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道是不可說的,也是說不清楚的,因為說清楚了就不是道了。但是,為了讓我們都能更容易地了解道的概念,老子還是要說得盡可能清楚一些,他說:“道是一種渾然天成的東西,它比我天地早很多時間生成,它寂寞無聲,廣闊無形,獨自存在而不受任何約束,它是永恒不變的,我們只能勉強為它起個名字叫做'道’?!?/p>
道先于時間空間而存在,而后這個世界上有了“無”,道與“無”是渾然一體的,但道又支配著“無”,推動“無”生“有”,這叫道生一;同時,道與有也是渾然一體,并推動有的運行,化生出陰陽,這叫一生二。陰陽生克化合生出萬物,是為二生萬物,這里道與萬物也是渾然一體的。道是永恒的存在,是無、有、陰陽、萬物的根源,而無、有、陰陽、萬物之中都有道的存在。
我們無法觀察道,但是我們可以認識無、有、陰陽和萬物,并且從這些事物中認識和體驗道。隨后,老子強調(diào)了道不可由感官來進行察覺,雖然我感覺不到它,但它又無處不在,它支配著這個世界,制約著萬事萬物的運行,也影響著我們的行動。如果萬事萬物循道而行,一切都會自然化育,生機勃勃;如果背道而馳,必然會受到懲罰。
世界的本體至精至微,應當用“小”來為它命名。老子不用“小”而用“道”字命名,是賦予“道”字深刻的哲理內(nèi)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為行為、規(guī)則、方法等。
老子用“道”字為世界的本體命名,意在說明認識世界的本體才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正確道路,而道的運動、發(fā)展、變化所體現(xiàn)出來的對立統(tǒng)一這一宇宙規(guī)律就是人類必須遵循的人生法則和社會法則。認識的最高境界就在于識道即“見小”,也就是“見小曰明”。
這里所說的“明”就是明白由道體所體現(xiàn)出來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從而為人類的實踐活動指明道路。道是宇宙的本原,“小”是它的本質(zhì),本質(zhì)是永恒的。
老子所說的“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一句話,老子講的是“得道”之人的體會。
大意味著消失,消失意味著對立,對立意味著統(tǒng)一。這種體會難以表述,更不能用語言與文字來描寫或體現(xiàn)出來,于是他只能勉強將其形容為“道”,或者“大道”,而“道”本身只能親身體會,而不能言傳。而“得道”之人,正是真切的體會到這種境界,才講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如人飲水只能自知,因為他們已經(jīng)深深地與“道”融為一體。
張其金說:“為人之道就是層次低的人復雜,境界高的人簡單?!崩献釉凇兜赖陆?jīng)》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其實就是告訴在生活中,哪些層次低,總是很算計的人,反而為生活所累。
在老子看來,對名利的欲望未必能損害道心,自以為是的偏私和邪妄,才是殘害心靈的最大毒蟲;聲色之類的享樂未必能損害個人美德,自作聰明才是悟道修德的最大障礙。事實上,人們之所以會有種種煩惱,只因為把自我看得太重。
執(zhí)著于自我的人,什么事都是在疑惑中。這種人往往過高地估計個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從而造成了內(nèi)心自我意識的膨脹。
自視過高,總愛抬高自己貶低別人,把別人看得一無是處,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得多;當別人取得一些成績時,其妒嫉之心油然而生,極力去打擊別人,排斥別人。
以自我為中心,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樣干,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只考慮自己,不關心他人,總想讓別人都圍著自己轉(zhuǎn)。這種做法,對己對人都不能作恰如其分的評價,自大自傲,會使自己陷于盲目,使別人受到嚴重的壓抑,進而失去別人的信任與尊重,影響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和人際交往。
太過自我的人,必然會草率行事,給自己帶來種種不良后果,甚至導致失敗。不要說自己沒有什么過人的才能,即便有豐功偉績,也承受不了驕矜所引起的反效果,假如居功自傲便會前功盡棄。
一個修道悟道,有著高深修養(yǎng)的君子,總會把過人的才華隱藏起來,絕對不會輕易向人炫耀。因為他們明白,招搖浮夸,好大喜功必然招致旁人的嫉恨,不但有損于團結(jié),不利于成功,甚至會招致殺身之禍。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說的是劉備落難,屈身于奸雄曹操手下。曹操表面大度,內(nèi)心對劉備頗為忌憚,擔心他日后崛起與自己爭奪天下。劉備深知這一點,就把自己的抱負和才能隱藏起來。每天在家里整田種菜,一副無所事事的樣子。
有一次,曹操請劉備喝酒,對他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劉備和我曹操兩個人罷了?!?/p>
劉備聽后,頗為吃驚,嚇得手中的筷子都掉在地上。這時,剛好響起一陣雷聲,劉備趁機掩飾說:“雷聲的威力,竟至到如此地步?!?/p>
曹操笑著說:“大丈夫難道還怕雷嗎?”
