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昌新聞網(wǎng) 作者: 陳 放 李英麗 2011年06月08日17:12:05 |
上篇:風流女冠李季蘭
第一節(jié) 唐代女冠競芳華 一、道教的發(fā)展歷程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歷史。 春秋時期,老子著《道德經(jīng)》,創(chuàng)立了道家學(xué)派。老子(前57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 道教的創(chuàng)立起源于道家。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道教創(chuàng)世說的雛形。 隨著人們對老子的推崇,道家思想得以演變擴大。漢代張道陵、于吉等人在此基礎(chǔ)上創(chuàng)立了“五斗米教”、“太平教”等宗教組織,廣泛招收信徒,開展修道傳教活動,并完成《太平經(jīng)》、《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部典籍,逐漸演變成為中國的主要宗教信仰之一——道教。老子被視為教祖,并被尊稱為“太上老君”。 一般來說,東漢時期為道教的初創(chuàng)時期,東漢張道陵創(chuàng)立的“五斗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道教徒尊稱創(chuàng)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jīng)典是《太平經(jīng)》。 道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發(fā)展演變?yōu)橥陚涑墒斓淖诮?,從主要傳播于民間的宗教團體上升為官方承認的正統(tǒng)宗教。到了唐代,道教進入了興盛時期。唐朝統(tǒng)治者為提高自己的門第出身,利用道教始祖老子姓李的巧合,說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耳的后代。道教因而也就成為李唐王朝信奉的國教。 唐初,李淵自命為太上老君后裔,奉天命而坐天下,并下詔宣布三教中道教第一、儒教第二、佛教排第三,由此大肆提高道教的地位。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再次宣布尊奉道教,使道教處于國教的地位。 唐玄宗于開元二十五年下旨:“道本玄元皇帝之教,不宜屬鴻臚(九寺之一,典客、司儀、崇玄。)”將崇玄署轉(zhuǎn)隸宗正寺(掌皇族家譜)。天寶二載,道士、女冠又改立司封檢校,州、縣地方道觀每三年上相關(guān)籍帳,以免規(guī)避租徭。陳寅恪《讀書札記一集》論舊書、志第二十八食貨:“肅宗即位……鄭叔清與宰相裴冕建議,以天下用度不充,度道士僧尼不可勝計?!?/font> 縱觀整個唐朝時期,道教在多數(shù)時間都受到皇室的尊奉,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因此,道教的社會地位空前提高,人數(shù)不斷增長,宮觀遍布全國。道教的經(jīng)典圖書也日益增多,并匯編成《道藏》。許多著名的道教學(xué)者被皇帝召請入宮,奉為國師諮詢政事,講道說法。 另一方面,道教中的鬼神崇拜、齋醮、祈禳之類思想與法術(shù),與民間固有的迷信和巫術(shù)極為吻合,因而廣為貴族階層和平民百姓所信奉。于是,在唐朝,經(jīng)??梢钥吹奖姸嗄信朗繉捙埸S冠,出入豪富人家或浪跡江河湖海,為人談玄說道、驅(qū)鬼鎮(zhèn)邪,成了一種神秘而無拘束的特殊階層。 二、盛極一時的唐朝“女冠” “女冠”本是女道士所用的冠帽,后來用以借代女道士。道教不歧視女性,相反是尊崇女性,所以從漢代開始就有女性入道修行。 唐朝道教因襲隋制,并因為成為國教而地位超然。唐太宗曾下詔明示“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道士女冠享受十方供養(yǎng),衣食充足無憂,行動自由無拘,又沒有勞役之苦,因此,女性入道的風氣在唐朝尤其盛行。據(jù)《唐六典》卷四載,當時全國宮觀總數(shù)達1687所,其中女冠觀為550所。 在當時,女道士的主要來源有四:自愿修道的公主和貴族女子、被簡放的宮女、被遺棄的姬妾和不再當紅的妓女。 文獻記載,唐朝的許多公主、妃子入道修行,幾乎成為時尚。據(jù)統(tǒng)計,唐朝共有十八位公主做過女道士。她們出家原因各異,主要是為長輩祈福、修養(yǎng)身體,或者因為婚姻變故而出家修行。如太平公主8歲時出家為女道士,便是要替已經(jīng)去世的外祖母榮國夫人楊氏祈福,“太平”二字就是她的道號。不過她雖然號稱出家,卻一直住在宮中,直到吐蕃派使者前來求婚,才真的進入道觀修行,不過到16歲時就還俗出嫁了。唐玄宗的姐妹——玉真公主也是“為祖母武氏祈?!倍黾?,但玉真公主不同于太平公主,而是一生住在道觀,開公主當女道士之先河。 在《唐會要》中記載了一位新昌公主因為喪夫而成為女冠:“……因駙馬蕭衡(開國功臣蕭瑀子)亡,奏請度為女冠,立新昌觀……” 還有一位永安公主“……許下嫁回鶻保義可汗,會可汗死,止不行。大和中,丏為道士,詔賜邑印?!北Ax可汗離世時,二人還沒有完婚,但她仍請求入道,為夫守節(jié)。 楊貴妃在成為貴妃之前,以壽王妃的身份出家做道士,名義上是為壽王的祖母、玄宗的生母竇氏祈福,道號太真。 此外,達官貴人家的女子,也有不少去做女道士的,如宰相李林甫的女兒李騰空,李白的夫人宗氏就曾專門去找她學(xué)道。李白還寫了兩首詩記錄此事: 送內(nèi)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 君尋騰空子,應(yīng)到碧山家。水舂云母碓,風掃石楠花。 若愛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多君相門女,學(xué)道愛神仙。素手掬青靄,羅衣曳紫煙。 一往屏風疊,乘鸞著玉鞭。 在這些女冠中,有一部分是刻苦清修的,而又有相當一部分是借出家以自由交際的。這種風氣也和“女冠”公主們的帶動不無關(guān)系。 很多時候,公主們的主動入道,是為了能夠享受自由的男女關(guān)系。在中唐以后尤其混亂,甚至連皇帝都看不下去,重新把出家的公主召回。“安康公主,為道士。乾符四年,以主在外頗擾人,詔與永興、天長、寧國、興唐四主還南?!?/font> 在當時,這些公主和貴族女子是最為開放的群體,在她們的影響下,民間的女冠們也大多放浪形骸。 三、杰出的女冠詩人 在女道士中,修道的公主和貴族女子屬于是上層,她們領(lǐng)導(dǎo)著有關(guān)的潮流和風尚。并以其出眾的才貌和地位,及自由的生活方式,成為男子們追捧的對象。比如玉真公主經(jīng)常云游,她在王屋山等地擁有多處道觀、別館。在公主周圍,方士和文人時常出沒,比較知名的有李白、王維、高適等人。據(jù)說李白和王維都與玉真公主保持著非同一般的關(guān)系,并留下詩篇表達贊美和愛慕之情,在《全唐詩》中收錄了李白這首《玉真仙人詞》: 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 弄電不輟手,行云本無蹤。