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道是文人之交淡如水,卻原來文人之情深似海。常言道文人相輕,卻也有文人互敬。
在中國古詩黃金時代的唐朝,相繼出現(xiàn)了詩人間真誠友誼的典范。在“金龜換酒”的一曲贊歌后,世稱“李杜”的兩位超級詩人李白和杜甫,在把中國詩歌的藝術成就推到歷史巔峰的同時,也以他們的深情厚誼給后人留下了永恒的記憶。繼“李杜”之后的“劉柳”、“元白”、“劉白”,以他們的超逸才情和勤奮創(chuàng)作,也包括他們的許多唱和,共同在浩蕩東流的唐詩之河中,掀起了一個新的波峰,也成為同代詩人、同朝顯宦之間,創(chuàng)造了真摯友情的例證。
詩筒傳韻留佳話
作為官宦之身的白居易,寫下了大量詩文和行為表示對民眾的感情。而在他的心田深處,還埋藏著另一份特殊的感情,這份感情是專門獻給兩位先他而去的摯友的。他的兩位摯友既是同朝為官的同僚,又是同代齊名的詩友:第一位是與史稱“元白”的元稹;另一位是被世人并稱為“劉白”的劉禹錫。
與白居易同年制舉登科的元稹,在服官的生涯中起起落落,經(jīng)歷也和白居易多有相似之處;而最為難得的是,他們二人不論在政治觀點上,或文學主張上,都是那么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白居易和元稹結成了終生的莫逆之交,不管二人分離多久,相距多遠,卻始終保持著詩文的聯(lián)系和交流。他們在詩文中各自傾吐思念之情,訴說心頭之憤,互相勉勵保重身體,好自為之。他們不僅以應和之頻和詩篇之多可稱冠于歷代詩人,而且以十分感人的詩句表達了無比真摯的情誼。
由于得罪權貴而先后被貶謫到窮鄉(xiāng)僻壤,白居易和元稹的心情同是那么地悲憤不平,在他們應和的詩篇中,多是一張張以黯淡色彩描摹的人生畫圖。當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時,在孤獨而痛苦地南下的旅途中,他是多么想念好友元稹啊。元稹在他遠謫之前五個月,就已經(jīng)被逐出長安,發(fā)落到更遠的四川小城通州。在寂寞漫長的舟旅之夜,無法入眠的白居易秉燭再讀元稹的詩卷,讀罷合卷,感慨萬端,寫下了一首《舟中讀元九詩》:
把君詩卷燈前讀,詩盡燈殘?zhí)煳疵鳌?/span>
眼痛滅燈猶暗坐,逆風吹浪打船聲。
元稹(徽之)接到此詩后,十分感動和深為慰藉,也同樣在百般感慨中度過了一個不眠不夜。在陣陣風雨和聲聲杜鵑的伴和中,他給白居易和了一首《酬樂天舟泊夜讀微之詩》:
知君暗泊西江岸,讀我閑詩欲到明。
今夜通州還不睡,滿山風雨杜鵑聲。
然而,兩位詩友在遠離京城、任職外地之際,也偶有他鄉(xiāng)逢故己的興高采烈的時候:正當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不久,元稹授浙東觀察史和越州刺史,來到了與杭州僅一江之隔的越州(今浙江紹興)。白居易聞訊元稹到來,欣喜得手舞足蹈,立即寫了一首《元微之除浙東觀察司,喜得杭越鄰州,先贈長句》之詩:
稽山鏡水歡游地,犀帶金章榮貴身。
官職比君雖較小,封疆與我卻為鄰。
郡樓對玩千峰月,江界平分兩岸春。
杭越風光詩酒主,相看更合與何人。
天賜良緣,使世稱“元白”的兩位著名詩人,在同遭貶謫之厄后,從京都同僚,又同赴東南一角,成為近鄰。他們像隔錢塘江席地而坐的兩位畫家,以詩代畫,向對方展示一幅幅各自描摹越、杭兩州勝景古跡的畫圖;又像隔江對歌的兩位歌手,輪番為越、杭兩州秀山麗水而大放歌喉。兩位詩人借運河船只寄遞詩文,彼此唱和,在文壇留下了“詩筒傳韻”的佳話。
元稹上任越州,就愛上了這方土地,對位于城中臥龍山上的他的州宅,尤為得意。他首先寫了一詩《以州宅夸于樂天》,托一位名叫賀上人的和尚帶給自居易,詩云:
州城回繞拂云堆,鏡水稽山滿眼來。
四面常時對屏障,一家終日在樓臺。
星河似向檐前落,鼓角驚從地底回。
我是玉皇香案吏,謫居猶得住蓬萊。
白居易看了轉來的詩,知道元稹是來與他比試的,當然不甘示弱,于是也提起筆來寫了一首《答微之夸越州州宅》,對此作一番貶駁,叫他不要趾高氣揚、小覷杭州,同時白居易也為自己的好朋友雖謫居異鄉(xiāng)卻有一番好心情而感到高興。白居易派人將詩送到越州,元稹拆開讀道:
賀上人回得報書,大夸州宅似仙居。
厭看馮翊風沙久,喜見蘭亭煙景初。
日出旌旗生氣色,月明樓閣在空虛。
知君暗數(shù)江南郡,除卻余杭盡不如。
元稹讀罷,知道白居易在與他做文字游戲,故意貶低越州、抬高杭州,因此又和原韻答白居易一首詩,題為《重夸州宅旦暮景色,兼酬前篇末句》,詩中隱寓貶杭之意,派人送給白居易。詩云:
仙都難畫亦難書,暫合登臨不合居。
繞郭煙嵐新雨后,滿山樓閣上燈初。
人聲曉動千門辟,湖色宵涵萬象虛。
為問西州羅剎岸,濤頭沖突近何如?