劉備答道:“圣人在迅雷疾風之時,神色都發(fā)生變動,我怎不怕?”
聽完這話,曹操便不再懷疑他。對于執(zhí)掌國家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者而言,不僅要注意放低身段,自掩鋒芒,更要做到“無我”。
關于這一點,孟子有一段精彩論述:“國君選拔人才一定要慎重,即便是左右親近的人都說某個人好,也不可輕信。就是眾位大臣都說某人好,還不能輕信;如果全國的人都說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發(fā)現(xiàn)他確有才干,才能任用他。左右親近的人都說某人不好,不可聽信;眾大夫都說某人不好,也不可聽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不好,然后去了解,發(fā)現(xiàn)他真不好,再罷免他。”
也就是說,國君在選拔人才的時候,千萬不可憑一己之見,更不可偏私,只有做到無我,才能選拔出真正的國之棟梁。
而后,老子說:“其在道也,曰馀食贅行?!薄捌洹保傅木褪乔笆龅哪切┬袨?。這句話的意思是,以上那些啊,從“道”的原則來衡量,只能把它們叫做剩飯、贅瘤,是不僅沒有用處,而且令人厭惡的東西。
既然如此,有“道”之人應當如何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闭l都厭惡它們,所以有“道”的人是不會去做那些令大家都感到討厭的事情的。其實,這樣的道理是很顯然的,大家都知道,沒有誰愿意受人討厭,可是實際上做起事情來就不全都是這樣的了,有些人就會去做很多令人生厭的事。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他們那樣去做的時候自以為是良好的,自我感覺是得意的。但是在自己感到舒暢的同時,卻會激起他人強烈的不滿,這是相當糟糕的做法,會給自己帶來很大麻煩的。要避免這樣的錯誤,就必須要做到深謀遠慮,做到有自知之明,學會體察他人的想法,學會照顧他人的感受。
所以說,天性的本質(zhì)是善、是誠、是和,它和天道直接溝通,和自然萬物直接溝通,和巨大的真理、智慧與潛能直接溝通。
但是那些境界高深的人,他們知道如何舍取,內(nèi)心也是非常的平靜安寧,不會去想著各種各樣的算計,生活很是簡單,真正體會到的了生活的本真,回歸了本心。
現(xiàn)在很多人都把養(yǎng)生充分體現(xiàn)在了自己的生活中,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喝,弄得就像是很了解養(yǎng)生一樣。
而真正的養(yǎng)生,人順應天道自然,處于常態(tài)就可以了,不必刻意進補或者修煉。人本來沒有大病,有病,緣起都是家庭不和睦,沒有處理好祖先、家庭的關系而導致的。
在老子的世界觀里,養(yǎng)生的關鍵是養(yǎng)精神,只有真正懂得養(yǎng)生的人才會越來越順。保持內(nèi)心的淡然和平和才是最重要的養(yǎng)生法門。
老子講隨和的人就像水一樣,雖然柔軟,但是卻可以包容萬物。天下最柔過的莫過于水了,但是在老子的“強弱觀”中,水卻是“莫之能勝”者。
最弱的東西,超過了一切原本最強的東西,變成真正的強者。老子的強弱觀與世俗生活的強弱觀剛好倒置。
而我們縱觀我們的周圍,那些真正高境界的人,是不是都非常包容,反而是層次低的人總是處處斤斤計較,表現(xiàn)得很強勢。既然天下最厲害的東西是由至弱轉(zhuǎn)為至強的水,那么,人生最高級的智慧當然就是要像水一樣。
人生起起伏伏,千變?nèi)f化,再好的機遇,再厲害的技巧,都敵不過天道和規(guī)律。
什么是天道?所謂天道就是老子講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按蟆钡臉O致是逝,逝的極致是遠,遠到了極致則是“反”。所謂“反”,強調(diào)的是一種與世人認知完全相反的境界,如有與無一樣。
因此,“得道”之人,往往都是孤獨的,孤獨到只能與天地之往來。正如王陽明所講“良知即是獨知時”。這里的“獨”,也跟老子講的“大”一樣接近于“道”。
當然,“獨”與“大”并非“道”的本身,而是“道”的一種狀態(tài),也是“得道”者的一種氣質(zhì)。但是,如果你認為孤獨的人就是“得道”者,那你就錯了。因為在現(xiàn)實當中,孤獨的人多,“得道”的人少,當然普通人的孤獨并不是“得道”者的孤獨。
換句話說,普通人的孤獨不過是一種無助,而不是真正的孤獨,而“得道”者的孤獨則是在身邊找不到同類,猶如獨自一人站在最頂端一樣。
所以,老子的這段文字,所講的正是“得道”者的另一種氣質(zhì)。“大”是它的現(xiàn)象,現(xiàn)象是變幻的。小與大是相對立而轉(zhuǎn)化、相統(tǒng)一而存在的,所以,又可以勉強用“大”來為它命名?!按笤皇?,逝曰遠,遠曰反”,說明萬物由小到大、由大到小是循環(huán)往復、變化發(fā)展的,揭示的就是對立轉(zhuǎn)化規(guī)律。