幾時入少室,王母應(yīng)相逢。 由于這些女道士能夠得到供養(yǎng)而無衣食之憂,這使得她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參誦道書、習學(xué)歌舞和吟詩作對,因而具有比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她們的生活也是相當?shù)淖杂呻S意,可以飲酒游樂,可以博覽群書,和男人吟詩作對、暢談古今,四處云游,姿態(tài)瀟灑飄逸。因此,當時比較杰出的女詩人都出自女冠。 在《全唐詩》中收錄了不少女冠詩,如李冶、魚玄機、薛濤、盧媚娘、郭修真等,在她們的作品中或勸人修道,或抒發(fā)情懷,不拘一格,婉轉(zhuǎn)多情,成為古代女性詩歌中杰出的篇章。 唐代女詩人中的佼佼者,當推李季蘭和魚玄機?!短撇抛觽鳌氛f李季蘭“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她與各種人物交游,包括茶圣陸羽、名僧皎然,還有“五言長城”劉長卿等文士。她的才名艷聲傳播四方,得到了唐德宗的召見。李季蘭的詩以五言擅長,多酬贈遺懷之作。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李季蘭集》一卷,今已失傳,僅存詩十六首。 至于留下了“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等名句的魚玄機,《三水小牘》中記:“色既傾國,思乃入神,喜讀書屬文,尤致意于一吟一詠……而風月賞玩之佳句,往往播于士林。然蕙蘭弱質(zhì),不能自持,復(fù)為豪俠所調(diào),乃從游處焉。于是風流之士,爭修飾以求狎,或載酒詣之者,必鳴琴賦詩,間以謔浪?!?/font> 第二節(jié) 自幼才華初現(xiàn) 一、李季蘭的生平簡介 李季蘭,原名李冶(亦有作:李紿)。她出生在浙江,《全唐詩》指吳興人氏。吳興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 吳興始建于高祖武德四年,張劍光先生《唐五代江南工商業(yè)布局研究》引談鑰《嘉泰吳興志·卷九·郵驛》:“吳興自號僻冷郡,賓客非特有事于其它者不至焉……”不過此間類蘇、常、杭等州,橋衢繁盛。此地在唐代就已經(jīng)是文化燦爛、經(jīng)濟繁榮的地方。 關(guān)于李季蘭的身世,歷史資料非常少。出生年月不詳,卒于公元784年,一生為女冠,曾與諸多文人來往,如茶圣陸羽、詩僧皎然、“五言長城”劉長卿等,另有許多沒有留下資料的人物,如校書七兄、廣陵故人、蕭叔子等,其來歷完全無從考察。李季蘭詩名遠播,曾被唐玄宗召見,晚年困頓不堪,后因向叛臣獻詩而被亂棍“撲殺”。 對于李季蘭,盡管其行止眾說紛紛,褒貶不一,但唐朝的詩詞寶庫中因有了她而多了些許紅袖馨香,她因此被同代著名詩人劉長卿譽為“女中詩豪”(《唐詩紀事》卷七十八)。 二、如何成為女冠 對于李季蘭,僅在《唐才子傳》和《太平廣記》中有簡單的記錄(《太平廣記》中記其名為“李秀蘭”)。從李季蘭深厚的詩文功底和精擅琴棋書畫的素養(yǎng)來看,她十有八九是出身于豪門富戶的小姐。 《唐才子傳》記錄了她童年的一件事:“始年六歲時,作《薔薇詩》云:'經(jīng)時不架卻,心緒亂縱橫。’其父見曰:'此女聰黠非常,恐為失行婦人?!?/font> 意思是說,李季蘭六歲那年,父親抱她在薔薇花架下,讓她即景做詩,她便作《薔薇詩》,詩中說:“經(jīng)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其父聽了大驚失色。一是吃驚她小小年紀竟有如此文采,另一方面,則吃驚于她的早熟——“架卻”諧音“嫁卻”,明詠薔薇,實則是詠待嫁女子的紛亂的心緒。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其父因此認為,這個孩子聰黠非常,性情不寧,長大后只怕會是個放縱不羈的婦人。他向李季蘭的母親說:“此女將來富有文章,然必為失行婦人矣。”(《太平廣記》) 這樣,在父母的擔憂中,李季蘭長到了十一歲,長得花容月貌、嬌艷迷人,其父為了早日解除心中時時涌起的憂慮,痛下決心將女兒送往剡中。在玉真觀做了女道士,希冀借助青燈黃卷的清修,使她修身養(yǎng)性,做到“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玉真道觀位于剡中,如今的浙江新昌一帶,自東晉以來,這里就文風鼎盛,騷人名士輩出。玉真觀雖地處偏遠,但因景色幽雅,不時有一些文雅士來觀游覽。 第三節(jié) 交游廣闊的另類女冠 關(guān)于李季蘭的成長經(jīng)歷,可供考證的資料較少。在《全唐詩》里,收錄了她的十六首詩,多關(guān)乎情感,并常有“相思”的字眼,不難看出,李季蘭是一個心思細膩且多情的女冠。 相思怨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 攜琴上高樓,樓虛月華滿;彈著相思曲,弦腸一時斷。 當時李季蘭所交往的朋友并不在少數(shù),《全唐詩》中就收錄有她與諸友互相酬贈的詩作,如劉長卿、陸羽、朱放、皎然、閻伯鈞等。從這些詩中來看,李季蘭似乎與閻伯鈞、朱放有過較為深厚的戀情。但也有人認為,李季蘭性格開放,言語大膽,這些類似于“情詩”的作品應(yīng)當屬于玩笑之作,而唯有那些暗藏深情的詩作才是她最真實的感情表達。 一、李季蘭與閻伯鈞 在李季蘭詩中有《送閻二十六赴剡縣》,此詩作于蘇州: 流水閶門外,孤舟日復(fù)西。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 妾夢經(jīng)吳苑,君行到剡溪。歸來重相訪,莫學(xué)阮郎迷。 閻伯鈞與李季蘭相識并交往一段時間后,便要去剡縣,李季蘭因此便寫詩送別?!叭罾擅浴背鲎砸粋€典故:相傳漢明帝劉晨、阮肇入山遇到仙女,被仙女邀入洞房,成為夫婦。洞中方十日,世上已千年,當兩人堅欲辭別還鄉(xiāng),家鄉(xiāng)早已滄桑巨變,只打聽到他們的第七代孫子。李季蘭用此典故,是說希望閻伯鈞能不時回來看看她,不要像阮肇那樣一去不歸。詩中李季蘭自稱為“妾”,呼閻伯鈞為“阮郎”,因此有人認為這是李季蘭對閻伯鈞思念的深情。 對此,施蟄存在《唐詩百話》中說:“唐代的女道士、女校書,有點像是日本的藝妓。她們的生活,主要是在筵席上給主客侍酒,歌舞彈唱,以娛嘉賓。有文才的,便也參加詩酒唱和。李季蘭那樣的風流放誕,也還是公開的,并不下流淫濫。她也有寄情人的詩,如送閻伯鈞赴剡縣詩,結(jié)句也不過說:'歸來重相訪,莫學(xué)阮郎迷?!@又有什么不可告人之處?” 《得閻伯鈞書》: 情來對鏡懶梳頭,暮雨蕭蕭庭樹秋。 莫怪闌干垂玉箸,只緣惆悵對銀鉤。 這是李季蘭在收到閻伯鈞的書信后所作的詩。從詩中的傷感情緒來看,這應(yīng)該是閻伯鈞的告別信,說明不能再回來看她。與好友一別,人各天涯,才會使李季蘭感到既無奈又惆悵。 二、李季蘭與朱放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李又結(jié)識了在剡中隱居的名士朱放。