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玄元圣祖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唐代詩人白居易,對《道德經》的見解,正如老子在這一篇章里說的,天地不仁,圣人也不仁。
我們要展開這一段的解讀,那么就要再進一步討論“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薄?/strong>這個討論的結果有一定層次和深度以后,接下來的解讀都會順理成章。
道德經篇章看似獨立,其實內部聯(lián)系緊密,古賢用微言暗示的方法,表達即深邃又樸素的哲學觀。
在老子的眼里天地無私,坦言自己是一個無神論者,說圣人不會以仁愛的名義,偏走一端,圣人無為,內心世界一片空靈。
關于仁愛的討論,由來已久,孔夫子強調了仁,老子說不仁,他們思想難道是對立的嗎?
放下語言文字的桎梏,從客觀的角度觀察,老子說:“萬物作焉而不辭”天地生化萬物,讓其欣欣向榮。
天地即不掌控也不主宰萬物,只是在道的規(guī)律里自然成長,這難道不是仁愛的表現么?
圣人不正是因為他有高尚的品德,心中有大愛,大慈悲,愿無私幫助世人才稱為圣人嗎?難道這不是仁慈仁愛的表現么?
只是并不去刻意標榜仁愛,冠以仁愛的名稱,做過的好事,可以讓他們名垂千古。
如果圣人真是麻木不仁,又何須寫出這一部部的經典,來教育世人,為后人指明方向。
他們如果是自私自利的,那就應該拿著自己所學為自己謀利,就不會無私奉獻給子孫后代。
所以,圣人當然是仁愛的,絕然不是麻木自私之徒,老子說不仁一詞,只是突出萬物規(guī)律,自然而化的道理。
莊子強調了人的真愛,孔子強調了仁愛,孔子的仁愛是真愛的一部分,真愛是自然之道的大愛。天地的仁愛是無心的,因為自然便是如此。
圣人仁愛,也是無心的,如果我們不去告訴他,他或許不知道,或許是有感覺。
但他不是為了固守一方而發(fā)仁愛之心,所以他的愛不增不減,世人安于其愛而綿綿不絕,這是本性使然。
莊子說:道是澄清無雜,寂靜不動的。
橐龠,古時候的風箱,鼓風吹火的器具。在《莊子·大宗師》:“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千變萬化兮未始有極?!?/p>
說到這里,關于橐龠,我的解讀就和他人不太一樣了,我一直認為每個人對經典都有自己的感應,對于道的感悟,都是模糊的,大家在讀經典的時候應該有自己的感悟。
橐龠為中空,空而虛,正因為中為空才能鼓風不斷,其能量用之不盡。天地無心,則空,才可以生化萬物,天地如果有了私心與雜念,成了實心,豈能再生化萬物。
所以對于這一段,大眾的目光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我個人更關注,“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而篇章開始的不仁之說,則是更好的為天地中空,虛而不屈,做出了注解。所以我們用了大量篇幅來解釋第一段,前面弄清楚了,后面自然清晰。
多聞數窮,不如守中。敘述了天地大化流行,再進一步說人世間,多聽,多言,使人心亂,亂則能量耗散,不如守清靜之中虛。
聚集能量,這不僅是養(yǎng)生之道,也是為學做人之道,累似于儒家求內圣,正心誠意,修身致知的說法。
道家隱晦,并不把方法說在明處,老子認為天地不仁才能成其仁,圣人無私而成其私,所以守虛靜,才更能煥發(fā)出生命能量的勃勃生機,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思想在全文中一以貫之。#活得通透# #頭條品書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