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條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fā)汗也。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本條沒有描述具體脈證,大多數(shù)注家認為本條需與301條互看,于是就引出來兩個問題,“少陰病,始得之”有“反發(fā)熱,脈沉”,那么,“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之后有沒有反發(fā)熱?有沒有脈沉?
從后文“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來看,注家是認可反發(fā)熱的,不然為什么微發(fā)汗?有注家特意指出微發(fā)熱、微惡寒。但是,在脈沉的問題上,或避而不談,或不予承認。曹穎甫曰:“初非見沉脈者,但宜麻黃附子細辛湯,不見沉脈者,方可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也”。胡希恕胡老說:“由上條脈沉而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可知,本條脈不沉”。兩位經方大師都不認可脈沉,那么我們試想一下,一個始得之時還脈沉的少陰病患者,得之二三日之后反而不沉了,僅有微熱,是不是欲愈之象?是不是不需要治療了?我們憑什么認定為少陰?。?/div>
我認為,本條雖然微發(fā)汗,但不一定有反發(fā)熱或微發(fā)熱,但是有惡寒而蜷和脈沉,不然無法認定為少陰病,只不過,麻黃附子細辛湯證可能沉而有力,偏于邪氣實,邪實者,發(fā)熱也甚。麻黃附子甘草湯證可能沉而無力,偏于正氣虛,正虛者,發(fā)熱也微。但脈一定不微,參286條:“少陰病,脈微,不可發(fā)汗,亡陽故也”。
“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fā)汗也”,康平本為小字注解,與《金匱玉函經》一樣,為“以二三日無里證”,“無證”為“無里證”。注家大多解為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之后,沒有出現(xiàn)“吐利,心煩不得眠”等里證,說明邪未入里,寒未化熱,邪仍在表,所以去掉辛散的細辛,換上甘溫之甘草,即使是虛人外感,微發(fā)其汗也不需要考慮津液的問題。麻黃附子甘草湯的結構與桂枝湯很像,麻黃甘草,苦甘化陰,能生津液。附子甘草辛甘化陽,能生陽氣。溫經散寒,邪氣得解。既然是微發(fā)汗,能不能以桂枝代替麻黃呢?不可!因為桂枝無力開表,一個腠理不開的患者,以炮附子溫陽固表,如何讓外邪出表?所以,雖然少陰病患者陽氣不足,只要有炮附子打底,有炙甘草甘以緩之,無需顧慮麻黃發(fā)表過峻。第303條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1.“得之二三日以上”,注家大多解為寒極化熱或寒邪入里化熱,三日以上就化熱了嗎?那少陰寒化豈非只能是始得之,一二日之間?
2.試述心中煩與不得臥的病因病機。
3.胡希恕胡老說:“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安臥入睡者,病已傳半表半里而為少陰少陽并病,故作虛煩,宜黃連阿膠湯主之”。那本方到底是治少陰病還是少陰少陽并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