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點:蘇州盤門景區(qū)
走出盤門,對面是伍相祠,門很小,看樣子應(yīng)該是后門側(cè)門之類。走進去就知道所料不錯,伍相祠的門臉兒還是挺氣派的。畢竟,伍子胥老先生可是蘇州古城的締造者??!
院子里的山茶花開得很好,它們不懼嚴寒,愈冷愈艷,姿容俏麗。仿佛如供奉著的這位伍子一樣,老而彌堅。
祠內(nèi)的伍子坐像身穿一件褚色長袍,外披明黃色披風(fēng)。這尊像也是后來建成的,明黃這種后來尊貴至極的顏色,在春秋時代可能還沒有。
伍子胥名員,字子胥,楚大夫伍奢次子。公元前522年,伍奢被殺,伍子經(jīng)宋、鄭等國入?yún)牵鷧峭蹶H閭奪取王位,于周敬王六年筑闔閭城,即今天的蘇州舊城。君臣二人整軍經(jīng)武,吳國國勢日益強盛。后來攻入楚國,伍子報得大仇,
闔閭歿后,其子夫差繼位。當時伍子曾勸其拒絕越國求和并停止北上伐齊,卻被好大喜功又剛愎自用的夫差日漸疏遠。后來這位吳國的大功臣落得自刎而亡的下場,蘇州方志記載:“子胥死,浮尸于江,夫差悔焉,與群臣于江邊設(shè)祭置壇,國人因為立廟?!?/span>
后面的歷史大家當然都知道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最終滅掉了吳國。想必國破家亡之際,夫差的悔意更加排山倒海吧?
現(xiàn)在的伍相祠,又稱伍子胥廟,于1988年翻建,而這尊伍子胥的像,則是1996年重塑的。他的須發(fā)為棕色,頭發(fā)則是白色。按理說一般人都是須發(fā)皆白,不過伍子當年一夜白頭,只說是頭發(fā)白了。
《伍員奔吳》的仿青銅壁畫以古樸簡練的手法,展示了伍子肯奔吳的故事。伍子逃出昭關(guān)渡長江投奔吳國,流落街頭吹簫求乞于市,公子光收留了他并予以重用,設(shè)計派勇士專諸以魚藏匕首刺殺吳王僚,公子光奪得王位,史稱吳王闔閭。這位吳王也算得上是雄才大略的,也很有眼光,器重伍子胥,君臣相得,才使吳國兵強馬壯,在春秋諸國之中稱霸。
當然,君臣二人各取所需,吳王闔閭借助伍子完成了春秋的霸業(yè),而伍子則借助吳國的力量為自己報殺父之仇。壁畫分別刻畫了《昭關(guān)白發(fā)》、《亡命奔吳》、《專諸刺僚》的情節(jié),也算是伍子一生的寫照。
走過程橋,有一塊夾石,被稱為“千年夾石”。這塊石頭是在盤門景區(qū)修復(fù)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宋代初期伍相祠構(gòu)筑的遺存,從宋朝到今天算來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所以稱其“千年夾石”一點都沒有夸張。
這個夾石是相向而立的石碑,俗稱旗桿石,兩石之間立桿,白天用于懸掛幡旗,晚上則懸掛長命燈照明。
走過去有一座碧波橋比較寬大,可以通往水簾洞。往前是綠坪廣場,又被稱為國際苑,這里展出了國外部分與蘇州結(jié)為友好城市贈送的禮品,例如意大利威尼斯貢多拉、美國波特蘭小屋、德國康斯坦茨號帆船等。
雖然船型并不大,但是貢多拉應(yīng)該算得上是最出名的船只之一了,它的形象甚至已經(jīng)成為威尼斯的象征。這種獨具特色的小船長十一米,重六百公斤,能夠由一個人一只槳操縱劃行。
它用八種不同的木材建造而成,唯一的金屬構(gòu)件是船頭和船尾的飾物梳子和卷花。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飾物,它其實是可以不用金屬構(gòu)件的吧?
