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化寒濕
適用病證
濕從寒化,陽虛不能化水所引成痰瘀水腫等證。
溫化就是針對了這種濕的產(chǎn)生,是陽氣不足為主要原因。陽虛不化,陽虛為寒,這時產(chǎn)生寒濕證候為主。主要用于這一類,痰瘀水腫為主要。這種寒濕引起的范圍還可以很廣。這里舉了主要的病證。
配伍用藥
溫陽藥和利濕藥為主,常配健脾補腎藥,理氣藥為輔助。如桂枝、附子、茯苓、白術(shù)等組成方劑。
濕喜歸脾,水濕的產(chǎn)生往往都和脾的運化功能障礙或減弱有關(guān)。同時,腎主水,特別是陽要化氣的,陽氣要溫化水液的,腎陽是非常重要的。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化,所以它叫元陽。陽虛到一定程度,往往影響到脾腎陽虛,特別是腎陽虛,這種對于寒濕證,根據(jù)它陽氣虛弱程度,我們選擇藥物,往往健脾補腎,溫陽藥結(jié)合健脾補腎。有的時候水濕組滯氣機嚴重,往往要結(jié)合理氣藥??傮w上,這類方劑,多用溫陽藥和利濕藥相配。這是主要的。這是溫化寒濕藥物配伍的一些共性。
▲▲▲苓桂術(shù)甘湯
〖方源〗 《金匱·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芩桂術(shù)甘湯主之。”
〖組成〗 茯苓 四兩[12g] 桂枝 三兩[9g] 白術(shù) 三兩[9g] 甘草 二兩[6g]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方歌〗 苓桂術(shù)甘化飲劑,溫陽化飲又健脾,
飲邪上逆胸脅滿,水飲下行悸眩去。
〖主治〗 痰飲。頭目眩暈,短氣而咳,心悸,胸脅脹滿,舌苔白滑且較厚,脈沉弦,或沉滑,沉緊。
〖功用〗 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病機〗 痰飲之為病,其因多與肺脾腎三臟有關(guān),尤以脾陽失于健運,三焦運化障礙為水飲留積的主要因素。
主證證候——中陽不足的痰飲病。
中陽不足
脾失健運
→
水濕不化,寒飲內(nèi)停
→
胸脅支滿,短氣而咳,目眩心悸
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中陽(脾胃陽氣)不足,實際上它是中焦虛寒的一種基礎(chǔ)。陽氣不足,不能溫化水液,水液停留在局部為痰飲,這個痰飲是飲停中焦,病位明確是飲停中焦。中陽不足,導(dǎo)致水濕不化,痰飲內(nèi)停,水飲停蓄中焦,從表現(xiàn)來說,水飲停蓄,飲邪為陰邪,停蓄就會阻滯氣機。氣機不利,就飲邪隨氣上逆。飲邪上逆可以水飲犯肺,短 氣、咳嗽、胸邪支滿。這是常見的。飲邪上逆,上干頭目,上干清陽,可以頭暈?zāi)垦?。心悸,也是水飲?nèi)停,水氣凌心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現(xiàn)像。這是中焦陽氣不足,造成寒飲內(nèi)停,飲邪阻滯氣機,寒飲之氣上逆,上逆于心,水氣凌心或飲邪迫肺,或飲邪上干清陽所造成。苔白滑,苔白偏寒,白滑說明痰飲較重。脈弦滑或沉緊,有是寒飲內(nèi)停,偏于陽虛有寒這種脈像。
君 茯苓 ── 淡滲利水除濕。
┌ 通陽輸水走皮毛,從汗而解。
臣 桂枝 ┤
└ 平?jīng)_逆。
佐 白術(shù) ── 健脾土以制痰濕。
┌ 甘能補中。
│
使 甘草 ┤ 調(diào)和諸藥。
│
└ 用生不用炙,含護津液之義。
