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湯
你愿意跟我每天背誦一首方歌嗎?
NO.15
出自《傷寒論》
組成:桂枝9 g 炙甘草6g 芍藥18g 生姜9g 大棗十二4枚 飴糖30g
功效: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辯證:桂枝湯證兼見胃腹痛或心悸而不嘔者
主治: 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腹中拘急疼痛,時發(fā)時止,喜溫喜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脈細弦。
方解:方中重用甘溫之飴糖,補中益氣,和里緩急;芍藥酸寒養(yǎng)血斂陰;桂枝辛溫通陽散寒;生姜溫胃止嘔;大棗補脾養(yǎng)血;炙甘草調(diào)和藥性,與飴糖相伍,既助桂枝辛甘化陽,又協(xié)芍藥酸甘化陰。如此配伍,則中氣自立,營衛(wèi)調(diào)和,陰陽并補,故名“建中”。
加減方:
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小建中湯加黃芪一兩半。水煎服。功用:溫中補氣,和里緩急。主治:虛勞里急,諸不足。
黃芪五物湯(《金匱要略》)黃芪建中湯去飴糖,以黃芪易飴糖,加強益氣健脾之功,和里緩急之力弱,與黃芪建中湯主治相近。
十四味建中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十全大補湯(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熟地黃、白芍、當歸、川芎、炙黃芪、肉桂)加附子麥冬、半夏、肉蓯蓉組成。共研粗末,每次9克,以生姜三片、大棗一枚煎服。亦可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功用:補益氣血,調(diào)和陰陽。主治:陰證發(fā)斑,淡紅隱隱散見肌表。此寒伏于下,逼其無根之火熏肺而然,若服寒藥立死。
八味大建中湯(《景岳全書》)十四味建中湯去茯苓、白術、麥冬、川芎、熟地黃、肉蓯蓉。其功用、主治同上。
臨床應用: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經(jīng)衰弱、再生障礙性貧血、功能性發(fā)熱等屬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者。
注意事項:
嘔吐或中滿者不宜使用;陰虛火旺之胃院疼痛忌用。
條文:
《傷寒論》102條: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傷寒論·》108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13條: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18條: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22條: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11 三仁湯
10小青龍湯
09 麻黃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