朱放,字長通,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生卒年均不詳,約生活于八世紀下半葉,唐代宗大歷中前后在世。初居漢水濱,后遷隱剡溪、鏡湖間。與女詩人李冶,上人皎然,皆有交情。大歷中,辟為江西節(jié)度參謀。貞元二年,(公元786年)詔舉“韜晦奇才”,下聘禮,拜左拾遺,辭不就。放著有詩集一卷,收入《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李季蘭與朱放時常品茗清談、游山玩水,度過了一段優(yōu)游美好的歲月,后來,朱放奉召前往江西為官,兩人不得不揮淚告別。臨別時,朱放寫下一首詩贈與李季蘭: 《別李季蘭》 古岸新花開一枝,岸傍花下有分離; 莫將羅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腸斷時。 朱放離去后不久,李季蘭便寫了《寄朱放》寄給他。相比較而言,李季蘭的詩情要高于朱放許多。 《寄朱放》 望水試登山,山高湖又闊。想思無曉夕,想望經(jīng)年月。 郁郁山木榮,綿綿野花發(fā)。別后無限情,相逢一時說。 后人在評價李季蘭與朱放時,一般都認為二人是戀人關(guān)系。這主要是從李季蘭的這首詩中得出的結(jié)論。但正如施蟄存所說,李季蘭的身份與眾不同,性格亦風流放誕,詩中的“情”與“思”或為應(yīng)景,或為一時玩笑,或為試探,又如何能斷定這就是她的真情所系? 三、李季蘭與劉長卿 劉長卿,字文房,唐代詩人。生卒不詳,約生活于八世紀下半葉。宣城(今安徽宣州)人,一作河間(今屬河北)人。年輕時在嵩山讀書,玄宗天寶中登進士第。肅宗至德年間任監(jiān)察御史,后為長洲縣尉,因事得罪,貶為嶺南南巴尉。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從南巴返回,旅居江浙。劉長卿在代宗時歷任轉(zhuǎn)運使判官,因為性格剛強,得罪上級,被誣再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在睦州時期,與當時居處浙江的詩人有廣泛的接觸,如皇甫冉、秦系、嚴維、章八元等,猜測是在此時結(jié)識李季蘭。 德宗建中二年(781),劉長卿任隨州(今屬湖北)刺史,世稱劉隨州。劉長卿生平坎坷,曾兩次遭到貶謫,旅居各地期間又屢遭戰(zhàn)亂,因此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筆調(diào)蒼涼沉郁。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詩為主,尤工五言,自詡為“五言長城”。他的五律簡練渾恬,于深密中見清秀,宋張戒《歲寒堂詩話》說:“隨州詩韻度不能如韋蘇州之高簡,意味不能如王摩詰、孟浩然之勝絕,然其筆力豪贍、氣格老成……'長城’之目,蓋不徒然?!钡灿腥苏f,劉長卿的大部分詩作內(nèi)容單薄,境界狹窄,缺少變化,容易使人感到字句雷同。高仲武《中興間氣集》評他的詩“大抵十首已上,語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銳才窄也。” 關(guān)于李季蘭和劉長卿,《唐才子傳》上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李季蘭)嘗會諸賢于烏程開元寺,知河間劉長卿有陰重之疾,誚曰:'山氣日夕佳?!瘎?yīng)聲曰:'眾鳥欣有托?!e坐大笑,論者兩美之。“陰重之疾”,也就是有“疝氣”病。一般患疝氣的人,會腸子下垂,使睪丸腫脹。當時沒有手術(shù)治療這樣的疾患,經(jīng)常要用布兜托起睪丸,以減少痛楚。李季蘭知道劉長卿有這種病,所以用陶淵明的詩“山氣日夕佳”(飲酒詩二十首》之五)來譏訕。劉長卿也用一句陶淵明的詩來回答;“眾鳥欣有託?!?《讀山海經(jīng)詩十三首》之一)這個“託”字借作“托”字,“眾”字借作“重”字,這個“鳥”字也作水滸中罵人用的“鳥”字來講。李季蘭在公開場合,居然大講“黃段子”,確實令人驚訝。其潑辣大膽,怕今人也有所不及。 四、李季蘭與崔渙 崔渙,唐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人。博涉經(jīng)籍,善談?wù)?。累遷尚書司門員外郎。天寶末年(公元755年),被楊國忠排擠,出為劍州刺史。李季蘭認識崔渙之時,正是崔渙仕途失意之際。當時,崔渙身為尚書司門員外郎,卻因開罪楊國忠被貶為刺史。 李季蘭寫了首詩,以道家清凈無為的觀念,勸戒崔渙不要太貪戀仕途浮名,要保持內(nèi)心的清凈,以不變應(yīng)萬變。令崔渙相見恨晚。 《道意寄崔侍郎》 莫漫戀浮名,應(yīng)須薄宦情。百年齊旦暮,前事盡虛盈。 愁鬢行看薄,童顏學(xué)未成。無過天竺國,依止古先生。 崔渙依她之言,不戀浮名,淡泊仕途,后來果然被玄宗重新起用,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扈從成都府。 第四節(jié) 上比班姬則不足,下比韓英則有余 一、得唐玄宗召見 李季蘭的詩名越傳越廣,由她引發(fā)的詩友集會也愈益深遠,一直傳至廣陵(今揚州)。揚州是當時文人薈萃的地方,李季蘭的詩名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喜文愛才的唐玄宗聽到了李季蘭的才名,也讀了她的詩,下詔命她赴京都一見。 在當時的社會里,皇帝的召見是普通人最大的殊榮,但此時的李季蘭已人到中年,青春容顏已隨著歲月而消逝,她既為這種難得的殊榮而驚喜,又覺得自己已不復(fù)當年的姝麗,因此而傷感失落,大有“美人遲暮”之感,因此在西上長安前,留下一首《恩命追入留別廣陵故人》: 無才多病分龍鐘,不料虛名達九重; 仰愧彈冠上華發(fā),多慚拂鏡理衰容。 馳心北闕隨芳草,極目南山望舊峰; 桂樹不能留野客,沙鷗出浦漫相逢。 據(jù)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李季蘭面見了皇帝后,“評者謂上比班姬則不足,下比韓英則有余,不以遲暮,亦一俊媼也?!彪m然將她的才華夸獎一番,認為她僅次于班姬,比韓英還要強,但卻稱之為“俊媼”(俏老太婆),恐怕一向以美貌自負的李季蘭也是心有余慍,悵然不快。 班姬,為漢成帝的妃子,善詩賦,有美德。初為少使,立為婕妤。見《漢書·外戚傳》。韓英以宋孝武世獻賦,被賞入宮,見《齊書·皇后傳》,古代常用此二人來比喻有才的女子。 李季蘭作為一個女道士,將其列于班婕妤和韓英之間,一來可見她的才華確實出眾,二來則說明她的奉旨入宮確有其事。 辛文房在《唐才子傳》中說:“天寶間,玄宗聞其詩才,詔赴闕,留宮中月余,優(yōu)賜甚厚,遣歸故山?!币馑际钦f,李季蘭在宮中居住了一個來月,得到了優(yōu)厚的賞賜,然后才回到浙江烏程縣。 對于此事,還流傳著另一種說法:唐玄宗召見李季蘭時已經(jīng)是天寶末年(公元755年),李季蘭在到達長安之前,安史之亂就已經(jīng)爆發(fā),根本沒有見到唐玄宗。 二、李季蘭之死 關(guān)于李季蘭的結(jié)局,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說她在長安時正逢“安史之亂”,戰(zhàn)亂中不知去向,另一種則說她因“附逆”篡位的叛臣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亂棍打死。 