茯苓在方中用量最大。為君。因為水飲內(nèi)停中焦,而且還突出反應(yīng)在飲邪上逆,茯苓既能滲濕利水,又能平?jīng)_降逆。特別是茯苓擅長于治療水飲上逆的這種沖逆引起的心悸頭眩。對于茯苓這類用法,在仲景使用當中有規(guī)律性的反應(yīng)。我們前面講到五苓散,也是用茯苓,所以它也可以有這種平?jīng)_降逆,水氣上逆,針對水氣上逆這 個用法。在這里做為君藥,是全方立足于化飲,通過利水滲濕,當然茯苓還能健脾,健脾有助于化飲。方中的桂枝,擅長溫陽化氣,能溫化水液。桂枝茯苓同用,是一種既能溫陽化氣,更是平?jīng)_降逆的一種基本組合。
《傷寒論》上用桂枝和茯苓相配的方不少,基本它都有一個平?jīng)_降逆,平水氣上逆的作用。但桂枝的平?jīng)_和茯苓的平?jīng)_,有一定區(qū)別。桂枝往往對寒氣上逆,偏寒,跟茯苓同用,往往水氣上逆。
臣藥,白術(shù)的燥濕和茯苓的滲濕相配,有助于除濕祛飲。而且茯苓白術(shù)都能健脾,白術(shù)桂枝相配,又是溫陽健脾的一個基本的常用組合。
作為中焦陽氣不足,這種是虛寒的基礎(chǔ),內(nèi)生之寒,溫必兼補。桂枝之溫,和甘草之補,相結(jié)合。也是治療內(nèi)生之寒,溫補結(jié)合的一種結(jié)構(gòu)。這個方雖然才四味藥,但是能夠構(gòu)成一個溫陽健脾治其本,利濕化飲治其標。標本兼顧的治療中陽不足痰飲病的一張基礎(chǔ)方。
配伍特點
溫而不燥,利而不峻,標本兼顧。
這方很平和,偏溫,桂枝、白術(shù)、甘草都偏點溫,但是溫而不燥。有就是說比較溫和,有利水作用,茯苓利水,但利而不峻,而且體現(xiàn)了利水化飲,和溫陽健脾相結(jié)合,標本兼顧。對這類慢性病,這種痰飲病,張仲景有段話,“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彼运@樣的結(jié)構(gòu),符合這個要求。“和”之,恢復(fù)協(xié)調(diào)平衡。前面在講和法時講過,用雙向調(diào)節(jié)方法,恢復(fù)它的協(xié)調(diào)平衡,所以既考慮到水飲,痰飲內(nèi)停的標,又考慮到中陽不足的本,用藥呢,溫而不燥,利而不峻,體現(xiàn)了治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謴?fù)它的協(xié)調(diào)平衡。這是它的配伍特點。
基本配伍組合
很多基本的配伍組合關(guān)系,對后世方劑學(xué)的發(fā)展,對后世醫(yī)家臨床的應(yīng)用有很大啟發(fā)。大家很推崇。
· 苓、桂:溫陽化氣,平?jīng)_降逆。(兩個同用,往往平水氣之上逆)
· 苓、術(shù):健脾,祛濕。(都健脾益氣,茯苓有常余滲濕利水,白術(shù)苦溫燥濕,此影響到后世像四君子湯,茯苓白術(shù)湯,等,就是以茯苓、白術(shù)為主體的方,名字叫茯苓白術(shù)湯的在《中醫(yī)方劑大辭典》里就有上百張方。這種配伍對后世影響非常大)
· 桂、術(shù):溫陽健脾。(溫陽,健脾方法相結(jié)合,桂枝白術(shù),后來附子白術(shù)這些,從仲景時代開始,這類溫陽健脾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用得比較多了。)
· 桂、甘:溫通心陽,平?jīng)_降逆。(這在張仲景的經(jīng)方里,是個桂枝甘草湯,它本身可以溫通心陽,也能平?jīng)_降逆。)
· 苓、甘:不滋滿反泄?jié)M。(若單用甘草,容易令人中滿,苓、甘相配,汪昂說不滋滿反泄?jié)M。甘草就會會引起中滿。)
臨床運用
辨證要點 胸滿支滿,目眩心悸,舌苔白滑。
痰飲停于中焦以后,阻滯氣機,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眼睛發(fā)花,心跳,這個強調(diào)水飲之氣少逆,前面講了,舌質(zhì)一般淡,苔白滑,反映飲邪停聚。
隨證加減
痰多,加半夏、陳皮;
心下痞或腹中有水聲(腸鳴聲響),加枳實、生姜。
