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其實我們許多歷史愛好者,在讀書的某一個剎那,腦海里,都曾經(jīng)閃過這么一個問題:
古人為什么用文言文
但是,我們當(dāng)中絕大多數(shù)的人,這個問題,也就只是在腦海當(dāng)中,那么閃了一下,閃過之后,大家也沒去深究它。
那么,我們今天不妨重提這個問題:
在古代的中國,明明中國人說的口語,都是大白話,可是為什么到了寫信、寫奏章、寫文章的時候,都用文言文呢?
文縐縐的,多累人哪。
是不是?
嘴巴里說一套語言,寫出來又是另一套文字。
舉個簡單的例子:
明明嘴上說:“如果連這個都能容忍的話,那么還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
可是到了下筆的時候,寫在紙上卻成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試問,我們的老祖宗,為什么偏偏要用文縐縐的文言文呢?
為什么就不能口語和書面語一致呢?
這個問題,大家都曾經(jīng)困惑過,但是,一直沒有人給出答案。
今天,馮老尸為大家,揭開這個謎底。
其實,古人用文言文的原因,并不復(fù)雜,可以一語道破:
因為竹簡太貴了
這樣一說,大家是不是已經(jīng)明白了個大概?
然而,其實還可以更具體一點。
古代竹簡昂貴,必須用最少的文字,記載最多的信息,所以,文言文成為必然
我們的古人用文言文,其實它的發(fā)展邏輯,是這樣的:
古早的時候,我們中國人的祖先,是在龜甲和獸骨上刻字的,當(dāng)時叫做甲骨文。
大家要知道,當(dāng)時無論是龜甲,還是獸骨,都不是隨手可得的,那都是稀缺資源,需要節(jié)省著用,所以,從一開始,我們的祖先就很聰明,他們懂得用最簡潔的文字,表達(dá)最復(fù)雜的意思,承載最豐富的信息。
舉個具體的、真實的甲骨文例子:
“南土受年”,意思是指:“占卜問卦,南部地區(qū)會不會是個豐收年呢?”
看:“占卜問卦南部地區(qū)會不會是個豐收年呢”口語17個字,甲骨文用4個字,表達(dá)了17個字的意思。
“南土受年”甲骨文
為什么要把17個字的意思,濃縮到4個字的甲骨文里?
原因很簡單:
因為甲骨太寶貴了
龜甲、獸骨,太少了,要節(jié)省著用。
再后來呢,我們的先人,學(xué)會了用竹簡寫字。
雖然說,竹簡比龜甲、獸骨要“便宜”一些,但是,不要忘記,在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dá)的古代,竹簡,仍然是非常昂貴的。
而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竹簡不但昂貴,而且:
竹簡很重
是的。
竹簡,是很重的。
如果把一本原版白話文的《水滸傳》寫到竹簡上,你知道需要多少竹簡嗎?
答案是:
需要好幾籮筐的竹簡
你可以想象一下:
秦始皇想看一部白話文的小說,結(jié)果,部下抬進(jìn)來好幾個大籮筐的竹簡。
這種景象,會把皇帝嚇?biāo)馈?/p>
你說是不是?
如果寫白話文,那么看一本小說,至少需要搬弄這么多的竹簡,累死人
讀一本白話文小說,要翻好幾大籮筐的竹簡。
不但抬竹簡的人累死。
而且看竹簡的人,也會累死。
作者累死,出版商累死,物流搬運工累死,讀者累死。
這根本行不通
是的。
在竹簡時代,把嘴里說的白話,寫到竹簡里,根本就是行不通的。
所以,要精簡文字。
所以,要用文言文。
還是舉剛剛的那個例子:
“如果連這個都能容忍的話,那么還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白話文,23個字,要用4根竹簡。
但是,用文言文,“是可忍孰不可忍”,7個字,1根竹簡搞定。
讀到這里,親愛的讀者,您是不是已經(jīng)懂了?
對的。
我們的祖先用文言文,不是因為喜歡賣弄文采,也不是故意要弄一套老百姓讀不懂的文字,而是當(dāng)時的甲骨、竹簡、紙張,都太貴了,要節(jié)省資源。
這是一個經(jīng)濟問題
說到這里,我們還是那句老話:
存在就是合理
然而,文言文并非沒有缺點,它的缺點就是,書面語和口語脫節(jié),不利于普及文化,也不利于掃盲,所以新文化運動之后,中國人逐漸普及白話文寫作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