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一直擔任國刊《人民文學》的主編,最近才剛卸任,對于文學期刊的現(xiàn)狀,您認為存在什么樣的問題?雖然現(xiàn)在人人都說文學如何邊緣化,甚至拋出文學已死這樣的話來,但是大大小小的文學期刊在全國還是有很多,您認為它們?nèi)绾尾拍艽婊钕氯ィ?/span>
不當《人民文學》主編,好處之一是不必再回答文學期刊是不是要完蛋的問題。十幾年來,媒體的朋友一見到我就條件反射地問這個問題,我希望這是最后一次。
好像是海德格爾說過,歸根到底,人都要死的。這是真理,但掌握了這個真理不妨礙大家談戀愛、生孩子,過得活色生香,因為我們也都知道另一個真理,人總是要死的,所以更要好好活著。文學也是這樣,你說文學已死或小說已死,這都不算本事,說完了小說已死然后再寫一部小說,這才是本事。
至于文學期刊,它死不死和文學死不死沒什么必然聯(lián)系。自人類有文學以來,大部分時間沒有文學期刊,李白杜甫也沒看過雜志。所以,談這個問題不用那么宏大,只需要就事論事。
最近我看到巴菲特正在大肆收購美國的地方性報紙——順便說一句,報紙也經(jīng)常被宣告將死或已死——我覺得他的看法很有意思,他認為人們總是會關(guān)心左鄰右舍的事情,地方性報紙?zhí)峁┑男畔⒓磿r在網(wǎng)絡時代也依然有獨特的讀者粘性。
巴菲特的話也不是真理,對不對還要市場檢驗,但我覺得他的思想方法是對的,我們現(xiàn)在很容易被一些關(guān)于天下大勢的高論所忽悠,反而失去了現(xiàn)實感。就文學期刊來說,中國這么大,有這方面閱讀興趣和習慣的先生女士有多少?一百萬?極少數(shù)吧?很邊緣吧?但你在這一百萬中抓到幾萬就可以生存下去。雜志本來就是分眾媒體,過去我們的問題是難以準確地抵達讀者,現(xiàn)在,在新媒體條件下,我想我們其實面臨著新的機會。
現(xiàn)在,《人民文學》由評論家施戰(zhàn)軍接任主編,您認為他所面臨的辦刊難度在哪里?
他除了酒量比我差一點之外,在任何一方面都比我優(yōu)秀?!度嗣裎膶W》六十二年了,經(jīng)歷十幾任主編,每一任主編都會賦予它新的活力。
上個世紀80年代,文學刊物有“四大名旦”——“《收獲》老成持重,是老旦;《花城》活潑新鮮,是花旦;《十月》文武兼?zhèn)?,是刀馬旦;《當代》正宗,是青衣”,三十年過去,您認為地位和特點是否有改變?在您心中,比較認可的刊物有哪些?
我認可《人民文學》。當然我也認真學習其他刊物,包括你提到的“名旦”們,它們都是我非常尊重的刊物。我現(xiàn)在每期一定會看的是:《文藝風賞》、《天南》還有《鯉》,如果《讀庫》算文學刊物的話,那么還有《讀庫》。
最近出現(xiàn)一些新的“民刊”,都是一些民間辦起的,如《天南》、《領(lǐng)悟》等等,您是否關(guān)注?認為他們的前途怎樣?
哈剛才已經(jīng)回答了。它們的前途我不知道。但是,我確切地知道,文學期刊不能再老大帝國一樣辦下去。我對文學期刊的生存抱有信心,但這種信心是以變革為前提的。一本雜志,一定要和這個時代的生活、文化、人心和趣味保持活躍的對話關(guān)系,在這方面,《文藝風賞》、《天南》、《讀庫》這樣的雜志都給我們提供了重要啟示,他們沒什么包袱,比我們更靈敏。原有的文學期刊,我身在其中干了快三十年,我太知道我們是怎么想問題的,關(guān)于文學應該是什么樣的、關(guān)于刊物應該是什么樣的,有太多根深蒂固的定見,狹窄而傲慢,另一方面,面對世界的變化又慌張無措。兩方面加起來,就怨天尤人。我看不出有什么好抱怨的,這個時代給文學期刊提供了廣闊的可能性,問題是我們是不是準備好了去抓住它。
畢飛宇在一次訪談中說到,中國的文學經(jīng)濟原地不動,文學在中國不值錢,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如果你說的是稿費,那么的確是這樣,前兩年我就說過,千字六七十到一百,這個標準十多年不變,而十多年來,大白菜的價格都漲了多少倍了。但事情可能也沒那么簡單,我有一次見一群英國記者,他們問到國內(nèi)官方和民間的各種文學獎的獎金,每當我報出一個數(shù)字,下面就發(fā)出一陣低沉的驚呼,不是驚異于低,而是驚異于高。而且這兩年一些重要刊物的稿費也有了成倍的、幾倍的提高。
您是著名的評論家,每年大量地閱讀文學作品,尤其純文學,有人認為如今的文學已經(jīng)存在一個大的變局,網(wǎng)絡文學、類型文學已經(jīng)占了文學的大半江山,純文學已經(jīng)成為“遺老”,您怎么看“純文學”及其地位?