半夏、陳皮和本身的茯苓、甘草一結(jié)合,這方內(nèi)含一個二陳湯。燥濕化痰、和胃降逆力量增強。這是張仲景用藥的規(guī)律,心下痞,用枳實消痞,消痞導(dǎo)滯,也有助于水飲下行。因為它有消痞、下氣。生姜擅長于散水,所以腹中腸鳴,張仲景一般多用生姜。譬如生姜瀉心湯這些。附中雷鳴下利用生姜。
使用注意
飲邪化熱,咳痰黏稠者,不宜使用。
水飲停蓄化熱,咳嗽痰是黏稠的,不宜使用,因為這個方主要是溫和利相結(jié)合,全方偏溫。
苓桂術(shù)甘湯和五苓散的比較
▲▲▲真武湯
〖方源〗 《傷寒論》
84條: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316條: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蛳吕驀I者,真武湯主之。
〖組成〗 茯苓 三兩[9g] 芍藥 三兩[9g] 白術(shù) 二兩[6g] 生姜 三兩[9g]
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方歌〗 真武湯壯腎中陽,茯苓術(shù)芍附生姜,
少陰腹痛有水氣,悸眩瞤惕保安康。
〖主治〗
1.脾腎陽虛,水氣內(nèi)停證。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體浮腫,苔白不渴,脈沉。
2.太陽病發(fā)汗過多,陽虛水泛。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
〖功用〗 溫陽利水。
〖病機〗 本證是由腎陽虛導(dǎo)致脾陽虛,水濕不運內(nèi)聚而生;腎陽虛是本,脾陽虛水濕內(nèi)停是標。
真武最早稱玄武,后來因為避諱康熙皇帝玄燁的玄,就改成真武。真武是北方鎮(zhèn)水之神。很多城市里修的廟,城北修了個真武廟,都是真武大帝,管水。北方氣候比較寒冷,所以從真武湯的名稱,它是治寒的,用溫熱藥,溫熱藥治寒。有鎮(zhèn)水作用,能治水。所以從名稱可以推導(dǎo)它的功能。
主治證證的病機——陽虛水泛證。
證候特點——畏寒肢厥,小便不利。
陽虛指的是脾腎陽虛。而且脾腎陽虛以腎陽虛為主。腎陽虛的表現(xiàn),簡要的講,畏寒肢厥,也就是說畏寒怕冷。平素就比一般人怕冷,肢厥,容易四肢厥逆。臨床這類病人,冬天時睡覺一晚上膝蓋都睡不熱。脾腎陽虛,畏寒肢厥。
水濕泛濫,它的陽虛水泛,水濕泛濫,它的前提是水濕內(nèi)停,水濕內(nèi)停的表現(xiàn),小便不利。膀胱氣化受陽虛的影響,小便不利,闔而不開。小便不利,它就要水濕泛濫。所以它的共同的特點,真武湯證陽虛水泛證,可以有畏寒肢厥,小便不利這個特點。
水濕泛濫
上干清陽─頭目眩暈
水氣凌心─心中悸動
飲邪上逆,迫肺干胃─咳喘嘔逆
寒飲流注腸道─泄瀉
脾腎陽虛,陰寒內(nèi)停,寒性收引凝滯,不通則痛─腹痛
水泛肌表─水腫
飲漬筋肉─肌肉瞤動
飲泛骨節(jié)、經(jīng)絡(luò)─一時站立不穩(wěn),或四肢沉重疼痛
舌脈─ 舌質(zhì)淡、胖、嫩,有齒印,苔白滑,脈沉細
真武湯臨床運用范圍很廣,由于它水濕泛濫的表現(xiàn)是多種多樣的??梢杂上碌缴希蓛?nèi)到外,產(chǎn)生諸多水濕內(nèi)停泛濫的表現(xiàn)。我們由上下內(nèi)外,這個水濕泛濫的一些表現(xiàn)看,水飲向上,上干清陽,造成頭部眩暈。...張仲景《傷寒論》說到真武湯證,身瞤動,瞤,眨眼睛,就是肌肉像眨眼睛一樣。筋肉的跳動。
從主治看起來,很復(fù)雜,實際上都是寒飲內(nèi)停以后,泛濫到各個部位,泛濫到由上到下,由內(nèi)到外,可以出現(xiàn)各種表現(xiàn)。