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五大頂級詞匯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上善若水、大道至簡,天人合一。
“自強不息”講的是“道”,“厚德載物”講的是“德”,“上善若水”講的是“善”,“大道至簡”講的是“理”,“天人合一”講的是“人生境界”。
修得前四者的總和,就達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睔w根結(jié)底是要求人類效法自然規(guī)律,尋求并制訂出完善的人生法則和社會法則,因為,沒有秩序的人生和社會是不可想象的。
我們?nèi)艘怀錾褪翘烊撕弦坏?,這和宇宙萬物并沒有什么區(qū)別,貓貓、狗狗、豬豬一出生也是天貓合一,天狗合一,天豬合一的。
這實際上是天物合一,是物質(zhì)上的天人合一。但只合了一半,所有動物、植物、萬物都是天物合一,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人與其它動物的區(qū)別就是會去尋找另一半,精神上的天人合一。
尋找精神上的天人合一,是上天賦予人類的本能一一人性。人性就是:“源于己,滿于需,欲無窮,達至簡?!本褪强偸且宰约旱挠^點和角度出發(fā),滿足自己的需求,欲望無窮無盡,用最簡單的辦法達到目的。
其中,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會貫穿自己的一生。推動著人類去尋找宇宙的奧秘,生命的奧秘,自己的奧秘。
尋找精神上的天人合一,工具就是智慧。從出生開始,人的大腦在快速發(fā)育,是在為日后認知世界、創(chuàng)造智慧做物質(zhì)和能量的儲備。正常人的記憶是從三歲開始,三歲之前人的所有行為都是“無為”,四歲以前絕大部分行為也是“無為”。餓了就哭,找媽媽喂,不舒服也哭,找媽媽哄,無聊了就叫,找媽媽玩。三歲之后就正式開始學習、認知(更早已經(jīng)無意識在學了),這就是格物、致知的開始。
得道循理,明德知善。
人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得道循理,明德知善,才能達到精神上的天人合一境界。
人的境界提升的過程,也是明德、知善、求理、悟道的過程:
“道之行,簡也。人之行,圣也。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格物而識萬物,立物。
致知而知其行,立知。
誠意而取志向,立志。
正心而歸初心,立心。
修身而明明德,立德。
齊家而生使命,立命。
治國而建其功,立功。
平天下而傳天下,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也,人雖死,猶長生。
致良知,知善知惡,為善去惡,知始行成,立物、立知,知行合一也。
立志、立心、立德,人德合一也。
得人道,明明德,知知善,性歸真,知己欲,知己需,知己能,知己命,立而行之,人己合一也。
得地道,地人渾成,自然和諧,福澤國人。隨心所欲,無為而無不為,地人合一也。
得天道,天地人和,合融一體。通萬物之道,取萬物之用,和諧相衡,福澤天下。隨心所馭,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無為而無以為,無為而無不為。為天下立德,為天下立功,為天下立言,天人合一也?!?/p>
所以說,只有我們每個人都是各按其位,各按其時的。每個人最終都會回歸到自己的位置,這也可以看成是價值回歸原理。
孔子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边@些都是在告訴我們?nèi)f物皆有序列。
無論是世界和國家,還是一個家庭和公司,每個人都必須找準自己的位置,這就是這種“長幼有序”、“萬物有歸”。不管我們是否有意,當一個人違反了序位法則時,就會產(chǎn)生很多問題和矛盾,直到我們回歸序位為止。
比如,在中國經(jīng)濟的上半場,大家都在野蠻生長,膽子大的淘汰膽小的,每個人都只顧埋頭賺錢,不管定位,也不需要定位,只要蠻干就能賺到錢。然而最近這兩年,經(jīng)濟勢頭開始回落了,錢沒那么好做了,但是人反而回歸了,這其實是好事,因為漲潮的時候,每個人都不顧自己的初心和定位,一旦潮落,大家都需要能低下頭來找自己的位置。
中國經(jīng)濟即將開啟下半場,下半場其實就是“眾神歸位”的過程,每個人都必須找回自己的位置,一旦重新調(diào)整好布局,中國經(jīng)濟必須迎來新的飛躍和增長。
總之,世間萬物一定會朝著價值最優(yōu)的序列去排列組合。其實人生就是一場不斷徹底認清自我的過程,無論我們經(jīng)歷了多高的巔峰,最后總會回歸最真實的自己。
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边@里的“道”應當是萬物的物理或原理,萬事的事理或道理,萬事萬物(所有的事和物)自身固有的屬性,萬事萬物的性質(zhì)或性狀、特點或特征、規(guī)律或規(guī)則、實質(zhì)或本質(zhì)、核心或真相、前因和后果、信息和數(shù)據(jù)等一切內(nèi)涵與外延,就是道。
