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城劍”講的是龍泉、太阿兩把寶劍埋在豐城,劍氣直沖牛斗,被張華識破,請雷煥挖出后,張、雷二人各持一把,后來張華因戰(zhàn)亂殞命,寶劍雙雙化龍而去的傳說。
這個傳說最早記載于南朝文人雷次宗寫的《豫章記》(公元429年)一書中?!对フ掠洝肥顷P(guān)于豫章(即南昌)的地記文獻,記載了豫章地名的由來,建城經(jīng)過,以及名人、物產(chǎn)、民俗等方面的內(nèi)容?!对フ掠洝分杏涊d了不少江西地區(qū)的民間傳說,包括許真君傳說,道士吳猛斬殺蟒蛇等,最出名的就是“豐城劍”的傳說。因其文筆生動,又頗有神異色彩,所以得到了性格浪漫尚奇的唐朝文人們的大力推崇。
房玄齡等人在著《晉書》時,將“豐城劍”的傳說摘入《張華傳》當(dāng)中,甚至在進士考試中,以《劍化為龍》的典故為詩題,這些現(xiàn)象都說明了“豐城劍”傳說在唐朝流傳度之廣,接受度之高。王勃、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韓愈、蘇軾、陸游等詩人都化用過這一典故,或是表明抱負,或是寄托情感,或是化作精神,把自己對“豐城劍”故事的解讀進行再創(chuàng)作,構(gòu)筑出不少經(jīng)典的意象。
在“豐城劍”的故事里,龍泉、太阿被埋在過去豐城的監(jiān)獄下,據(jù)《豐城縣志》記載,該監(jiān)獄位于現(xiàn)在榮塘中學(xué)的劍池處,雷煥挖開監(jiān)獄的地基后,見到一匣,匣中則為龍泉、太阿兩劍。故此匣名為劍匣,埋劍處后來塌陷成池,名為劍池(劍匣亭與劍池現(xiàn)均可在榮塘中學(xué)內(nèi)覓得蹤跡)。
那么是誰將寶劍埋在獄底的呢?《豐城縣志》推測是秦始皇下令埋劍,有記載云:“秦始皇見東南有王氣,埋寶劍鎮(zhèn)壓之”。這倒也不是空穴來風(fēng),因為在《史記·李斯列傳》中,李斯曾贊秦始皇“服太阿之劍”;在《漢書·梅福傳》中,梅福則批秦“倒持太阿,授楚其柄”。李斯是秦朝名相,梅福是漢代的著名道士,可見在當(dāng)時確實有秦始皇持有兩劍的說法。
張華、雷煥是何許人也?張華是西晉歷史上的名臣,在政治上卓有建樹,并且文采出眾,是出了名的博物強識,我國第一部博物學(xué)的著作《博物志》便是由他編纂。雷煥出身江西的地方豪族,在三國時期,他的父親站在孫吳政權(quán)一邊,被委以重任,但隨著孫吳被滅,原有的貴族遭蠶食分化,融入新政權(quán),雷煥則憑借其智識方面的才能,得到同道中人,即張華的賞識。在張華的推薦下,回到江西,擔(dān)任豐城縣令,接管部分殘余的孫吳政權(quán)。雷煥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接到張華的任務(wù),前往尋找豐城寶劍的。
(榮塘中學(xué)內(nèi),重修劍匣亭,柱前楹聯(lián)寫道:“遺匣猶存懷故古,他龍今日伏何方”)
白居易言:“劍埋獄底誰深掘,松偃霜中盡冷看”。陸游言:“昔如埋劍常思出,今作閑云不計程”。古人大多視“埋劍”為埋沒人才,感慨“寶劍深埋,明珠蒙塵,英雄無用武之地”。他們深知被埋獄底不得出頭的不止是劍,同樣是人,況且劍尚可埋百年千年,人卻禁不起多少寂寞蹉跎。這種懷才不遇,有志無時的憂郁,在廣大文人群體中,有著極深的共鳴。