舌像脈像,舌質(zhì)淡是陽虛的表現(xiàn),舌質(zhì)胖是水濕壅滯;舌體的胖,兩種情況居多,一種是水濕壅滯,一種是血分熱毒充斥,可以造成舌質(zhì)腫脹。在這里舌質(zhì)淡,這種胖那是水濕壅滯,水濕壅滯這種胖就顯示出嫩的特點,由于舌體胖,和牙齒相擠,這種病程較長,就產(chǎn)生齒印,所以舌質(zhì)淡胖嫩,有齒印,是真武湯證水濕內(nèi)停泛濫的一個舌像上特點。苔一般白滑,這前面和苓桂術(shù)甘湯證討論的基本是一致的。舌苔可以白滑,就是說水濕較重。水濕內(nèi)停較重。脈可以沉細,沉細是脾腎陽虛,陽氣不足。
從病機分析來看,根本是一種脾腎陽虛以腎陽虛為主,陽不化氣,水濕停滯,表現(xiàn)的病證,表現(xiàn)在陽虛水泛,水濕泛濫,影響到上下、內(nèi)外,范圍很寬,說明真武湯,它能用于陽虛水泛多種病證,實際是個基礎(chǔ)方,并不是說你見到這么多,陽虛水泛具體出現(xiàn)的這種臨床表現(xiàn)都就只用這五味藥。而是以它為基礎(chǔ)方,針對不同情況異病可以同治,但是隨證加減上同中有異。異病同治要同中有異。像我們很多同病異治,異中還有同,辨證和辨病相結(jié)合。
治法
溫陽利水。
從病機看,脾腎陽虛是根本,水泛是標,標本兼顧,治法方面就要溫陽利水。
君 附子炮,去皮,一枚 ── 大辛大熱,使腎陽得復(fù)、氣化得行。水為陰邪,“陰得陽助則化”;
此即“壯元陽以消陰翳”。溫陽。
┌ 白術(shù) ── 甘苦而溫,燥濕健脾,頗合“脾喜燥惡濕”之性,附子振腎陽于先,姜、術(shù)復(fù)脾陽于后。中焦
│
臣 ┤ ┌ 甘淡平,入脾腎諸經(jīng)。下焦。
│ │
└ 茯苓 ┤ 一助姜、術(shù)之健脾強運。
│
└ 一可淡滲水濕,使陰邪從小便而行。
┌
生姜 ── 辛而微溫,走而不守,宣肺溫胃(上焦),助附子行散溢于肌表之濕。
│
│
佐 ┤ ┌ 一則柔肝以止腹痛。
│ │
│ │ 一則斂陰護液,斂陰緩急,以治身瞤動。
└ 芍藥 ┤
│ 一則防姜、術(shù)、附等溫燥之品傷陰之弊。
│
└ 一則《本經(jīng)》載芍藥“能利小便”。
三味臣藥藥性都很平和,共同特點都可以解除水濕為患,針對水濕為患。而且它們作用在水濕方面,恰恰體現(xiàn)了治水三焦分消的特點。讓停蓄人體肢水液,三焦分消。反映一個緩治法。因為藥性平和,全方適合于服用時間較長,是個基礎(chǔ)方。搭上這樣一個基本的架子。然后你用在不同的方面,可以不同的一個加減。增加它上中下的祛水,相關(guān)方面的力量。現(xiàn)在一般用白芍,《傷寒論》就寫芍藥,芍藥在唐代以前赤、白芍不分,白芍在這里起的作用,方義分析中,歷來歷代醫(yī)家方論中討論較多,一類看法,它的第一個作用就是《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里提到芍藥的利小便。所以說它有利小便作用。實際上《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里提到的芍藥利小便,我們不能斷章取義的光看它三個字,要看它前后的話。他說芍藥能夠破陰結(jié),除血痹,利小便。除血痹帶有活血的意思,利小便有利水的意思,血和水都屬于陰液的范圍,都是破陰結(jié)下病除,從語氣上,破陰結(jié)下病除延續(xù)談下來的,所以說不是它直接的利小便。是在破陰結(jié)基礎(chǔ)上,應(yīng)該這樣理解。因為如果說你單純理解這個芍藥可以利小便的話,如果有這種痙攣或者血瘀這類,用芍藥解決了這些,緩急,可以舒緩筋脈,通過緩急或者活血這類,解決了原因,達到通利小便的目的,是種間接。但是《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這樣提以后,后世,包括歷代教材,在談到芍藥在真武湯運用當中,都直接提到第一個,它的作用就是利小便。所以我們教材還是寫到這個。但要正確的理解它,因為現(xiàn)在很少單用芍藥來利小便了。