麗景樓就是我們在四瑞堂和鐘鼓樓看到的三層閣樓,雖然近看顯得很雄偉,人家也確實不客氣地懸掛著“雄甲三吳”的匾額,不過看起來就像是新建的,而且并沒有什么古跡供人憑,本身也不開放。
倒是樓前一方平臺,由兩座小橋連接樓與平臺,突出進了湖心,被稱為“水上蓬萊”。
這樣的一處小景自然不能與真正的蓬萊相比,不過是表示在水中的意思而已,也算得上是很應(yīng)景的了。
走回麗景樓,在景區(qū)的西北角上有太極放生池。不過因為左近沒有寺廟,想必也不會有多少市民前來放生。
草坪邊緣有日島和月島,其實就是兩個圓形,不過一個由暗紅色瓷磚鋪成,一個由灰色的磚塊鋪成。
本身沒有什么特別的寓意,倒是孩子們很快樂地從日島跳到月島,又從月島跳到日島,玩得很開心。
雙亭廊橋很長,似乎有與對岸“挹勝”廊相互呼應(yīng)的意思。雙亭并不在一起,一在山腳一在坡頂。說是坡,真的就只是一個很矮的小土坡而已。
濤隱翠墅探入湖中,名字起得實在好聽,讓人神往,其實卻不過是一個售賣小東西的小賣部。
連接翠墅的是一條折橋,很小巧,橋畔的小池子里還養(yǎng)著很多錦鯉。這一帶的風(fēng)景也是不錯的,就是氣溫有點低,不然還能戲戲水啥的。
唐井是在1984年整修瑞光塔時發(fā)現(xiàn)的,在離地表五十公分處,據(jù)考證可能是當年普濟院(瑞光禪院)僧眾的生活水井。
因為念著盤門外的那座吳門橋,雖然我轉(zhuǎn)了一圈回到了盤門景區(qū)的東門,還是很執(zhí)著地走回南門。
吳門橋始建于宋元豐七年,當時被稱為“新橋”,因為這座橋的建成結(jié)束了盤門擺渡的歷史。這里的河面比較寬,可能當時的技術(shù)條件還無法建成一座構(gòu)架的橋梁,所以橋由北岸兩座相接的木橋加南岸的石橋組成,當時又稱為“三橋”。
南宋年間將三橋改建成三孔石拱橋,改名吳門橋。清代重修成單孔石拱橋,以蘇州金山花崗巖構(gòu)筑,雜有少量的宋代舊橋遺留下來的武康石。
橋身全長66.3米,中寬4.8米,拱券凈跨16米,水盤石面至橋欄頂通高11 米,南北坡各有步階50級,以整塊條石鋪設(shè)而成。
旁邊還有一座水關(guān)橋,看著也像有些年代了,不過旁邊沒有什么介紹的文字,可能年代沒有吳門橋遠,而且這種橋型在蘇州城內(nèi)也不少見,不像吳門橋的銜頭里有個“最”字。
蘇州最著名的無疑是楓橋,因為唐代詩人的一首《楓橋夜泊》而名聲大著;最古老的是烏鵲橋,與闔閭城同時建造;最長的是寶帶橋,是我國現(xiàn)在古橋中最長的多孔石拱橋。
而吳門橋,是蘇州最高的橋,自然在蘇州的橋中大名鼎鼎,因此也與水陸城門和瑞光塔一起,被稱為“盤門三景”。
原來的吳門橋處于黃金水道,經(jīng)常發(fā)生航道堵?lián)醯氖?,有“大堵三六九,小堵天天有”,還出現(xiàn)過嚴重的沉船事故,運河停航長達十二天。
為了保護這座吳門橋,大運河改道避開了護城河,吳門橋更多的就成了景觀橋。今天的河道還有少許的船只,看起來應(yīng)該是游船。
盤門旁邊是一條沿運河的步道,有些人在散步,有些人則在跑步。這條道路有點長,我也沒有時間走到頭,看起來很有古城的味道。
其實蘇州城本身就是一個古城,可能也是國內(nèi)保存舊貌最成功的城市,走在城市的街道也很能感受到一種古韻。
自由行:蘇州姑蘇區(qū)盤門
12月仲冬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