唐人趙元一所作的《奉天錄》載:“……時有風情女子李季蘭上詩,言多悖逆,故闕而不錄?;实墼倏司?,召季蘭而責之,曰:'汝何不學(xué)嚴巨川?’有詩云:'手持禮器空垂淚,心憶明君不敢言。’遂令撲殺之。” 這是說唐德宗在位期間,建中三年,朱泚的弟弟朱滔謀反,朱泚因此被軟禁在京城。建中四年十月,涇原軍嘩變。德宗倉皇逃往奉天,叛軍迎朱泚為主,史稱涇卒之變。朱泚自稱大秦皇帝,改元應(yīng)天。次年正月,又改國號為漢,改元天皇。直至興元元年(784)五月,救援朝廷的軍隊才攻克長安,朱泚逃往寧州彭原縣(今甘肅慶陽西南),六月,為部將所殺。 在朱泚稱帝期間,李季蘭曾被逼脅為其獻詩。784年,德宗皇帝費盡氣力平定叛亂并返回長安之后,大肆誅殺叛將余黨。無辜被害者甚眾,李季蘭亦慘遭撲殺。 關(guān)于德宗涇卒之變,黃永年先生論斷:“朔方兵統(tǒng)李懷光之叛乃李晟造成?!贝髱熽愐≡疲骸芭f唐書以完善勝……新唐書以識見盛。然李晟絕不如《舊唐書》載:'破賊露布至梁州……群臣無不隕涕,因上壽稱萬歲,奏曰:'……李晟不驚宗廟、不易市肆………自三代以來,未之有也?!菢忧甯邿o匹。朱泚兼四鎮(zhèn)北庭行軍、涇原節(jié)度使,據(jù)長安僭稱'大秦皇帝’,李季蘭殷勤獻詩。不出數(shù)月,李晟復(fù)京,朱泚走死?!?/font> 在法律完備的唐代,死刑只有兩種,或者斬首,或者絞死。“撲殺”,已經(jīng)是不合法律要求的“私刑”。沒有人知道,李季蘭究竟在詩里寫了什么大逆不道的話,使德宗竟然對一個年老體弱的女子施以如此酷刑。 一縷香魂就此消散,只留下保存在全唐詩中的16首詩篇,依稀可見女詩人昔日的才情風流。 第五節(jié) 李季蘭之詩歌才情 唐代女詩人中最著名且作品現(xiàn)存數(shù)量最多的只有三人——李季蘭、薛濤、魚玄機。李季蘭和魚玄機都是女道士,薛濤是成都校書。她們都有社會交際生活,常與文人唱酬,因此她們的詩流傳最多。 李季蘭在三人當中年代最早,屬于中唐,和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差不多同時。同時李季蘭的才華也是三人最高的,但論身后的聲名,李季蘭卻不及薛濤和魚玄機。 《全唐詩》收錄了幾百首女詩人的作品,其中李季蘭的有十六首,這個數(shù)量還是比較可觀的,而且篇篇精彩,沒有一篇平庸乏味之作。 高仲武《中興間氣集》選其詩并有評論說:“士有百行,女惟四德。季蘭則不然,形氣既雄,詩意亦蕩。自鮑昭以下,罕有其倫。如'遠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車’,蓋五言之佳境也?!?/font> 高仲武在這一段短短的介紹中告訴我們,李季蘭的形態(tài)性格像個男子,而詩意卻很灑脫,無所顧忌?!靶螝饧刃?,詩意亦蕩”,用這句話來形容李季蘭,應(yīng)該是很到位的。 做了女冠的季蘭,“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辛文房《唐才子傳·李季蘭》),容貌俊美卻帶著不讓須眉的颯爽英姿,每日做詩寫字彈琴,間或飲酒聚會,高談闊論,與當時一幫才子詩人、僧道隱士往來頗為密切。高山流水,游樂風雅,又嘗會諸賢于烏程(湖州)開元寺,聲名大噪。明末錢謙益《絳云樓書目》中亦錄李季蘭詩,后來因火災(zāi)而失佚。 李季蘭詩傳世十六首,五言律詩居多,十二首屬贈答。“五言長城”劉長卿謂之“女中詩豪”。其最受好評的是這首《寄校書七兄》: 無事烏程縣,差池歲月余。 不知蕓閣吏,寂寞竟何如。 遠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車。 因過大雷岸,莫忘幾行書。 對于這首詩,施蟄存在他的《唐詩百話》中作了詳細的注解,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題目中所說的“校書七兄”,是作者的兄長,排行第七,官為校書郎。李季蘭在家鄉(xiāng)烏程縣(今浙江湖州),已一年多了,遙念她的七兄,因而寄一封信去問候。而這位七兄,大約也在外地,因此李季蘭叮囑他,在行旅之時,不要忘記給她來一封信。 唐代詩人作送別懷人的詩,大多是一開頭就用一句說自己,一句說對方?;蛘哂靡宦?lián)說自己,一聯(lián)說對方。這首詩第一聯(lián)是作者自述:住在烏程縣里,雖然沒有什么事,卻已差不多有一年多了。“差池”就是“參差”,往往作“幾乎”或“差不多”解。后代人不了解唐代人用詞語的習慣,多把這句改為“蹉跎歲月馀”。從《唐詩品匯》到《唐詩別裁》都已改作“蹉跎”。 第二聯(lián)“不知蕓閣吏,寂寞竟何如”,這是問詢校書七兄的話。古人藏書之處,多種蕓草,書頁中也往往夾著曬干的蕓草,因為蕓草能辟蠹魚。校書郎是在宮中藏書處工作的,故稱之為蕓閣吏。這三個字,就代替了一個“你”字。這一聯(lián)的意義,只是說“不知道你近來寂寞到怎樣”? 第三聯(lián)深得好評的佳句。一句說船,一句說車。這船又是使者的船,車也是使者的車。“遠水浮仙棹”暗用了漢代博望侯張騫奉使乘槎探索河源的故事?!笆管嚒边@個詞語早見于《左傳》。 “寒星”二字,又暗用了一個關(guān)于使者的典故。根據(jù)古人的傳說,天上有一種使星,地上皇帝派使者到什么地方去,天上的使星就向那個地方移動?!逗鬂h書·方術(shù)列傳·李郃傳》記了這樣的故事:
“和帝繼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單行,各至州縣,觀采風謠。使者二人當?shù)揭娌?,投合候舍。時夏夕露坐,郃因仰觀,問曰:'二君發(fā)京師時,寧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默然,驚相視曰:'不聞也?!瘑柡我灾?,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font> 據(jù)說漢和帝分別派遣許多使者到各州縣去微服察訪。漢中小吏李郃懂得天文,他望見有二座使星在向益州移動,因而他就預(yù)知朝廷派使者來了。由于這個典故,后世的文學(xué)修詞,就把使者稱為“星使”。 這一聯(lián)二句,從文字表面看,都是寫景。描寫校書七兄出使在外,乘船坐車的旅途情況。這樣靈活地運用典故,更顯出李季蘭詩才之高。唐人高仲武在《中興間氣集》中稱贊說:“如'遠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車,蓋五言之佳境也?!敝芫础短圃娺x脈會通評林》云“五、六用事入化”。明朝的胡應(yīng)麟《在《詩藪·雜編·閏余上》也夸:“李季蘭'遠水浮仙棹’二語,幽閑和適,孟浩然莫能過”。連孟浩然都比不上,可見后人對此詩的評價之高,也說明了李季蘭的“形氣既雄”絕非浪得虛名。 最后一句同樣用了典故。劉宋時詩人鮑昭,旅行過大雷口(在今安徽省望江縣),把沿途所見山水風景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妹妹鮑令暉。這是一篇著名的散文,收在《文選》中,題作《登大雷岸與妹書》。 