芍藥在這方里第二個意義,緩急止痛??梢灾垢雇础G懊嫖覀冋劦降闹髦侮幒郎?,而且加上像身瞤動這些,芍藥可以緩急舒筋,對于解除筋肉瞤動,有一定作用,芍藥還能制約附子的燥熱。這就是佐制藥了。我認為芍藥在這里制約附子的燥熱這一點也不容忽視,因為這個方屬于基礎(chǔ)方,針對的陽虛水泛這種基礎(chǔ)病機,并不是專門針對哪一個病,所以它針對陽虛水泛,這種基礎(chǔ)病機的話,病程都比較長,服用時間應(yīng)當較長。用附子,如果服用時間較長,溫燥容易傷陰。芍藥能夠益陰養(yǎng)血,陰柔之品,緩和制約附子的溫燥。使得真武湯能夠服用時間較長。這一點在我們實踐當中,運用當中有這個體會。所以現(xiàn)在一般,我個人來說,開附子往往和芍藥同用。尤其那些要服用多劑的,緩治的,一般芍藥都要,附子三分之二用量以上,同用。如果附子量越大,芍藥量增加也越多。經(jīng)常我看有些老中醫(yī),附子用到一兩、二兩,芍藥跟上去也要用到它的三分之一,甚至于等量。來制約附子的溫燥。有助于真武湯能夠服用時間較長。
臨床運用
辨證要點
水濕內(nèi)停,小便不利,肢體沉重或浮腫(陽虛水泛下的共性),舌質(zhì)淡胖,苔白脈沉。
它畏寒肢厥這些,也還是一個臨床辨證很重要的方面。臨床把握它證候有些基本的一些組成部分。下面我們把真武湯證的基本證候阻程部分,分為三個部分。
1. 它的疾病的性質(zhì),整體是個陽虛。往往這類陽虛的時間還較長。所以畏寒肢厥是簡明扼要的把握它的陽虛的一種基本見證。
2. 水泛證。在每個應(yīng)當運用真武湯的病人身上,可以側(cè)重出現(xiàn)一部分?;蛘唢嬓吧细汕尻?,或者飲邪破肺,飲邪犯胃,飲邪凌心,或飲走腸間?;蛘唢嫹后w表,飲浸漬筋肉等等。它是一部分,你不可能都全了。這是基本的陽虛見證加上部分的水泛見證。
3. 比較標準的舌脈。舌像脈像的佐證,一種參考校正的依據(jù)。所以你在臨床判斷的時候,就診脈,望舌來作為判斷他,我這判斷對不對。參考校正的依據(jù)。
把握它屬于脾腎陽虛,腎陽虛為主基本的陽虛見證,然后陽虛水停,這一水濕泛濫的一些部分表現(xiàn)。再加上舌像脈像來參考校正。來確定這個屬于真武湯證。
隨證加減
· 水寒射肺,用干姜(增強附子的溫陽,同時溫脾肺)、細辛(散水,助附子溫陽,有助宣肺,可治喘咳)。
· 水濕泛濫腸道,陽虛泄瀉,可以不用芍藥(姜附同用,增強溫陽),加干姜。若有腹痛,還是可以用芍藥。
水寒犯胃,嘔逆,可增大生姜用量,(加強和胃降逆),或可加吳茱萸(溫胃祛寒,和胃降逆)、半夏(和胃降逆,燥濕)。
《古今名醫(yī)方論》趙羽皇: “真武一方,為北方行水而設(shè)。用三白者,以其燥能制水,淡能伐腎邪而利水,酸能泄肝木以疏水故也。附子辛溫大熱,必用為佐者何居?蓋水之所制者脾,水之所行者腎也,腎為胃關(guān),聚水而從其類。倘腎中無陽,則脾之樞機雖運,而腎之關(guān)門不開,水雖欲行,孰為之主?故脾家得附子,則火能生土,而水有所歸矣;腎中得 附子,則坎陽鼓動,而水有所攝矣。更得芍藥之酸,以收肝而斂陰氣,陰平陽秘矣。若生姜者,并用以散四肢之水氣而和胃也。”
臨床報道:用真武湯加丹參、紅花等,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與同期使用強心利尿西藥50例對照,結(jié)果該方對心腎功能均有顯著改善,對機體內(nèi)環(huán)境如 血鈉、鉀、氯、血漿滲透壓、血糖、尿素氮、血液PH值均無明顯改變。提示該方對機體內(nèi)環(huán)境干擾甚小。對照組對心率、尿滲透壓的改善,只接近顯著,遠不如中 藥組穩(wěn)定,且在治療中極易發(fā)生水、電解質(zhì)紊亂,酸堿代謝失衡,血漿滲透壓改變等(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4;4∶589)。
〖附方〗 附 子 湯(《傷寒論》)
組成:附子二枚[18g],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9g] 人參二兩[6g] 白術(shù)四兩[12g] 芍藥三兩[9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溫經(jīng)助陽,祛寒除濕。
