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經(jīng)春:不知不覺便叉經(jīng)歷了一個春天。動,不知不覺。兩度新:杜甫從大歷四年(770年)春來到潭州,到現(xiàn)在已是第二個春天,已是第二次見到燕子銜泥了。社日:立春后第五個戊日,這天是人們祭神祈求豐收的日子。遠(yuǎn)看人:指遠(yuǎn)遠(yuǎn)地望著自己。此詩為唐代宗大歷五年(770年)杜甫在長沙所作,也是杜甫詩集中律詩中最后一首。大歷三年(768年)正月,杜甫離開夔州出三峽,漂泊江湘一年。次年春,他為投奔剛剛移任潭州刺史的韋之晉,攜家來到潭州。不料剛到潭州,韋之晉便病故了,杜甫一家人只好以船為室,寄身水上,直到大歷五年春,仍然漂泊在潭州(今長沙)附近的湘江上。此時正值春天,江面上燕子頻頻來去。詩人目之所及,耳之所聞,俱是“樹密早蜂亂,江泥輕燕斜。”(《入喬口》)“岸花飛送客,墻燕語留人。”(《發(fā)潭州》)燕子偶然落在詩人所居船上,或息倦翅片刻,或啄殘食一口,確實是司空見慣。詩人睹物傷懷,即景抒情,寫下這首感人至深的七律。全詩寫漂泊動蕩的憂思,看似詠燕,實是慨嘆詩人的茫茫身世,借輕盈的燕子形象完成深沉真摯的人性表達(dá)。這是杜甫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作品之一,已經(jīng)淡去早些年強烈的時代和政治主題,彌漫著蕭索、蒼涼、悲愴的身世之慨。“湖南為客動經(jīng)春,燕子銜泥兩度新”,詩人流落湖南已是第二個春天。燕子春天銜泥,筑其新巢?!皟啥刃隆笔钦f詩人已兩見燕子銜泥筑巢。燕子逐春而生,巢梁而居,所以常常被看作春天的象征,它的嗚叫與飛舞又使人聯(lián)想到閑適安居的寧靜。杜甫雖然“漂泊西南天地間”已有十年,但他始終像筑巢的燕子那樣為創(chuàng)造安穩(wěn)的生活環(huán)境努力,燕子伴詩人度過了不少良辰美景,在詩人的詩句中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形象:“細(xì)雨魚兒出,微風(fēng)燕子斜。”“泥融飛燕子,沙暖臥鴛鴦?!薄皶褐癸w鳥將數(shù)子,頻來語燕定新巢?!薄笆熘S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如今詩人漂泊無定,又看到了燕子,自然覺得他鄉(xiāng)遇故知。“舊入故園嘗識主,如今社日遠(yuǎn)看人”,是對燕子形象的描繪?!芭f入故園”,突出詩人對燕子的深情?!皣L識主”,是詩人對燕子的推測。在詩人心中,這燕子是往年在故鄉(xiāng)同室而居的燕子,它還記著自己的主人,遠(yuǎn)道來舟中相會,作者為此而欣喜。“遠(yuǎn)看人”既寫出了燕子對詩人的同情與疑問,也流露出詩人的無限感慨。煙水渺渺,前途茫茫,詩人無依無靠,唯燕相伴,倍感身世凄涼。然而燕縱識主,一葉扁舟終不似昔日故園有屋可巢,因此燕子既欲親近,又懷疑慮,只遠(yuǎn)遠(yuǎn)看著?!白R”與“看”都寫的是燕子的動作、情態(tài),也都涉及詩人。這是他眼中看到的燕子的動態(tài),是詩人將燕子人格化,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物皆著我之色彩?!?/span>“可憐處處巢居室,何異飄飄托此身”,“巢居室”是說燕子屋檐下筑巢,南北無定,令人可憐。接著點破憐燕正是哀己。詩人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棄官西行,先舉家搬到秦州(今甘肅天水)東柯谷,投奔一個叫佐的侄子。上元元年(760年)又去成都投靠老友嚴(yán)武。大歷元年(766年)到夔州,在中丞柏茂琳幫助下定居西閣。這種寄人籬下的生活,和燕子的“處處巢居室”并無兩樣。如今無人可依、無地可居,徒留嘆息。“暫語船檣還起去,穿花貼水益沾巾”,被詩人寄予同情的燕子此刻似乎領(lǐng)會了詩人的意思,“暫語船檣”,向詩人表示同情,但它發(fā)現(xiàn)這是一只漂流不定的船,不是它應(yīng)該選擇壘巢的“居室”,忽然又變得漠然無情,隨即飛去。但是,它又好像舍不得似曾相識的主人,貼水低飛,繞船盤桓,無情而似有情,可愛亦復(fù)可惱,終于穿花而逝,給詩人留下空虛、惆悵和寂寞。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鞏縣人。其十三世祖杜預(yù),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稱“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遜,東晉時南遷襄陽,故或稱襄陽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長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祖父杜審言,武后時膳部員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詩之形成起過積極作用。其父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杜甫七歲開始學(xué)詩,十四時其詩文便引起洛陽名士之重視,被譽為“似班揚”。青年時代正值唐玄宗開元全盛時期,經(jīng)過前后三次、歷時十年之漫游生活。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舉進(jìn)士,不第。天寶六載,公元747年,玄宗“詔天下,有一藝,詣轂下”,由于中書令以“野無遺賢”而無人一人中舉,杜甫應(yīng)是屆制舉,又落第。天寶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廟和天地,杜甫獻(xiàn)《三大禮賦》,得玄宗贊賞,命待制集賢院,而終無結(jié)果。十四載,方任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親,安史之亂爆發(fā),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長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肅宗李亨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鳳翔,授左拾遺,故杜甫又稱杜拾遺。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華州司功。次年秋,棄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肅天水)、同谷(今甘肅成縣),決計入蜀。從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時間,用杜甫的話是“漂泊西南天地間”。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與成都故人尹平武時有詩歌唱和。代宗寶應(yīng)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亂,流亡梓州(今四川三臺)和閬州(今四川閬中)。廣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嚴(yán)武幕,任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郞,故世稱“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嚴(yán)武去世,杜甫攜家離開成都,途經(jīng)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歷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滿兩年,作詩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創(chuàng)作最為豐收和旺盛的時期。大歷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峽,輾轉(zhuǎn)江、湘之間,大歷四年,杜甫居無定所,往來岳陽、長沙、衡州、耒陽之間,大歷五年冬,在長沙去往岳陽一條小船上,一代詩人杜甫病死。杜甫生平新舊《唐書》皆有傳,現(xiàn)存詩歌1440余首,《全唐詩》編為19卷。明人對杜甫的詩歌評價極高,譽為“詩圣”。且杜甫的詩歌在思想藝術(shù)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其憂世憫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會責(zé)任感足為后世楷模,故杜詩一直以來有“詩史”之稱,所謂“少陵為詩,不啻少陵自為年譜?!?/span>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