李季蘭運用這個故事,寫了這首詩的結(jié)句。文字表面是說:你如果經(jīng)過大雷岸,不要忘了寫幾行信給我。但是,她的校書七兄,并不真的會經(jīng)過大雷岸。這兩句詩,實在只有下句的作用,即希望他有信來。大雷岸與詩意毫無關(guān)系,但如果不用這個典故,則詩題中的一個兄字就沒有著落。上句的作用,只是用以表明她和校書七兄的關(guān)系是兄妹。 李季蘭這首詩之所以能獲得極高的評價,因為它是一首完整無瑕的標準唐律。論文字,明白易解,雅俗共賞;論音韻,聲調(diào)格律,毫無缺點;論結(jié)構(gòu),第一聯(lián)說自己,第二聯(lián)說七兄,第三聯(lián)又說七兄,第四聯(lián)歸結(jié)到自己。凡是贈別懷人的詩,唐代詩人通用這種結(jié)構(gòu),而李季蘭這一首可以作為合格的代表。 除此之外,李季蘭的詩多是描寫感情得失,如《春閨怨》: 百尺井欄上,數(shù)株桃已紅。 念君遼海北,拋妾宋家東。 這個“拋”字,很能表現(xiàn)出李季蘭的愁怨。在心中刻滿傷痕后,李季蘭可能真的想通了,她寫下這樣一首至情至理之詩——《八至》: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施蟄存在他的《唐詩百話》中評價這首詩為“非常大膽的作品”,對此,他解釋說:在封建宗法制度中,夫妻是五倫之一,又是三綱之一。夫為妻綱,妻是從屬于夫的。夫妻的愛情,不是雙方均等,而是由宗法制度分配的,是一種權(quán)利與義務(wù)的關(guān)系,而非愛情。李季蘭看穿了這種夫妻關(guān)系,寫下了這首詩,揭發(fā)了這種夫妻關(guān)系的本質(zhì):表面上是最親密,實質(zhì)上是最疏淡。 前面三句都是比喻,全部是襯托最后一句,“至親至疏夫妻”,此六字寫世事人情,堪稱入木三分。鐘惺《名媛詩歸》評此詩說:“字字至理,第四句尤是至情?!鼻妩S周星《唐詩快》中說:“大抵從老成歷練中來,可為惕然戒懼?!?/font> 這四句平白如話,但卻意味深長。不論當時,即使到現(xiàn)在來看,仍讓人覺得心頭一驚,似乎是被李季蘭突然點醒——所謂“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世間自古,便是真情難求、真愛難求,有多少對夫妻都是這種“至親至疏”的關(guān)系。唯此一句,可謂精警千古。 嚴羽《滄浪詩話》說:“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崩罴咎m的詩確實有些這樣的意味。 李季蘭以她另類不俗的一生為后世留下了一段佳話,她的詩不僅收錄于《薛濤李冶詩集》(《四庫全書注錄》),又散見于各種唐人選本及后人選本或雜著,還收入《全唐詩》?!端膸烊珪偰刻嵋氛f:“冶(李季蘭)詩以五言擅長,如《寄校書七兄》、《送韓揆之江西詩》、《送閆二十六赴剡縣》詩,置之'大歷十子’之中,不復(fù)可辨。其風格又遠在濤(薛濤)上,未可以篇什之少棄之矣?!?/font> 附:李季蘭詩十六首 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 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 寄校書七兄 無事烏程縣,蹉跎歲月余。不知蕓閣吏,寂寞竟何如。 寄朱放 望水試登山,山高湖又闊。相思無曉夕,相望經(jīng)年月。 送韓揆之江西(一作送閻伯鈞往江州) 相看指楊柳,別恨轉(zhuǎn)依依。萬里江西水,孤舟何處歸? 道意寄崔侍郎 莫漫戀浮名,應(yīng)須薄宦情。百年齊旦暮,前事盡虛盈。 從蕭叔子聽彈琴賦得三峽流泉歌(古體) 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泉常自聞。 相思怨(古體)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 感 興 朝云暮雨鎮(zhèn)相隨,去雁來人有返期。 恩命追入留別廣陵故人 無才多病分龍鐘,不料虛名達九重。 八至(古體)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送閻二十六赴剡縣 流水閶門外,孤舟日復(fù)西。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 得閻伯鈞書 情來對鏡懶梳頭,暮雨蕭蕭庭樹秋。 結(jié)素魚貽友人 尺素如殘雪,結(jié)為雙鯉魚。 偶居 心遠浮云知不還,心云并在有無間。 明月夜留別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 春閨怨 百尺井欄上,數(shù)株桃已紅。 此外,在《吟窗雜錄》中收錄了部分詩句: 經(jīng)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臥 病 已看云鬢散,更念木枯榮。 陷賊寄故人 鞞鼓喧行選,旌旗拂座隅。 寄房明府
不覩河陽一縣花,空見青山三兩點。 下篇:李季蘭對中國茶道的間接影響 第六節(jié)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李季蘭與陸羽 一、陸羽其人 提起陸羽,大凡稍懂茶道的人,就對他不會陌生,陸羽曾經(jīng)在育茶、制茶、品茶上下過一番工夫,寫成《茶經(jīng)》三卷,被人譽為“茶圣”或“茶神”。 陸羽(733——804),字鴻漸,一名疾,小名季疵。唐代復(fù)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岡子”,“竟陵子”。原本為棄兒,后為僧人收養(yǎng),因不堪師傅虐待,離開了寺院,并一度曾為伶工,后隱居。上元初(760)又至苕溪(今浙江湖州)隱居。 在湖州的顧渚山,陸羽與皎然、朱放等人論茶。顧渚山在浙江湖州,是個著名的產(chǎn)茶區(qū)。據(jù)《郡齋讀書志?雜家類》載,陸羽還著有《顧渚山記》兩卷,當年陸氏與皎然、朱放等論茶,認為顧渚山茶應(yīng)為第一。陸羽和皎然都是當時的茶葉名家,分別著有《茶經(jīng)》和《茶訣》。后來陸龜蒙在此開設(shè)茶園,深受前輩的影響,寫過《茶書》一篇,是繼《茶經(jīng)》、《茶訣》之后又一本茶葉專著??上А恫柙E》和《茶書》均已失傳。唯有陸羽的《茶經(jīng)》三卷傳世。 陸羽出身一直是個謎,歷來被種種傳說包圍,傳為棄嬰,因此他的家世也是個謎。他撰寫的《茶經(jīng)·七之事》里,按照習慣門閥觀念稱其遠祖是陸納,出任過湖州太守,納兄子陸叔當過會稽內(nèi)史。有關(guān)陸羽的身世及婚姻問題,一直都流傳著多種說法: 有的說陸羽是孤兒,由智積禪師委托曾為官吏,歸隱竟陵的李季蘭之父撫養(yǎng),陸羽與季蘭“同窗讀書,青梅竹馬”。 有的說陸羽“隱居苕溪”后,與遁入沙門的李季蘭在湖州巧遇,“互訂鴛盟”,并說陸羽是人不是神,也有七情六欲。 還有的說陸羽與李冶(季蘭)相識后,交同莫逆,互傾愛慕之情,只是因為“彼此身份特殊,而不能結(jié)為秦晉之好。” 這些說法只能算作推測,因為沒有史料足以證明,因此不能令人信服。 可以考證的史實是:陸羽是一個被遺棄的孤兒。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陸羽三歲,被湖北竟陵龍蓋寺住持僧智積禪師在當?shù)匚骱疄I拾得。