六經(jīng)提綱也是后來在方證發(fā)展的基礎上,有什么證,用什么方,慢慢八綱辨證,以后才出現(xiàn)了半表半里,出現(xiàn)了六經(jīng)辨證。所以,沒有半表半里概念,提綱是不完全的。漢代以后,經(jīng)過醫(yī)學的發(fā)展,經(jīng)過方證的發(fā)展、積累、豐富,總結了表證、太陽病、少陰病等,弄出一個提綱來,這樣好記。所以,六經(jīng)提綱是在張仲景以后提出來的。當然這是個考證,是楊紹伊提出來的。他也沒公開提出來,是從這書上看出來的,這是我自己分析的。所以這個六經(jīng)提綱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還需要我們再進一步討論考證。學習提綱要對中醫(yī)的歷史,中醫(yī)經(jīng)方發(fā)展的歷史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下面一個問題,胡老講發(fā)熱為自覺發(fā)熱,這個發(fā)熱是指的整個身體的發(fā)熱嗎,足心或整個小腿熱是不是也是發(fā)熱?關于發(fā)熱,哪兒發(fā)熱也叫發(fā)熱,就看他是實熱還是虛熱,這就看他整體的情況了。雖然覺著熱,四逆湯也有發(fā)熱,也是表熱,但是他有四逆,拉肚子,一日十幾次,實際上他里虛寒的厲害,他也發(fā)熱,這發(fā)熱都是自覺的癥狀,這也是發(fā)熱,是太陽的表證,或者是少陰的表證,因為麻黃附子細辛湯,它有脈沉,反發(fā)熱。手心熱也是發(fā)熱,但是是虛是實,是在太陽是在少陽,這要看他整個整體的表現(xiàn)了。(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