主治:陰虛寒濕內(nèi)浸,身體骨節(jié)疼痛,惡寒肢冷,舌苔白,脈沉無力等。
本方特色:
┌ 白術(shù)、茯苓健脾燥濕 ┐
本方重用炮附子并配人參,以溫補元陽而祛寒邪┤ ├ 共為溫經(jīng)扶陽,健脾除濕之劑。 └ 芍藥和營血而通血痹 ┘
[附子湯與真武湯鑒別]
附子湯與真武湯相比,藥物只差一味。前者倍附子、白術(shù),加人參,去生姜,雖仍以附子為君,但以白術(shù)
為臣,兩者配伍,附子溫經(jīng)助陽,白術(shù)燥濕健脾,組成祛寒濕之劑,主治寒濕所致的痹證。而真武湯則以附子
與茯苓配伍,附子溫陽,茯苓利水,組成溫陽利水之劑,主治脾腎陽虛,水濕內(nèi)停諸證。
▲▲▲實脾散
〖方源〗 《世醫(yī)得藥方·大方脈雜醫(yī)科腫滿》:“治陰水先實脾土。”
〖組成〗 厚樸去皮,姜制,炒 白術(shù) 木瓜去瓤 木香不見火 草果仁 大腹子 附子炮,去皮臍
白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一兩[各6g] 甘草炙,半兩[3g]
〖用法〗 上
咀,每服四錢(12g),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釋名〗 蓋氣者水之母也,土者水之防也,氣行則水行,土實則水制,故曰實脾也(《醫(yī)宗金鑒》)。
〖方歌〗 實脾苓術(shù)與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附姜兼厚樸,虛寒陰水效堪夸。
〖主治〗
脾腎陽虛,陽不化水,水氣內(nèi)停所致之陰水。 陽虛水腫
,身半以下腫甚,手足不溫,口中不渴,胸腹脹滿,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沉弦而遲者。
〖功用〗 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溫陽健脾,側(cè)重點在脾,行氣利水,利水可以消腫,行氣突出了這個陰水證同時產(chǎn)生水邪阻滯氣機這種證候特點,這個方證的特點。所以要結(jié)合行氣。
〖病機〗 此皆脾虛水聚,腎陽虛不能運化水濕之證,本證之水腫,乃脾腎陽虛,陽不化水,水濕內(nèi)停所致之陰水。
主證分析
脾腎陽虛,水濕內(nèi)停的陰水。我們知道水腫中醫(yī)辨證,分為陰水、陽水兩類。這里強調(diào)它是治療陰水證的一個常用方。陰水證就是陽氣不足,這種寒濕引起的。陽氣不足,水不化氣,造成水濕內(nèi)停,泛濫體表造成的水腫,從這一點來看,好像主癥跟前面講的真武湯很類似。但是它有區(qū)別。
1. 實脾散的脾腎陽虛,它側(cè)重是在脾,它強調(diào)脾,脾陽虛了,影響到腎陽也虛,脾腎陽虛,一般病程長都相互影響,但是它的主治范圍有一定限定,它主要側(cè)重脾陽虛為主的,以水腫為主,陰水。雖然說脾腎陽虛,陽不化水,水濕內(nèi)停,能夠泛濫體表水腫,如果水濕浸漬腸道也可以泄瀉。所以我們主治證候分析表上也有 泄瀉,但是側(cè)重點歷來是認為治療寒濕陰水的一張首選方,常用方。所以水腫為主。第一個實脾散主治證候,脾腎陽虛,脾陽虛為主。
2. 主治范圍不像真武湯那樣寬,以水腫為主。從它主治證候表現(xiàn)來講,陽虛失溫以后手足不溫,這不是類似于理中丸這些,提到中焦虛寒,脾主四肢。陽氣不能溫養(yǎng)四肢,就手足不溫。這個和腎陽虛以后四肢厥逆,它有程度的不同。這個強調(diào),還是中焦脾胃陽氣不足為主。涉及到腎陽。
水阻氣機,水濕停滯中焦,阻滯氣機,胸腹脹滿是這個方的一個證候特點。很重要的一個證候特點。實脾散治療水腫,和真武湯治療作為基礎(chǔ)方治療不同的,很大一方面,這個也反映出來,胸腹脹滿,這是氣機阻滯,水濕內(nèi)停,阻滯氣機。當然陽虛不化以后,比如口不渴,苔白膩,脈沉弦而遲這些,都是一般的陽虛病的 舌脈表現(xiàn),舌脈,或者佐證的一種表現(xiàn)。
