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成詩
抄噴學說:我們能數(shù)個鴨子就不錯了。
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千古流傳,是贊揚曹植的才氣,也是貶低權力的無情。不過老百姓上升不到這樣的高度,煮豆用豆萁,剛好一物兩用,沒有一點浪費,也算是各有所用。文人墨客們一發(fā)揮,就生出許多感慨來,我們老百姓看到,也便有了感觸,覺得太令人回味了。字被這些會玩文字的人玩來玩去,太有水平和意思了。
后來的郭沫若和魯迅都寫過《反七步詩》,郭曰: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寫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就知道寄托怎樣的亂想了);魯曰: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燼你熟了,正好辦教席?。〒?jù)說是諷刺、鞭笞楊蔭榆和段祺瑞之流)的。不過華羅庚就寫的溫情了: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樂。不惜身成灰!愿弟早成熟。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會這么一個簡單的理由就殺自己的弟弟,也不會這么一個簡單的理由就不殺他,殺不殺誰,決定于自己的目的、以及被殺人對自己的威脅,后代人演繹出這樣一個故事來,都是罵政客的,也可能是文人們,也可能是政客。政客罵政客,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這句成語據(jù)說是來自《世說新語》,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言簡意賅,深有韻味。此時離那時只有二百年的歷史,應該是比較確切的。不過后來的流傳好像是“煮豆燃豆萁”,后面的就一樣了,影響不大,都是那么個意思,只是有點押韻吧了。
不過《三國演義》說的要復雜一點,羅貫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說七步詩不是這首,這首是應聲而作的,比七步詩還要厲害,七步是以牛為題的詩。
我的老鄉(xiāng)、那位叫“詩鬼”的人物被毛澤東極力稱贊,《唐摭言》曰: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湜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輒就,如素構(gòu),自目曰《高軒過》。二人大驚。自是有名。不但七歲能辭,還能援筆輒就。太厲害了。
駱賓王七歲時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要說這個比曹植更厲害,現(xiàn)在一個七歲的小孩子,連寫文章是什么還不知道,八歲的兒子寫游戲老是老鷹捉小雞,寫美景老是濱河公園,人家這些天才們就開始創(chuàng)作了,而且還是千古的精品。
七歲、七步詩,沒有任何關系,是我在拉郎配,老老實實做學問,干工作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是妄外。
《包公》中有個秀才繞塔三圈,說曹植七步作詩,咱三圈也會作詩:面前有座大寶塔,上面細來下面粗,有朝一日倒過來,下面細來上面粗。很實在。我們能給蘇打油的“江上一籠統(tǒng),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以稱贊,為什么不能給他呢?
兒歌《數(shù)鴨子》就是另一重境界了:小孩,小孩,快快上學校,說的就是現(xiàn)在七八歲的小孩。其實考個鴨蛋沒有關系,要養(yǎng)成壞習慣就麻煩了。
七步成詩,到底這七步是怎樣走的呢?極端的說,一個小時也可以只邁一步。沒人去深究這個,通常的理解,可能就是一般的走路,這好像與一般的還有點區(qū)別,古代說踱步吟詩,看來古代人有這樣的習慣,可以出靈感,像賈島那小子在驢背上吟詩,就有點另類了。
為什么限定七步呢?老羅還糊弄一個應聲作詩,據(jù)說“七”其實在古代有時不是“數(shù)”的意思,也算是多的意思,這就有點糊涂了,不過我們今天能見到這樣的好詩,又可感受到一點別的什么,就是我們的幸福了。
據(jù)說溫庭筠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不過也是為苦主: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