與“埋劍”相對的“掘劍”。如果說埋劍是感慨懷才不遇,那么掘劍便是渴望施展抱負,是埋劍的積極一面?!峨蹰w序》中王勃提到“龍光射牛斗之墟”,“龍光”是龍泉、太阿的劍氣,也是文人的才氣,或者說文氣。龍光直射斗牛,代表著才氣得以展露,二者是相同的道理。
基于這樣的愿望,詩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特別好的詞——“斸龍泉”(斸,音zhú,意為挖掘)。杜甫言:“徒勞望牛斗,無計斸龍泉”,蘇軾言:“我欲歸休君未可,茂先方議斸龍泉”。挖出龍泉劍,就意味著寶劍不再蒙塵,人才得到起用,抱負得以施展,這是所有心懷遠大理想,正在經(jīng)受磨練的人的共同愿景,也是專屬“豐城劍”傳說的經(jīng)典意象之一。
“豐城劍”的后半段傳說里,張華、雷煥各持一把寶劍,張華死后,他的那把便流落出去,雷煥的兒子某日帶著寶劍乘船出行時,兩劍冥冥中相互感應(yīng),自動跳入水中,又相繼化龍而去,自此兩把寶劍下落不明,失傳于人間。
這段故事在《豫章記》中描寫得極為精彩,后人又在此基礎(chǔ)上取材,演化出多個版本,在河南、福建、浙江地區(qū)均有流傳。其中有一版本,張華在收到雷煥呈上的寶劍后,認出這本是一對寶劍,便致信問雷煥另一把寶劍的去向,并預(yù)言兩件為神物,最終會合歸一處。這是《豫章記》原文中沒有的,但卻與張華文集中《報雷煥書》相印證,強化了這個故事的神話怪異色彩,也增加了不離不棄的浪漫情懷。
神物會相從,雌雄會相逢,沉劍會化龍,都是緣于有情。大家都聽過元稹寫的“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這是寫給他的妻子韋叢的。殊不知,在韋叢去世后,元稹還作了另外一首詩,他說:“傷禽我是籠中鶴,沉劍君為泉下龍”,這其中是否也暗藏著某日會再次相逢的某種妄想,寄托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祝愿?有情劍必會相逢,“豐城劍”便是“有情劍”。
還有一類意象,與“豐城劍”的本體有關(guān)。龍泉、太阿是《史記》中記載的赫赫有名的寶劍?!对浇^書》曾記載,在敵國圍城三年,楚國瀕臨糧盡時,楚王手持太阿,登城指揮,大破敵軍,致使“流血千里,猛獸歐瞻,江水折揚”,可見寶劍之威。
但仗劍并非為了行兇,李白有詩云:“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浮云在一決,誓欲清幽燕。”這是在安史之亂爆發(fā)初期,唐朝軍隊不敵叛軍,國家危難的背景下所作。盡管自己只是一個平常人,但也有懷揣寶劍的勇氣,和愿為國家平定叛亂的決心。
北宋的孫復(fù)也在曾為豐城的“劍池”作詩:“我聞劍為用,非惟玩好爾,仗以去奸邪,提以振綱紀”,這里的寶劍更多地指嫉惡如仇,清正廉明的精神,孫復(fù)希望用這種精神懲奸除惡,祛除邪佞,實現(xiàn)清振綱紀的目的。
李白和孫復(fù)所說的“豐城劍”都不是仗劍天涯,快意恩仇的手中劍,而是英勇無畏,精忠報國的心中劍,是一種如劍般堅韌勇敢的精神意志。
以埋劍敘志,以沉劍抒情,以執(zhí)劍寫意,文人們用意象豐滿了“豐城劍”的形象,使其變得有血有肉,更加地貼近人性。通過他們的傳唱與創(chuàng)作,讓更多人知道、理解和體會“豐城劍”的精神,這就是“豐城劍”傳說的意義所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