原來元稹以為,傳聞錢塘江(即羅剎江)潮頭洶涌澎湃,猶如千軍萬馬,大概是以訛傳訛、夸大事實,因此以譏諷的口氣詢問白居易,給他一個難堪。不料白居易倒反而抓住了把柄,他笑道:“微之此詩,要來笑我,卻笑差了。錢塘江潮如雪山銀嶂,乃天下奇觀也。便是漢時枚乘所賦的八日廣陵濤,何等自稱雄,也比不得我錢塘潮之萬一。微之為何反以羅剎來貶駁?由此看來,我杭州的好處,他尚未盡知。若不說明,豈不埋沒了?”于是又作了一首詩,以《微之重夸州居,其落句有西州羅剎之謔,因嘲茲石,聊以寄懷》為題,寄給元稹。詩云:
君問西州城下事,醉中疊紙為君書。
嵌空石面標羅剎,壓捺潮頭敵子胥。
神鬼曾鞭猶不動,波濤雖打欲何如。
誰知太守心相似,抵滯堅頑兩有余。
讀了白居易的詩后,元稹才明白自己陰錯陽差,鬧了笑話。但元稹并未罷休,繼續(xù)以越山杭水為題,與白居易數(shù)次酬和詩文,其中一首《寄樂天》,抒發(fā)了他對越州的深切感情:
莫嗟虛老海堧西,天下風光數(shù)會稽。
靈汜橋前百里鏡,石帆山崦五云溪。
冰銷田地蘆錐短,春入枝條柳眼低。
安得故人生羽翼,飛來相伴醉如泥。
白居易接到詩作,看到老友仍不服氣,硬要以越卅來壓杭州,既然如此,我就奉陪。于是,他又復一首《答微之見寄(時在郡樓對雪)》,唱的還是老調子:越州風光的確很美,我不否認,但與杭州相比,就差了那么一點:
可憐風景浙東西,先數(shù)余杭次會稽。
禹廟未勝天竺寺,錢湖不羨若耶溪。
擺塵野鶴春毛暖,拍水沙鷗濕翅低。
更對雪樓君愛否? 紅樓碧瓦點銀泥。
兩位摯友之間的可貴友情,在異地他鄉(xiāng)變得更加溫暖,他們在互相不斷寄送的詩文中,除了各自夸耀越、杭風光外,更滲透了彼此關心、體貼和鼓勵的深厚感情。元稹在一首《寄樂天》的詩中,回首往事,追憶情誼,傾訴衷腸,流露了對人生的深沉思索:
閑時思君坐到明,追尋往事倍傷情。
同登科后心相合,初得官時髭未生。
二十年來諳世路,三千里外老江城。
猶應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間何處行。
對老朋友感時傷情的心緒,白居易深為關切,勸慰元稹要放寬心懷,保重身體。白居易比元稹只年長7歲,但也許是由于遭遇的坎坷歲月和經(jīng)歷,從而獲得了更大承受政治壓力的靈活態(tài)度和能力,使他較之元稹要穩(wěn)重和成熟得多。他讀了元稹的詩后,立即復了一首《答微之詠懷見寄》的詩:
閣中同直前春時,船里相逢昨日情。
分袂二年勞夢寐,并床三宿話平生。
紫微北畔辭宮闕,滄海西頭對郡城。
聚散窮通何足道,醉來一曲高歌行。
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何止于此,在先后離任杭、越并各赴新任之后,他們依然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和頻繁唱和,互相問候,彼此關心。自居易60歲那年,53歲的元稹甩手人寰,卒于武昌任上。聞訊以后,白居易老淚縱橫,悲傷萬分,寫下《哭微之二首》的悼詩。其后,他難忘舊誼,除為亡友照料家小外,屢夢元稹,又吟下多首懷念詩文。在元稹逝世8年后,白居易在《夢微之》一詩中,向故友傾訴了殷殷的永別之情,甚至對亡友的小兒阿衛(wèi)和愛婿韓郎,也揮灑了長輩的思念之情:
夜來攜手夢同游,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草樹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wèi)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在元稹去世10年后的一天,白居易翻閱“香山九老”之一盧子蒙的詩集時,發(fā)現(xiàn)不少詩文是贈給元稹的。睹物思人,感今傷昔,他情不自禁地在詩集之后又一次寫下了悼念亡友之詩《覽盧子蒙侍御舊詩,多與微之唱和。感今傷昔,因贈子蒙,題于卷后》:
昔聞元九詠君詩,恨與盧君相識遲。
今日逢君開舊卷,卷中多道贈微之。
相看淚眼情難說,別有傷心事豈知?
聞道咸陽墳上樹,已抽三丈白楊枝!
在會昌二年(842年)七月聽到劉禹錫仙逝的噩耗時,不勝悲慟的白居易在悼念摯友的詩中,又一次提到“賢豪雖歿精靈在,應共微之地下游。”此詩此句,此景此情,留給后人多少感動,多少感嘆!
聯(lián)系客服