道光年間編的《天門縣志》記載:“或言有僧晨起,聞湖畔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嬰兒,收蓄之?!?/font> 智積禪師為唐代名僧,據(jù)《紀異錄》載,唐代宗時曾召智積禪師入宮,給予特殊禮遇,可見也是個飽學(xué)之士。智積禪師為給陸羽起名,以《易》占卜,得《蹇》之《漸》,卦辭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庇谑前簇栽~給他定姓為“陸”,取名為“羽”,以“鴻漸”為字。 關(guān)于陸羽的童年,有兩種說法,一說他是在龍蓋寺長大,而另一種說法則認為他被寄養(yǎng)在李家,與李季蘭一起長大。 據(jù)近代楞嚴閣主考證,認為陸羽由龍蓋寺智積禪師撿到后曾在李季蘭家寄養(yǎng)過。李季蘭的父親李公原籍吳興,是一個飽學(xué)儒士,曾經(jīng)做過官,因剛直不阿而遭人排擠,一生坎坷。后索性辭官,住在風景秀麗的竟陵城西的湖邊。李公與智積禪師為方外之交,平時過往甚密。陸羽在李府寄養(yǎng)時,正好與李季蘭年齡相仿,且情趣相投,可謂青梅竹馬。后來,李季蘭隨父遷回祖籍吳興,兩人分別,但心里都留下了對方美好記憶,陸羽取名為季疵,應(yīng)該是別有深意。 陸羽一生的經(jīng)歷,大約從他九歲放牛、學(xué)寫文章時就有記載了。他自幼好學(xué),為智積禪師煮茶,做雜務(wù),智積禪師好茶,所以陸羽很小便諳煮茶之術(shù),但他卻不愿出家為僧。九歲那年,有一次智積禪師要他抄經(jīng)念佛,他卻說:“釋氏弟子,生無兄弟,死無后嗣。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家人能稱有孝嗎?”還公然宣稱:“我要學(xué)習孔圣之文?!敝欠e禪師大為惱火,認為他桀驁不馴,藐視尊長,就用繁重的勞動來磨練他,想使他悔悟回頭。 陸羽整日勞作,“掃寺地,潔僧廁,踐泥污墻,負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卻并不屈服。有一次,他偶然得到張衡《南都賦》,雖然并不認識上面的字,卻擺出一副認真閱讀的樣子,嘴里念念有詞。智積禪師知道后,擔心他去學(xué)佛法以外的東西,又把他禁閉寺中,還派年長者管束。 陸羽在十一歲那年,乘人不備,逃出龍蓋寺到一個戲班里學(xué)演戲。他雖然其貌不揚,又有些口吃,但卻幽默機智,扮演“參軍”角色很受歡迎,而且還能編寫劇本,后來還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河南尹李齊物被貶到竟陵為太守,縣令要陸羽那個戲班演戲,為太守洗塵,這成為陸羽一生中重要轉(zhuǎn)折點。李齊物看了陸羽表演的“參軍戲”后,十分欣賞其才華和抱負,于是召見他,親自贈給他一些詩書,并寫信介紹他去天門火門山的鄒夫子那里潛心攻讀“經(jīng)史子集”。 讀書之余,他也為鄒夫子潔具烹茶,并常去西龍尾尋找中草藥,為同學(xué)治病。一次他去采摘野菊花,在半山腰一塊大石頭旁發(fā)現(xiàn)一泓清泉,后請人開鑿泉井。此井旱而不涸,澇而不盈,清冽透亮,甘甜爽口,后人取名“陸羽泉”。 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陸羽揖別鄒夫子下山,正逢禮部員外郎崔國輔被貶為竟陵司馬。陸羽便與崔國輔結(jié)為忘年之交。兩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鑒水,談詩論文。崔國輔擅作五言詩,并與杜甫有著深厚的友情。陸羽得其指點,學(xué)問又大進一步。 此時,陸羽已經(jīng)確定要致力于茶學(xué)研究,崔國輔得知他的想法后,贈送他白驢和烏封牛、文槐木書篋,以幫助他踏訪考察各地茶葉情況。于是在754年春天,陸羽拜別崔國輔,出游河南義陽和巴山峽川。陸羽為一副山人作派,手拄木杖,腳穿藤鞋,獨行于荒野之中?;虿刹枰捜?,或評茶品水,或誦經(jīng)吟詩,每每到天黑才興盡而歸,當時人稱他為“楚狂接輿”。 755年夏,陸羽回到竟陵,在距離竟陵縣城六十里的古驛道——晴灘驛松石湖旁的東岡村定居,整理出游所得,深入研討茶學(xué),并開始醞釀寫一部關(guān)于茶的專著。據(jù)說在這里,陸羽聽說離此不遠的玉真觀里有個才貌出眾的女道士,因此便在研究之余,前去探訪李季蘭,從此結(jié)下了深刻的情誼。但此事已無從考證。760年,陸羽游抵湖州,先與僧人皎然同住杼山妙喜寺,結(jié)成“緇素忘年之交”。不久,他移居苕溪草堂,潛心著述。其間,他結(jié)識了靈澈、李治、孟郊、張志和、劉長卿等名僧高士。 763年,持續(xù)八年的安史之亂終于平定,陸羽親自設(shè)計了煮茶的風爐(茶鼎),把平定安史之亂的事鑄在鼎上,標明“圣唐滅胡明年造”。 765年,陸羽根據(jù)自己在三十二州、郡的實地考察資料和多年研究所得,寫成《茶經(jīng)》初稿,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詳細講述茶文化的專著。 唐大歷八年(773年),顏真卿出任湖州刺史。皎然薦引二人相識。顏真卿看到江南人才眾多,于是就發(fā)起重修《韻海鏡源》的盛舉,約陸羽等十數(shù)人共同編纂。陸羽受邀,參編,趁機搜集歷代茶事。 775年,陸羽根據(jù)為顏真卿編纂《韻海鏡源》時所掌握的大量資料,對《茶經(jīng)》原稿進行了一次較大的修改,尤其對初稿中的“七之事”作了增訂,從而完成《茶經(jīng)》全部著作任務(wù),前后歷時十幾年。此后三年,又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南北人物志》十卷、《警年》十卷。 777年,陸羽同友人送顏真卿離任返京后,又云游四方。其間,游婺州東陽,拜訪縣令戴叔倫,戴作《敬酬陸羽山人》二首相贈。冬返湖州。 780年,陸羽在皎然支持下,《茶經(jīng)》得以付梓。 781年,陸羽在各方面更加成熟,名聞朝野,唐德宗賞識其才,詔拜他為“太子文學(xué)”,他不就職;不久,又改任為“太常寺太?!?,復(fù)不從命。所以陸羽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結(jié)婚。 783年,陸羽移居江西上饒。在城北二里,建宅筑亭,鑿泉引水,環(huán)居植茶栽竹種花。幾經(jīng)經(jīng)營,新居于興元元年(公元784年)落成,后人稱其宅為鴻漸宅。稱其泉為上饒陸羽泉。 792年,陸羽由洪州返湖州青塘別業(yè)。閉門著書。此后三年著有《吳興歷官記》三卷,《湖州刺史記》一卷。 794年,陸羽又移居蘇州,在虎丘山北結(jié)廬(后世稱“陸羽樓”),鑿一巖井(后世稱陸羽巖井,今簡稱陸羽井),引水種茶。著《泉品》一卷。 799年,陸羽懷念湖州,又回到湖州青塘門外青塘別業(yè),于公元804年辭世,終年72歲。 陸羽多才多藝,不僅是一位茶學(xué)家,還是一個才學(xué)逸群的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和地理學(xué)家。在《茶經(jīng)》之外,他還有許多其他著述。