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嶧山碑》
??《嶧山碑》,為《秦嶧山碑》簡稱。
? 該碑為秦朝第一個皇帝嬴政,即始皇帝東巡時,群臣頌其功德之辭。該辭由丞相李斯用小篆書寫出來后,于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19年),始將該頌德之辭刻于碑上,流傳至今。該碑內容是歌頌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廢分封,立郡縣的功績。該碑高218厘米,寬84厘米,原立于山東鄒縣縣衙大堂,民國初年移入孟廟致敬門內,1973年移入啟圣殿內保存,現存于鄒城市博物館。
嶧山在哪里呢?嶧山又名東山,與泰山南北對峙,孟子所稱“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東山即指嶧山。
春秋時期,大國爭霸,爭來爭去,到戰(zhàn)國時大的諸侯國僅剩七個,即齊、楚、燕、韓、趙、魏、秦,是為戰(zhàn)國七雄。從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率領部下,縱橫捭闔,滅了其他六國,結束了長達250多年諸侯紛爭的戰(zhàn)國時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秦朝,實現了中國第一次大一統(tǒng),他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是為始皇帝。秦始皇贏政滅諸侯統(tǒng)一全國的霸氣,有詩為云: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東來?!?/span>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做了三件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大事,即統(tǒng)一貨幣,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文字。
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各自為政,自己鑄行貨幣,齊有刀形幣,楚有蟻鼻錢,燕有明刀,韓有方足布,趙有尖足布,魏有橋足布,秦有圜錢等等。錢幣形狀各異,輕重不一,并且有優(yōu)有劣,換算困難,給當時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開始統(tǒng)一貨幣,對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加以改進,通令在全國通行。于公元前210年,最終統(tǒng)一了全國的貨幣。
?
?秦半兩錢
? 青銅幣上的“半兩”二字為小篆文字,是由秦國丞相、篆刻家李斯題寫。半兩表示每枚重為當時的半兩(即十二銖),故稱“半兩錢”。因其形狀為圓形方孔,故也被稱為圓形方孔錢。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tài)。
秦統(tǒng)一后,各國度量衡制度相當混亂。秦滅六國后,明令統(tǒng)一度量衡,使長度、容積、重量都有了統(tǒng)一的標準。
最后說說這統(tǒng)一文字。中國的文字,最早可以算是出現在陶器上的符號,雖只是一些符號,并不算是真正的文字,但也能表達一定的意思。其后就是出現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再往后出現鑄造在鐘、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文(大篆)。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通令全國,用小篆,亦稱秦篆作為全國統(tǒng)一文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對發(fā)展中國文化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秦朝下令 統(tǒng)一文字后,秦始皇身體力行推行小篆。他巡游各地制作的刻石都盡力注意書體的標準化。《嶧山碑》的字體,便是標準的小篆。丞相李斯,作為著名的篆刻家,各地所刻之石,相傳都是他的手筆。
?
《嶧山碑》原文,沒有標點,現斷句如下,以便閱讀。
?
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 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 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 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 既獻泰成,乃降?;?,親巡遠方。 登于繹山,群臣從者,咸思攸長。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 功戰(zhàn)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 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 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著經紀。 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于久遠也,如后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br>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br> 制曰:“可?!?/strong> |
中國的繪畫和書法是同源的。畫國畫,筆墨要有力度,一般要中鋒用筆。咱們看看這個《嶧山碑》,四言韻文,小篆字體,橫平豎直,形體清瘦修長,筆畫勻稱,挺拔剛健,線條圓潤流暢,每個字都端莊嚴謹,一絲不茍,結構上緊下松,均衡對稱,垂腳拉長,有居高臨下之勢。臨寫《嶧山碑》,尤其能強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強“中鋒”意識。所以說《嶧山碑》不失為學習書法、學習國畫入門的最佳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