通過實脾散的方義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它病位,脾腎同病,以脾為主。水濕內(nèi)停泛濫以水腫為主要表現(xiàn)。同時它的證候特點有水邪阻滯氣機,非常突出。胸腹脹滿是它的重要兼證。這是實脾散證候的病機分析。
君
附子
溫陽
干姜
附子無姜不熱,溫陽
臣
茯苓
健脾滲濕
白術(shù)
健脾燥濕
佐
木瓜
祛濕利濕、舒筋活絡(luò)
厚樸
苦溫燥濕,芳香化濕(中焦)
木香
行氣除滿,和厚樸聯(lián)用,消脘腹脹滿 (針對水邪阻滯氣肌,脘腹脹滿的病機)
大腹子
降氣除滿,祛水
草果
辛熱祛寒,燥濕
佐使
甘草
補氣,調(diào)和藥性,調(diào)和緩和也適合久服和附子干姜同用,像四逆湯,溫補結(jié)合
生姜
對內(nèi)調(diào)和脾胃
大棗
實脾散是在真武湯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附子、茯苓、白術(shù),干姜是生姜變過來的,去掉芍藥,把生姜改為干姜。再加一組行氣藥,基本是這樣一個構(gòu)成。真武湯加減化裁形成的一張新方。附子干姜同用,附子無姜不熱,增加了附子的溫陽力量,做為君藥。
全方在溫陽除濕利水基礎(chǔ)上,行氣除滿比較突出。溫陽健脾,行氣利水。甘草和附子干姜同用,從結(jié)構(gòu)上看像個四逆湯,溫補結(jié)合。本身內(nèi)在陽虛,有虛寒,內(nèi)生之寒,溫必兼補。溫補結(jié)合。
實脾散全方,出發(fā)點,溫陽健脾治本,行氣利水治標。是在真武湯基礎(chǔ)上加減化裁,用治療陽虛水泛的方,轉(zhuǎn)過來治療脾腎陽虛,以脾為主。因為方中厚樸、木香、茯苓、白術(shù)、干姜,是大量度,作用于中焦為主的。所以脾腎陽虛以溫陽健脾為主。行氣利水,就是再力水燥濕除濕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行氣。針對了它病 機的一個特點。
配伍特點
1. 脾腎同治,以溫脾陽為主。
2. 行氣溫利相結(jié)合。
脾腎同治,以溫脾陽為主。寓行氣于溫利之中,令氣行則濕化。因為水濕內(nèi)停阻滯氣機,我們用行氣解除氣機郁滯,消除脘腹脹滿,同時行氣也有助于化濕。
臨床應(yīng)用
1.變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陰水的主要方劑。以身半以下腫甚,胸腹脹滿,舌淡苔膩,脈沉遲為證治要點。
陰水,也就是陽虛水不化氣,水濕停留,泛濫水腫,身半以下腫甚,這是陰水的特點。我們治療陽水,上半身先腫,以上半身為主,陰水下半身為主。胸腑脹滿是由于水濕阻滯氣機,這是實脾散證的一個特點。所以它行氣利水。舌淡苔膩,脈沉遲。也反映了水濕內(nèi)停,脾腎陽氣不足。
2.隨證加減
· 如果出現(xiàn)氣虛見證,氣短乏力,倦怠懶言,可以加黃耆,增加補氣力量。
· 如小便不利,水腫程度較重,(這方利水力量稍顯不足),可以加豬苓、澤瀉。(和茯苓聯(lián)用,利水滲濕消腫力量更強)
· 如大便秘結(jié)(腑氣不通),酌加牽牛子,瀉下通利前后。
3.常用于慢性腎小球腎炎、心源性水腫、肝硬化腹水等屬陽虛者。
4.使用注意
陽水實證,非本方所宜。(水腫基本有陽水、陰水兩大類,如果陽水實證,不宜使用)
實脾散是治療陰水的一張代表方。
《醫(yī)方考》:“脾胃虛寒,不 能制水,則水妄行,故肢體浮腫。以無郁熱,故口不渴,而大小便皆利。是方也,用白術(shù)、茯苓、甘草之甘溫者,補其虛;用干姜、附子之辛熱者,溫其寒;用木香、草果之辛溫者,行其滯;用厚樸、腹子之下氣者,攻其邪,用木瓜之酸溫者,抑其所不勝。名曰實脾者,實土以防水也。雖其藥味不皆實土,然能去其邪,乃所 以使脾氣之自實也?!?div style="height:15px;">