據(jù)《文苑英華?陸文學(xué)自傳》載:“自祿山亂中原,為《四悲詩》,劉展窺江淮,作《天之未明賦》,皆見感激當時,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西四姓譜》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吳興歷官記》一卷,《占夢》三卷?!庇謸?jù)《咸淳臨安志》載,陸羽寓居錢唐(今浙江杭州)時作《天竺靈隱二寺記》和《武林山記》。可惜這些著述傳世甚少。 唐代宗曾詔拜陸羽為太子文學(xué),后來又改任為太常寺太祝,但陸羽都未就職。陸羽一生鄙夷權(quán)貴,不重財富,酷愛自然,堅持正義?!度圃姟份d有陸羽的一首歌,正體現(xiàn)了他的品質(zhì):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二、陸羽與李季蘭 李季蘭是陸羽一生中難得的一位異性知己,據(jù)《唐才子傳·李季蘭傳》所載:李季蘭“時往來剡中,與山人陸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在當時,名士耿煒稱二人為“女中詩豪,文壇茶仙”。由此可見二人在詩與茶上的成就,同時也說明了當時二人的關(guān)系非同一般。 陸羽與李季蘭究竟如何相識相知,已經(jīng)難從史料中查尋。而關(guān)于二人之間的感情糾葛,也同樣是撲朔迷離。 陸羽同季蘭這段情緣,大概是在他在苕溪結(jié)廬、同皎然上人結(jié)誼之后。陸羽在《自傳》里說:“上元初結(jié)廬于苕溪之濱,閉門對書,不雜非類,名僧高士,宴談永日,常扁舟往來山寺?!边@時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陸羽在寺院里同皎然、靈澈一起住三年之后,在臨近妙喜寺的苕溪之濱建了一所草廬,開始了著書立說的隱居生活。 此時的李季蘭也已經(jīng)頗有名氣,“嘗會諸賢于烏程開元寺”,二人互相傾慕才華,感情日漸深厚,便時常往來相會于剡溪之畔。所以去找陸羽談天的皎然時常會撲空,從而寫下《尋陸羽不遇》,并因此而認識了李季蘭,留下了一段多為后人詬病的戲謔佳話——此為后話。 李季蘭是個“美姿容”的女道士,又文采出眾,交游往來的全是名士,雖然作風大膽,但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下也并不為過。而陸羽相貌丑陋,又兼有口吃,非仕非賈,不過是個隱居在山中研究茶葉的“山人”。他們是如何成為惺惺相惜、心意相通的至友呢? 據(jù)現(xiàn)在來猜測,大概原因有二,一是二人在才學(xué)見識上的不分軒輊,二是陸羽對李季蘭的傾慕和照顧有加。 陸羽是個細心熱情的人,一次聽說李季蘭生病,便在陰冷的大霧天中,前去探望李季蘭,令李季蘭感動不已,寫下一首詩——《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 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 強勸陶家酒,還吟謝客詩。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病中憔悴不堪的李季蘭看到風塵仆仆的陸羽,心底頓生暖意,對這次相逢倍感欣喜。對此,鐘惺在《名媛詩歸》十一卷中評論說:“微情細語,漸有飛鳥依人之意矣。” 人在生病的時候極為脆弱,才華出眾的李季蘭也是如此。所以,才會“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當陸羽到來之時,她心里既感動又高興,又忍不住感懷身世,不免落下淚來。還好陸羽善于幫她解懷,勸她飲酒賦詩(陶家酒指陶淵明的酒,謝客詩指謝靈運的詩,都是借指)。 詩題中的“喜”字,足以道出李季蘭看到陸羽到來時的心情,甚至病情也好了幾分,因此喝酒吟詩,酒伴詩意,詩助酒興,就算喝醉了又能怎么樣呢?“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李季蘭是個至情至性的女冠,作風大膽豪邁灑脫,見其詩如見其人。陸羽對李季蘭的感情也是相當真摯,甚至可謂用心良苦。 但不知何故,李季蘭與陸羽并沒有更深的發(fā)展。二人始終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guān)系。后來,李季蘭因涉罪被殺,使陸羽在精神上受到了沉痛的打擊。他以哀婉凄涼、孤獨沉痛的筆觸寫下了一首《會稽東小山》: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斷綠林西。 昔人已逐東流去,空見年年江草齊。 詩中充滿了凄涼、孤寂、哀婉、傷感的感情,應(yīng)該是陸羽借此憑吊李季蘭。之后,德宗貞元初(公元785年)陸羽離開了剡溪,到江西上饒隱居。也許李季季蘭之死就是他做出這一舉動的最主要的原因。 陸羽終生未娶,獨自終老。有人說這是因為他獨獨鐘情于李季蘭,究竟如何,至今已無從考證,以上這些都只能算作是大膽假設(shè)。 三、陸羽對于茶學(xué)的貢獻 據(jù)說,茶源自神農(nóng)氏,發(fā)乎陸羽?!缎绿茣り懹饌鳌氛f,陸羽《茶經(jīng)》“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一書中有“荼”無“茶”,據(jù)載:“荼,苦荼也。從草,余聲。荼者,人在草木之中也?!薄败?,荼芽也?!背蓵趹?zhàn)國時期的《神農(nóng)本草》中敘述了茶的藥性和作用為:“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比A佗《食論》、壺居士《食忌》中都記載了茶的性質(zhì)和藥效。 我國茶業(yè)發(fā)軔雖早,但發(fā)展緩慢,在六朝以前,我國飲茶還很不普遍,而至唐朝一下子興旺起來?!渡欧蚪?jīng)手錄》稱,“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這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唐朝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二是佛教與道教的影響,三則是源自陸羽的倡導(dǎo)。 唐代的開元天寶年間,無疑是其社會經(jīng)濟最為殷實的一個時期,因此帶動了茶葉的消費。而且隋朝修鑿的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江南河等水利工程,對溝通長江與黃河兩大流域的經(jīng)濟和文化,起到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從而加速了茶葉的運輸和流通。 唐代茶業(yè)的發(fā)展,還表現(xiàn)在與唐代佛教、道教興盛的關(guān)聯(lián)上。唐朝僧道不僅是茶的主要消費者,也是茶道、茶藝的重要倡導(dǎo)者。其枯燥孤寂的修養(yǎng)祈禱活動,都有賴于茶。因此,茶葉不僅為眾多僧道之所好,也廣泛吸收在寺院日常生活之中。收養(yǎng)陸羽的智積禪師、與陸羽交好的僧人皎然都酷愛茶藝。 