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yī)圣張仲景的《傷寒論》當中,有這么一個方子,被后世稱為虛寒胃痛的第一方——《小建中湯》。
當然現(xiàn)在這個方子有中成藥了,叫《小建中顆?!?/strong>,它就是根據(jù)小建中湯而加減化裁來的,說明上稱它是緩急止痛的,而且溫中補虛,對虛寒性的胃痛效果是很好的。小建中湯:桂枝9g、白芍18g、生姜9g、飴糖30g、炙甘草6g、紅棗6枚。桂枝和甘草這兩味藥配伍在一起,具有著振奮心陽的作用,其中桂枝就發(fā)揮的主要作用,甘草在這里打輔助。我們的心陽就好像太陽一樣,晨間緩緩升起,在這個過程當這種,也會把一部分熱氣降于地面,也就是說當大地接收到了足夠多的熱,那大地也就暖起來了。其實我們人體也是一樣的,在中醫(yī)講我們脾屬土,所以通過振奮心陽,就可以達到暖脾胃、散脾胃寒氣的目的。而甘草和白芍配伍在一起,就可以起到緩急止痛的作用,疼痛在中醫(yī)來講,那就是不通則痛,不夠緩和,所以當我們感覺到某個地方疼痛的時候,往往就是這些部位不夠緩和。所以白芍在這里就有著解痙止痛的作用,再加上甘草味甘,可以緩,能夠讓身體緩和下來,自然而然的疼痛就止住了。生姜這味藥物味辛、溫,可以入脾胃對付寒邪,說白了就是生姜具有著向外發(fā)散的力量,讓寒邪從體內散出去。如果說有些朋友貪食了冷飲,導致了胃里邊又疼又冷,那我們就可以熬一碗姜汁,然后把這個問題解決。如果說有著長時間的疼痛,而且是那種反反復復的,那它肯定病根就在虛上,因虛而寒,所以小建中湯的補虛作用就比較突出。就比如說白芍它味酸,甘草味甘,它倆配伍在一起就不單單是緩急止痛,而且還具有著酸甘化陰的作用,而桂枝和甘草的組合就是辛甘化陽。飴糖是用玉米、高粱等物發(fā)展來的,它主要成分就是麥芽糖,但它和麥芽糖還不一樣,它可以入藥,所以甜而補虛,故而和紅棗一起來補氣養(yǎng)血。在《本草經(jīng)疏》中記載,飴糖,甘入脾,而米麥皆養(yǎng)脾胃植物,故主補虛乏,仲景建中湯用之是也。說白了就是這樣既可以給脾胃補充氣,又可以補充血,屬于氣血雙補,所以小建中湯真的很適用于補虛。比如說有這么一個患者,他總是胃痛,然后到醫(yī)院做了一個檢查,查出來是胃黏膜脫垂,西醫(yī)感覺不太好,就想著用中醫(yī)調理下。在中醫(yī)的調理下就有了明顯的改善、好轉,但是偶爾餓到了的時候還是會疼,不過又經(jīng)過了2周的治療,患者很快就好了。我們要知道中醫(yī)是講究辨證治療的,從這個患者的癥狀表現(xiàn),看是怎么個情況,才會去進行治療。如果是胃中虛寒,肚子只要一餓到就會感覺胃疼,在應急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找個容器,弄點熱水放到患處捂一捂,如果找不到就用手按肚子上,過一會兒也能自行緩解。而且用到這個小建中湯,那就說明氣血是不足的,五臟之中心臟也特別需要氣血的濡養(yǎng),如果氣血不足了,一餓那就容易出現(xiàn)心慌,這也是辨證的關鍵。當然,如果寒氣很重的患者,也可以用附子理中湯,中成藥就是小建中顆粒合附子理中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