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詩名《尋隱者不遇》,在《唐詩三百首》和《唐詩鑒賞辭典》中用的都是《訪隱者不遇》,不過在小學(xué)的教材里使用的都是《尋隱者不遇》??催^好幾首寫“訪隱者不遇”的詩,還是賈島這首寫得最好。為什么寫得好呢?
其一,場景簡單:全詩三個場景,松,山,云。松代表高風(fēng)亮節(jié)。山是隱的地方。云在這首詩里很特別,因為很多時候云都是被用來比喻思念之情。而在這首詩里,云也成了隱的地方了。賈島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就是“三隱”,一般的“訪隱者不遇”都是“二隱”。何為“二隱”:一般隱士隱居于山中,這是“一隱”。拜訪者去了,找到居處,卻沒找到人,如此行蹤不定成了“二隱”。而賈島卻因為有“童子”的引導(dǎo),又有了線索,隱者正在山中采藥。然而因為“云深”,所以還是找不到。這也就有了“三隱”,隱于云了。
其二,“童子”的出現(xiàn):賈島這首詩之所以如此特別,恰恰是因為這個“童子”。一般的“訪隱者不遇”,隱者都是獨居,而賈島拜訪的這位隱者,卻有一位“童子”陪伴,由此留下了一個繼續(xù)尋訪的線索。由此也引發(fā)了與眾不同的“三隱”,因此賈島也就有了“三尋”而不得,“一尋”找到居處,“二尋”知道在山中采藥,“三尋”被云遮擋。
其三,童趣: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詩中出現(xiàn)孩童的詩歌一般都特別活潑靈動。比如大家很熟悉的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還有杜牧的《清明》“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樣的詩歌,都有一種童趣,尤其是用了兒童問答的形式。
所以賈島這首詩,有了“三尋”與“三隱”,且只在松下與童子簡單對答,以童子的語言來表述。而對訪者自身沒有更多的筆墨,如此讓觀眾的視線與心情保持在一起“尋隱者”的方向上,直到引向云霧之中。
那么賈島是如何寫出這么特別的詩?是他運氣比較好嗎?他要拜訪的隱者碰巧有個童子,又碰巧采藥去了,而且山中又正好有云霧?也許吧,而且還能夠?qū)懙萌绱俗匀欢?,確實是一首真正的好詩。不過似乎也有一個小線索,那就是賈島和韓愈自從“推敲”相遇之后,成了好朋友。毫無疑問的,韓愈對賈島來說是亦師亦友了,所以他對賈島的影響一定是不小。韓愈寫過一篇《師說》,一開篇就是“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教導(dǎo)人們,凡是好學(xué)的人就一定會有老師,而且一定會很虛心地去跟那些比自己有知識的人拜師,學(xué)習(xí)。所以在這首詩中,還有一個亮點就是“童子”與“師”,童子是拜這個隱者為師的。而賈島呢?恐怕也是慕名而來,來拜師的。而在其他的“訪隱者不遇中”,有很多隱者只是厭倦了官場世俗,而很多拜訪者其實是去訪友的。而賈島不同,他是去訪師的。所以,如果我們是帶著一種謙虛的,拜訪高人,拜訪老師的心態(tài)來讀這首詩,恐怕更能體會本詩的意境,似乎也就有了一種崇敬而又高深莫測的感覺了。由此,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很多以賈島這首詩為主題的畫都出現(xiàn)了錯誤,有的把童子畫成牧童,有的把賈島畫成老頭,賈恐怕四十幾歲。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spa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