茶的發(fā)展和飲用,古已有之,非陸羽之功;但是唐代茶業(yè)的興盛,則確實是與陸羽的倡導(dǎo)分不開的。《新唐書·陸羽傳》說:“羽嗜茶,著經(jīng)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北宋梅堯臣在《次韻和永叔嘗新茶雜言》中說:“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xué)事春茶?!彼纬悗煹罏椤恫杞?jīng)》作序:“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于茶者也!” 《茶經(jīng)》中關(guān)于茶的歷史、制茶飲茶的方法、器具,不是從陸羽才有的,而是把它們總結(jié)、提高得更加完備,自此“天下益知飲茶”。陸羽的作用,主要是在“益知”上。宋人陳師道在《茶經(jīng)序》中稱:“上自宮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蠻狄,賓祀宴享,預(yù)陳于前,山澤以成市,商賈以起家?!币布词钦f,陸羽及其《茶經(jīng)》的功德,影響非常深遠,實際觸及了茶業(yè)和茶葉文化的各個方面。陸羽除了在《茶經(jīng)》中全面敘述茶區(qū)分布和對茶葉品質(zhì)高下的評價外,有許多名茶首先為他所發(fā)現(xiàn)。如顧渚紫筍茶,經(jīng)陸羽評為上品,后列為貢茶,義興郡(今江蘇宜興)的陽羨茶,則是陸羽直接推舉入貢的。 可以說,陸羽及其《茶經(jīng)》的功德,影響非常深遠,實際觸及了茶業(yè)和茶葉文化的各個方面。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chuàng)造的一整套茶學(xué)、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jīng)》,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因此,后人尊稱他為“茶圣”或“茶仙”。 其實,早在唐朝,陸羽就已有“茶仙”之名,他的詩友耿韋就在一首詩里稱他:“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薄缎绿茣り懹饌鳌氛f,“(唐)時鬻茶者至陶羽形(用陶制作陸羽像)置煬突間,祀為茶神。”《因話錄》記載,當時“鬻茶之家陶為其(陸羽)像,置于煬器之間,云宜茶足利”。 第七節(jié) 陸羽、皎然與李季蘭 品評皎然與陸羽的思想境界,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受道家影響頗深。 皎然作為知名的詩僧與茶僧,被視為佛教茶的代表。但他的文風簡約樸質(zhì)自然,是一種道家的風范。雖云佛事,實為道本。如“丹丘羽人輕玉食,采茶飲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宮人不識”。以仙人食茶羽化,譽仙茶之珍奇,盡是道家玄語,再看他最著名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結(jié)尾處這樣寫道,“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說只有神仙才懂得茶道的真諦。 通篇詩述道教言辭意象,識清明真,于其說是深諳茶意的詩,不如說是一篇深諳道意的華章。此外,皎然還寫過純粹道教升仙的《步虛詞》,從而驗證了他受道家思想影響的一面。 而陸羽自幼一心學(xué)習正統(tǒng)儒學(xué)之道,成年后受佛家思想影響頗深,最終卻癡迷于茶的研究,人尊稱為處士。“處士”是善于自處、不求聞達于當時的清高代號,是屬于道家一流的人物。 陸羽一生淡泊名利,奔波于大山河流,精于茶事勤奮茶業(yè)。唐代宗曾詔拜陸羽為太子文學(xué),后來又改任為太常寺太祝,但陸羽都未就職。陸羽這種隱逸思想實際上是受道教影響的結(jié)果。在江西洪州玉芝道觀時,陸羽還寫出“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競陵城下來”,如此清心道遠的詩言,可謂其一生的寫照。 陸羽在27歲就深入道教植茶圣地茅山,與茅山提倡以茶養(yǎng)生的陶弘景不無關(guān)系,后來在《茶經(jīng)》中多次提到陶先生,28歲時就寫出了《茶經(jīng)》前身《茶記》。他在《茶經(jīng)》中所列茶人,大部分為道教(道家)人物。著作中羽化飛升、神仙典故,“精”、“儉”、“靜”、“德”等茶飲的精髓思想,無不體現(xiàn)道教博大深遂的文化底蘊。他所設(shè)計的茶爐,取之《易經(jīng)》八卦配以五行,上刻“伊公羹、陸氏茶”。伊公是遠古的仙人,不食煙火只以羹食。在爐身上還刻出“曲水”和道教名山。 陸羽與皎然的道教思想的形成,與當時社會寬松的宗教態(tài)度有關(guān),與李唐王朝的崇道有關(guān),當然也與女冠李季蘭有一定的關(guān)系。李季蘭對道教思想的體會,至今在史料中已無從考證,但從“神情蕭散”這四個字的評價中,已經(jīng)可以猜測出她頗得仙風道骨的真諦,崇尚自然,言行超脫于世俗禮教之外。這些從其詩中便可見一斑。
李季蘭的這種不同于其他女子的超然,才是她能與陸羽、皎然成為至交的根本原因,從而間接地影響了他們對茶道的研究。 參考資料: 舒玉杰著《茶圣陸羽》 江湖夜雨著《長安月下紅袖香》
強勸陶家酒,還吟謝客詩。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遠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車。因過大雷岸,莫忘八行書。
郁郁山木榮,綿綿野花發(fā)。別后無限情,相逢一時說。
湓城潮不到,夏口信應(yīng)稀。唯有衡陽雁,年年來去飛。
愁鬢行看白,童顏學(xué)未成。無過天竺國,依止古先生。
玉琴彈出轉(zhuǎn)寥敻,直是當時夢里聽。
三峽迢迢幾千里,一時流入幽閨里。
巨石崩崖指下生,飛泉走浪弦中起。
初疑憤怒含雷風,又似嗚咽流不通。
回湍曲瀨勢將盡,時復(fù)滴瀝平沙中。
憶昔阮公為此曲,能令仲容聽不足。
一彈既罷復(fù)一彈,愿作流泉鎮(zhèn)相續(xù)。
攜琴上高樓,樓虛月華滿。彈著相思曲,弦腸一時斷。
玉枕秪知長下淚,銀燈空照不眠時。
仰看明月翻含意,俯眄流波欲寄詞。
卻憶初聞鳳樓曲,教人寂寞復(fù)相思。
仰愧彈冠上華發(fā),多慚拂鏡理衰容。
馳心北闕隨芳草,極目南山望舊峰。
桂樹不能留野客,沙鷗出浦謾相逢。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疎夫妻。
妾夢經(jīng)吳苑,君行到剡溪。歸來重相訪,莫學(xué)阮郎迷。
莫怪闌干垂玉筯,只緣惆悵對銀鉤。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書。
狂風何事相搖蕩,吹向南山復(fù)北山。
別后相思人似月,云間水上到層城。
念君遼海北,拋妾宋家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