張其金說:“萬事萬物自身固有的屬性是道,我們?nèi)祟愑心芰φJ識、研究、發(fā)現(xiàn)、掌握、運用它,有的甚至還可以改變它。萬事萬物自身固有的屬性,有它恒定的一面,必須遵循,不可違背;又有它不恒定的一面,即變化的一面,變化的一面怎么變化呢?隨著時間、空間、環(huán)境、氣候、趨勢等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與時偕行(與時俱進,與勢俱進)是萬事萬物的顯著特征。我們?nèi)祟惸??也應當與時偕行,體現(xiàn)人生價值,實現(xiàn)人生價值最大化,奉獻于人類社會和物質(zhì)世界,為人類社會的和平和諧而有所作為?!?/p>
日本中國文學研究權(quán)威興膳宏說:“驕傲使人進步。”大妙。
這個驕傲,不是通常的驕傲,而是自尊。其中的差別,一個是對別人,要凌駕于別人;一個是對自己,要建立自我的尊嚴。這尊嚴,即是對生命的莊嚴。生命得以莊嚴,生命的真諦才能顯現(xiàn)。就像一個自尊的人,才可能見得真我。
所以一個人建立這樣的自尊,就是入道的開始。因為道體,即是這生命真諦所在,即是獨尊、至尊之物。所以佛陀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所以禪宗稱開悟之境叫“照體獨立”,所以老子說大道“獨立而不改”,所以《莊子》講“獨來獨往,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所以《黃帝內(nèi)經(jīng)》說“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道教就不用談了,它是宗教,加入了人的幻想和神秘化了。宗教的神歸根到底是人造神,而不是神造神。
道家有兩個主要人物,創(chuàng)始人是老子,發(fā)揚者是莊子。
可見在老子的心目中人的能量是要大地鬼神的,或者說在老子心中根本就沒有鬼神的存在。但是,老子也把許多從形體上比我們大的事物排除在外了,比如大象、河馬、犀牛等,可見老子劃分大小的標準不是形體的大小而是本質(zhì)的區(qū)別。
人與大象,犀牛等動物相比較,可以說是小很多,但是人是有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的,而大象、犀牛卻不具備,我們用象牙做成工藝品來欣賞,有誰見過大象把我們?nèi)祟惖难雷龀晒に嚻??我們用心犀牛角制藥治病救人,有誰見過犀牛用我們?nèi)梭w的某個部位制藥的?因此,我們生而為人是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因為我們是萬物之靈。道家常講,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剛才我們說過老子把我們?nèi)烁斓夭⒘性谝黄?,而把傳說中具有巨大能量和影響力的鬼神都排除在外,而把人例為其中,所以,老子列出來道大、天大、地大、人大這四大。
老子是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但我們要清楚道家并不是道教,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是張道陵(張?zhí)鞄煟?,他把老子奉為太上老君奉為道教的祖師,其實這和老子一點關系沒有,這是后人的自我作為,不是老子本人的意愿,更不是老子所為。
《道德經(jīng)》和《莊子》兩者結(jié)合就完美了。莊子是對道德經(jīng)最好的注解和補充,莊子把道講的更透徹貼近現(xiàn)實。
值得注意的是:《道德經(jīng)》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留下的一本哲學著作,又稱《五千言》,因為全書共5162個字。《道德經(jīng)》博大精深,包涵廣博,常被古代帝王視作是“內(nèi)圣外王”之學,因此還被人譽為萬經(jīng)之王。而老子也因此被人尊為道教的始祖、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據(jù)統(tǒng)計,《道德經(jīng)》是除了《圣經(jīng)》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我們更應該讀讀老祖宗留下的思想精華——《道德經(jīng)》,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但是《道德經(jīng)》共81章,文意深奧,很多人沒有耐心或者根本就讀不懂。其實,要想讀懂《道德經(jīng)》,就需要我們下一番功夫了。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