治法體現(xiàn)兩個方面,(1)濕濁型,寒濕,由于陽氣不足以后,氣化不利,水濕停滯。(2)人體的正常津液成為異常病理產(chǎn)物,又會影響到氣化,影響到分清化濁功能。所以清陽利濕和分清化濁相結(jié)合。是這個方治法上的特點。
下焦虛寒之膏淋,白濁。(它有一定的腎陽虛,下焦虛寒。腎及膀胱)陽氣不足,水液得不到溫化,水液得不到溫化就會造成清濁不分。所以萆薢分清飲主要用于腎及膀胱的陽氣不足。水液得不到正常氣化。清濁不分,清濁雜合而下,導(dǎo)致膏淋、白濁。主要主治虛寒型的膏淋、白濁。
下焦虛寒,濕濁不化,這個時候作為膀胱氣化也會不利,開而不合,腎失封藏,可以伴隨有小便頻數(shù)。陽虛不化,清濁不分,小便混濁,可以白如米泔,凝如膏糊。比較黏稠,則可凝如膏糊。舌脈像主要反應(yīng)初下焦虛寒,陽虛特點。舌淡苔白,脈沉。所以萆薢分清飲是治療膏淋、白濁的。但一定要注意,這個膏淋、白濁是陽虛 型的,膏淋、白濁可以有陽虛型的,有氣虛型的。實證可以有濕熱型的,這是指的下焦陽氣不足,清濁不分,氣化不利所造成的膏淋、白濁。這是一個常用方。
本方主治之白濁,乃由下焦虛寒,濕濁不化所致。下焦虛寒,氣化不利,腎失封藏,膀胱失約,故小便頻數(shù),尿濁如米泔,或如脂膏。治宜溫暖下元,利濕化濁。方中萆薢利濕而分清化濁,為治白濁之要藥,故以為君。石菖蒲辛香苦溫,化濕濁以助萆薢之力,兼可祛膀胱虛寒,用以為臣,《本草求真》謂石菖蒲能溫腸胃,“腸胃既溫,則膀胱之虛寒小便不禁自止”。二藥相伍,總以祛濕濁為主,故佐入益智仁、烏藥溫腎散寒。益智仁能補腎助陽,且性兼收澀,故用之溫暖脾腎,縮泉止遺;烏藥溫腎散寒,除膀胱冷氣,治小便頻數(shù)。入鹽煎服,取其咸以入腎,引藥直達下焦,用以為使。原書方后云:“一方加茯苓、甘草”,則其利濕分清之力益佳。綜觀全方,利濕化濁以治其標,溫暖下元以顧其本。
萆薢分清飲(《醫(yī)學(xué)心悟》)川萆薢二錢(6g) 黃柏炒褐色 石菖蒲各五分(各29) 茯苓 白術(shù)各一錢(各39) 蓮子心七分(2g) 丹參 車前子各一錢五分(各4.5g) 水煎服。功用:清熱利濕,分清化濁。主治:濕熱白濁,小便渾濁,尿有余瀝,舌苔黃膩等。
1.原書主治 《楊氏家藏方》卷9: “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白濁,頻數(shù)無度,漩白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凝如膏糊?;蛐”泐l數(shù),雖不白濁。"
2.方論選錄 張璐《張氏醫(yī)通》卷14:“精通尾膂,溲出膀胱,涇渭攸分,源流各異。詳溲便之不禁,乃下焦陽氣失職,故用益智之辛溫以約制之,得鹽之潤下,并烏藥亦不致于上竄也。獨是胃中濁濕下滲,非萆薢無以清之,兼菖蒲通九竅、利小便,略不及于收攝腎精之味,厥有旨哉!”
王氏用革薜分清飲加砂仁、丹參、車前草為基本方治療乳糜尿34例。結(jié)果:治愈30例,顯效2例,好轉(zhuǎn)2例。[王鳳文,等.加味萆薢分清飲治療乳糜尿34例。河南中醫(yī)1990; 10 (2) :211
此證多起于勞動汗出之后,衣里冷濕,或居處卑濕,久而久之,寒濕之氣侵于腰間,以致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腰重而冷。邪著于肌里,而未傷及臟腑,故其人飲食如故,小便自利。邪雖外受,但無表證,且非汗法所宜。尤在涇說:“腎受冷濕,著而不去,則為腎著。然病不在腎之中臟,而在腎之外府,故其治法,不在 溫腎以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惫手我藴鼗疂裰ā?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