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道光十八年(1838)中試為榜眼后更名為國藩,字滌生,卒謚文正,湖南湘鄉(xiāng)縣人,居荷塘都大界里之富托村(今劃歸雙峰縣)。生于嘉慶十六年(1811)十月十一日亥時,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四日戌時,年六十二。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五日,與夫人柩合葬于善化縣湘西平塘伏龍山之陽,乾山巽向為塋。王父曾玉屏,字星岡。父曾麟書,字竹亭,縣學生員。曾國藩道光十四年中鄉(xiāng)試為舉人。十八年會試賜同進士出身,朝考一等二名,改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散館授檢討。二十三年補侍講,充四川鄉(xiāng)試正考官,年底充文淵閣校理。二十四年轉(zhuǎn)侍讀。二十五年充會試同考官,遷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轉(zhuǎn)左庶子,旋升翰林院侍講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二十六年充文淵閣直閣事。二十七年擢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二十九年升禮部右侍郎,又署兵部左侍郎。三十年署工部左侍郎。咸豐元年署刑部右侍郎,充順天鄉(xiāng)試正考官。二年正月署吏部左侍郎。六月充江西鄉(xiāng)試正考官,旋丁母憂回籍。時太平軍從廣西金田出發(fā),至湖南,圍長沙不克。乃至湖北武昌,下之。連下沿江郡縣,江南大震。自本年十一月起,按朝廷命令,曾國藩在本省團練,組建訓練湘軍,在衡陽打造戰(zhàn)艦,訓練水軍,抵御太平軍,搜剿土匪。咸豐四年三月,在岳陽水戰(zhàn)不利,得旨革職。遣將攻湘潭,大破之。七月克岳陽。九月,復武昌、漢陽,賞二品頂戴,賞戴花翎,并署湖北巡撫,國藩力辭巡撫而賞兵部侍郎銜,辦理軍務。乃揮軍東下,克九江、南昌,江西獲安,軍聲大震。五年九月補兵部右侍郎。七年二月丁父憂。八年
六月奪隋回營,籌劃四路進兵安慶,為克服金陵張本。九年四月加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六月進駐祁門,補授兩江總督,并授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十一年八月,其弟國荃克安慶省城,乃進駐安慶,商定再募湘勇直搗金陵之計。十月,加宮保銜。同治元年初加協(xié)辦大學士。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清軍治地道成,轟I臨城垣二十馀丈,其弟國荃督領(lǐng)將弁沖殺人城、洪秀全死,李秀成、洪仁達被擒,太平軍死者十馀萬人。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六月二十九日奉上諭:“此次洪逆倡亂粵西,于今十有五年,竊據(jù)江寧亦十二年,蹂躪十數(shù)省,淪陷數(shù)百城。……欽差大臣協(xié)辦大學士兩江總督曾國藩,自咸豐三年在湖南首創(chuàng)團練,創(chuàng)立舟師,與塔齊布、羅澤南等屢建殊功,保全湖南郡縣,克服武漢等城,肅清江西全境。東征以來,由宿松克潛山、太湖,進駐祁門,迭復徽卅l郡縣,遂拔安慶省城,以為根本;分檄水陸將士規(guī)復下游州郡。茲幸大功告成,逆首誅鋤,實由該大臣籌策無遺,謀勇兼?zhèn)?,知人善任,調(diào)度得宜。曾國藩著加恩賞加太子太保銜,賜封一等侯爵,世襲罔替,并賞戴雙眼花翎。”其弟浙江巡撫國荃賞加太子少保銜,賜封一等伯爵,賞戴雙眼花翎。九月初一日,曾國藩由安慶赴金陵。同治七年授武英殿大學士,七月著調(diào)補直隸總督。十二月入都門,寓東安門外賢良祠。召見養(yǎng)心殿,賜紫禁城騎馬。九年又調(diào)補兩江總督,李鴻章調(diào)補直隸總督。十一月充辦理通商事務大臣。十一年二月四日卒于兩江總督官署。百姓巷哭,繪像祀之。祀京師昭忠、賢良祠,各省建專祠祀之。歿后,其子曾紀澤,門人李鴻裔、黎庶昌為之搜集整理遺著有《詩集》四卷、《文集》十二卷、《奏章》一百二十卷、《政跡批牘》二十四卷、《書札》六十卷、《日記》三十四卷、《尺牘》五十卷、《家書》二十八卷等。
曾國藩藏書目有多種:《曾國藩隨帶行營目錄》,抄本,一冊;《湘鄉(xiāng)曾氏藏書目錄》,抄本,二冊;《湘鄉(xiāng)曾氏富厚堂書目》,抄本,兩冊;《湘鄉(xiāng)曾氏藏書目錄》,抄本,二冊,有陳浴新題識;《曾氏富厚堂公記書目》,1950年抄本,一冊,陳浴新編。有《求闕齋讀書錄》十卷,系湘潭王啟原輯曾氏讀書筆記非目錄學之作。曾氏又有《經(jīng)史百家雜鈔》,系讀四部書隨時所摘抄。
1954年4月,湖南省文管會派員接收曾氏藏書,其中有《曾文正公全集》底稿本、明天啟閔刻《莊子》、魏源《圣武記》、梅柏言《柏峴山房集》,書中均有曾氏眉批。又有胡克家翻元興文署本《資治通鑒》。另有王船山著作抄本甚夥,系曾氏摹刻《船山遺書》之底本。
來源:湖湘近現(xiàn)代文獻家通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