看待文學或文化時我們可能需要一點歷史的眼光。這個所謂大的變局也未必真那么大。如果你從讀者的數(shù)量來看、從市場來看,那么自從四五百年前世界上開始有了文學消費市場到現(xiàn)在,你所說的那個所謂“純文學”,它占據(jù)優(yōu)勢其實是很個別、很短暫的現(xiàn)象。三十年代張恨水的讀者也比魯迅的讀者多,明代那么多書坊,印的書絕大部分是通俗小說而不是李白杜甫;在西方,以市場而論,我們熟悉的那些著名作家也不是主流,主流一直是各種各樣的類型文學。
所謂“純文學”,其實是“新文學”。上世紀初新文學運動之前,我們有的除了通常所說的古典文學之外,就是大量的類型文學:黑幕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公案小說等等,所以,談新舊,真要一點歷史眼光,新的未必那么新,舊的也未必那么舊,今日之“新貴”恰是昔日之“遺老”。問題在于,我們要想一想,魯迅、胡適、陳獨秀那些人為什么要搞一個新文學運動?那一代人所思所憂所向往的,難道真的已成昨日黃花?還是我們現(xiàn)在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了汴梁?
我從來不反對網(wǎng)絡文學、類型文學,相反,我認為它們使我們有了一個正常的文學生態(tài)。類型文學之所以厲害,因為它滿足著人一些基本的、重要的欲望和夢想。好比人要吃和睡,這是基礎(chǔ)和前提,從時間上占了生命的“大半江山”,你不能說吃和睡是不正當不高尚的,但你也不能有一天發(fā)現(xiàn)了真理,宣布吃和睡將取代人的其他一切需求。
我自己愛讀偵探小說,我媽愛看《鬼吹燈》,魯迅的媽媽不愛看魯迅,愛看張恨水。我不覺得這和所謂“純文學”的生死有什么關(guān)系,這不是一個你死我活的問題。我們?yōu)槭裁匆欢ㄒ盐覀兊氖澜缫?guī)劃成有了張恨水就不能有魯迅有了魯迅就不能有張恨水,或者有了南派三叔就不能有莫言?
圍繞“純文學”的這些焦慮,就好比你天天替一個人擔憂,指著他的鼻子說,你看看,你的鄰居都開豪車啦!這可能確實是實情,但他是否一定也要以開豪車來衡量自己的生活?真正的問題是,純文學自身是否有足夠的力量堅持自己的意義,是否足夠強健,是否保持著足夠的創(chuàng)造力。
近年來,一些“敵情小說”很受歡迎,也很受刊物的熱捧,戰(zhàn)爭、紅色革命……這些與當下人生活相距遙遠的作品,為什么會有讀者?為什么會流行這樣的寫作?
《甄繯傳》更遙遠,但是大家都愛看。“滿城爭說蔡中郎”,蔡中郎離當時都好幾百年了。這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習慣和,很正常,離我們最近的戰(zhàn)爭歲月和革命歲月必定要經(jīng)歷一個漫長的傳奇化過程,
那么多年來,鄉(xiāng)村題材的小說也依然占據(jù)純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要份額,而且在一些主流獎項中,這一類的題材寫作獲獎居多,如今,連農(nóng)村的人都往城市里擠了,誰還愿意讀農(nóng)村題材?有人認為這也是使得純文學與讀者之間產(chǎn)生隔膜的一個主要原因,您怎么看?
這類題材中積累了太多的審美成規(guī),作家、評論家對這些很有把握,寫起來很有把握、評起來也很有把握,就是讀起來大家覺得有問題。但實際上,以我的感覺,情況并不像你說的那樣“占主要份額”,越來越多的作家力圖把握這個時代生活和經(jīng)驗的混雜狀態(tài)和復雜性,不再簡單地按工農(nóng)商學兵來劃分題材,那是刻舟求劍。但問題的另一面是,我們的文學話語體系、文學評價體系如果依然建立在過去的文學經(jīng)驗之上,你給他一個說不清是什么題材的東西他就沒有話講。在這方面,其實評論的問題可能比創(chuàng)作還要大一些。比如現(xiàn)在有的評論家一談文學的問題就說為什么小說里那么多都市白領(lǐng)沒有農(nóng)民工?農(nóng)民工當然應該大寫特寫,農(nóng)民工在現(xiàn)在的小說里一點也不少,很多,只是我們的評論家可能沒興趣看。而且難道都市白領(lǐng)就不是勞動人民了?寫了就不高級不正確了?隨著時代的變化,大量的新經(jīng)驗出現(xiàn),這對作家是挑戰(zhàn),對評論家也是挑戰(zhàn)。
當下,您心目中比較看好或認同的新銳小說家有哪些?能否列出十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